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强劲,为何却最晚称王?

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强劲,为何却最晚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823 更新时间:2024/2/3 5:36:18

但在拳头面前,礼法就不算什么了,诸侯国僭越称王是时有的事。

我们先来看看赵国的称王之路。

王以下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赵国的起点是“子”。

[var1]

晋文公重耳人到中年还在流亡

赵氏先祖赵衰帮助晋文公重耳继位并成就霸业,赵衰成为晋国重臣,也是著名的六卿之一。赵衰就是赵氏的第一代宗主,被称为赵成子。

六卿的土地和爵位都是可以世袭下去的,到赵奢时,赵氏几乎被灭族,仅留下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赵武继承了父辈的土地,在晋国残酷的斗争中,赵氏一直坚守着六卿的地位,封地也越来越多。

[var1]

《赵氏孤儿》剧照

很快就到了赵襄子赵毋恤主持大局,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把实力最强的智氏给干掉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然形成。

到了赵烈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赵氏的地位,封赵氏为侯爵,从子到侯,赵氏一下就跨越了两个爵位,此时的赵国宗主被称为赵侯。

到了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国变得十分强大,但赵武灵王生前却并没有称王,而是称侯或君,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后,赵武灵王也是以主父自居。

虽然赵惠文王杀害兄长,还把父亲饿死在沙丘行宫,但他仍然是赵国比较有为的君主。在位期间,赵惠文王延续了赵国的强盛,因此,赵惠文王首称王,并给老爹也封了王。

奇怪的是,赵国明明是战国中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匹敌的国家,为何却最晚称王呢?

原因一:立国晚

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是楚国。

楚国不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而且还吃得很早。

[var1]

楚武王熊通

楚武王熊通杀掉兄长楚蚡冒(《韩非子》称其为楚厉王)之子后,自立为君。

熊通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依靠铁腕治国,在位期间,熊通南征北战,灭掉了很多江汉流域的小国,简直就是一个江南小霸王,楚国也在这个时候渐渐强大起来,剑指中原。

这时,楚国的爵位竟然只是“子”,于是,熊通让小弟随国国君去问问周天子能不能提升一下自己的爵位。

或许是认为楚国身处蛮夷之地,乃蛮夷之国,周天子没有同意熊通的要求。

熊通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很是生气,于是干脆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周天子没想到自己的拒绝不仅伤害了熊通,还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后悔的同时也是无可奈何。

此时,天下出现了两个王,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var1]

周天子

熊通僭越称王事件意义重大,代表着诸侯国开始进一步脱离周天子的控制。因此,也有历史专家认为熊通自立为王是春秋的起点。

其实,春秋时期共有三个诸侯国称王,分别是楚国、吴国、燕国,只不过吴国和楚国没有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活到战国。

赵国则刚好相反,战国开始后才有了赵国,因此赵国即使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比楚国更早称王。

原因二:实力弱,发迹晚

战国一开始,魏文侯就变法图治,使得魏国成为中原一霸,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虽然有所衰弱,但也具备一定的实力,时常能号召诸侯们会盟。

齐国一直是个传统大国,而且远离中原这个四战之地,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国力一直不差。到了齐威王时期,齐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多次在战场上击败强国魏国。

魏惠王见一直和齐国打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提出会盟。

[var1]

齐王和魏王于徐州会盟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会盟,见面之后当然先是寒暄一番。

魏惠王:齐兄最近势头有点猛啊,要不要称个王玩玩?

齐威王:不敢当,在下只是小打小闹,没什么实力,况且周天子……

魏惠王:你说的很好,要不我们一起称王吧。

齐威王:一言为定。

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

在齐魏两国强盛的时期,赵国经常是只有挨打的份。

著名的围魏救赵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军久攻不下,齐国欲救赵国,庞涓的老同学孙膑提出要想救赵国,不能直接去邯郸,可以先攻打魏都大梁,魏军果然中计,被齐国在途中袭击。

[var1]

围魏救赵

没想到的是,最后虽然魏军撤退了,但邯郸城还是破了,可见赵国当时实力实在不济,甚至有亡国的风险。

这一时期,魏、齐两国称王,赵国尚不具备称王的实力。

原因三:没必要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大良造主持变法,秦国变法后逐渐强大起来。秦惠文王继位后,多次攻打魏国,取河西、汾阳等地,秦惠文王觉得秦国已具备称王的实力,于是于公元前325年称王。

此时的赵国是赵武灵王掌权,赵武灵王是个十分有为的君主,但此时的赵武灵王刚刚继位,因此赵国还不具备称王的实力。

一年后,纵横家公孙衍号召魏、韩、赵、燕、中山国五国结盟共同对抗秦、齐、楚这样的大国,结盟的同时,各国互相称王。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韩、燕、中山三国也不是强国,他们都能称王,赵国当然也能称王。

此时赵国的臣民都希望赵国能称王,但赵武灵王还是拒绝称王

[var1]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有自己的考虑。

其一、此时的赵国并不算是一个强国,而且自己年少(十六岁),继位不过第三年,实在不是称王的时候。

其二、此时“王”的称号已经非常廉价了,也不再是实力的象征,因此赵国根本就没必要着急忙慌称王,还不如以此为激励,埋头发育。

其三、在五国联盟中,赵国的死对头中山国也在内,赵国一开始就不愿掺和进去。

此后,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带领赵国强势崛起。

赵惠文王三年,死对头中山国终于被灭,此后赵惠文王才开始称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蔺相如完璧归赵并不代表胜利,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新编

