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商鞅生平及著作

历史冷知识-商鞅生平及著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307 更新时间:2023/12/16 8:55:56

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鞅后在秦,受封商邑,因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人物,生年不可确考,死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是李悝的学生,年辈略后于吴起。《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至魏,魏王不用。《秦本纪》称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被封为商君,二十四年孝公死后被杀。《商君书》原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旧题“商鞅撰”,但其中有商鞅以后其他法家的作品,《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所见商、管两家书当然与今本有所歧异,但亦可见《商君书》在战国末期已流传很广。

在秦变法的争议

[var1]

商鞅年轻时爱好刑名之学,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在临死前,推荐他给魏惠王,要惠王用他为相。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因而没有任用商鞅。这时,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先住在孝公的宠臣景监家里。他头两次见孝公,劝孝公学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事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太迂腐了。商鞅从景监那里知道了,孝公对他不满意,便要求孝公作第三次的接见。这一次,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越听越爱听。孝公高兴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样的,孝公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决定了重用商鞅,准备实行变法。

变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群臣间引起很大的争议。《商君书•更法》载,秦孝公跟商鞅以及旧臣、甘龙、杜挚在一块商议变法的问题。秦孝公说:我想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革礼制来教导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议论我。商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说:好!甘龙则不赞成。甘龙说:圣人不用改变民众习俗来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不改变旧法来治理国家。因袭民众的旧习来施教,不用费多大力气就会得到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很熟习,民众也能相安。如果现在要变法,不按秦国旧制,要改革礼制来教化民众,恐怕天下人要议论秦国国君。

[var1]

商鞅批驳甘龙说:“你所说的都是俗人之见。平常人总是安于拘守旧的习惯,学士们总是局限于自己的见闻。这两种人可以当官守法,不能跟他们讨论法以外的事情。夏、商、周的礼制不同,都成了王业:春秋时期五霸的以下关于商鞅的材料,主要见于《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法度也不同,都成了霸业。所以,智