    [var1]和氏璧是难得的美玉,被献给赵王,又被秦王惦记着。可在这战乱时期,野心勃勃的秦王真的会大费周章地去讨要一块玉?不免引人深思,这玉,怕是块敲门砖。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秦王索要和氏璧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阴谋。[var1]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吞并其它国家的时期,虽然秦国是最强大的,但是在丘沙之乱后,赵的

  •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课本上没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负荆请罪时廉颇和蔺相如会说什么,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都怎样了

    [var1]后来,秦军在赵国的长平发动了一场战役。秦军虽一时赢取,但是两军对峙后,秦军的粮食问题是一大问题。当时的国王赵孝成王并不看好廉颇,认为廉颇与秦军对峙就是软弱,要换成赵括进攻。蔺相如也积极劝赵孝成王,结果因为不听两人的劝说,最终导致了赵军40万兵力被坑杀。扣来,听从廉颇意见后,再次抵抗住了秦

  • 先秦时代的三大商业奇才,吕不韦最会投资,一人是孔子得意门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奇人吕不韦,先秦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吕不韦经商事迹

    一、子贡[var1]生意场上推崇“端木遗风”,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端木赐留下的诚信经商的品质。端木赐就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还当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就,司马迁认为子贡擅长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做买卖,所以才能成为巨富。后世对

  •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背后:阴谋与诡计下的可怕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秦赵长平,秦赵长平大战全集

    历史上,秦国在当时的由一个边陲小国,到成为春秋五霸,到在始皇嬴政手中一统中国天下,可以说是形势使然,也可以说是局势与战势发展的必然。[var1]秦国,从秦襄公封赐诸候国,到秦穆公采用商鞅变法成为一方强国,到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即有社会局势的促成,但更多的是人心诡计的牵针引线,暗中无声影响。[var1]

  • 战国时期,强大的齐国最后为什么变成了弱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多强,风云战国之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属于今天哪里

    [var1]这是因为齐国掉入“资源陷阱”的必然结果,所有的优势反而变成了衰败的种子。齐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这安全系数,没有海陆空三军打不进去,所以疏于边防,军队集中在各大城市,当时的都城临淄就有常备军二十一万。[var1]管仲为相之后,就狠抓经济,士农工商业蓬勃发展,经济水平傲视

  • 秦军能击破马其顿方阵?和战国流行的秦军,2者谁战胜机率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大战秦军谁厉害,秦军怎么打败赵军的,历史上谁打败秦军

    [var1]如果遇到秦军,就只能被动挨打,因为秦军的攻击力超强,马其顿方阵,虽然有铠甲,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做出的铠甲非常沉重,士兵穿上必然就不够灵活。他们在对付当时的欧洲,中亚,印度军队时,或许能够致胜,但一旦遇到秦军,就势必会遭遇到很多问题。[var1]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都有伟大的表白。以上说了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先秦时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子姓孔吗孟子姓孟吗,孟子的孟,姓孟的去孟子庙收费吗

    [var1]第一题:孔子姓什么?A.孔B.仲C.子D.丘第二题:孟子姓什么?A.孟B.姬C.子D.姜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产生于前、氏产生在后,母系社会时期子女从母而姓,姓的本意就是女人生的子女,所以最初的姓大部分都含有“女”字,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就是如此。[var1]氏则

  • 六十岁才有机会征战沙场,不输黄忠、廉颇,被人称为黑马军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忠战廉颇,廉颇和黄忠的关系,黄忠60岁廉颇80岁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既不是廉颇,也不是黄忠,他就是南宋名将毕再遇。[var1]毕再遇十八岁便出道,但是一直待在后方,直到六十岁,他才有机会征战沙场。毕再遇用兵往往不走寻常路,为我国扬名天下的兵法“三十六计”贡献了至少四则经典战例,《三国演义》中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故事,像“草船借箭”等大多源于他的奇思妙想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呼韩邪单于(1)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呼韩邪单于的生平资料,匈奴呼韩邪单于是多少岁死的,呼韩邪单于在位多少年

    [var1]呼韩邪单于(?—前31),名稽侯珊。他是公元前一世纪匈奴族的杰出人物。自公元前二至一世纪之际汉朝与匈奴多次交兵,双方在兵力、物力上遭受重大损失之后,都产生了和亲与友好的要求。当时,匈奴内部贵族之间常闹矛盾,在对汉政策上意见不一,有时欲和亲,有时又侵扰。汉对匈奴始终存有戒心,既愿和亲,又不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呼韩邪单于积极与汉和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呼和邪单于简介,呼韩,韩邪单于怎么发音

    事汉与不事汉之辩论自呼韩邪单于败于郅支单于之后,深谋远虑的左伊秩訾王劝告呼韩邪称臣事汉,向汉朝求助,他认为只有如此,匈奴才得以安定。呼韩邪与各个贵族大臣商议,都以为不可,他们说: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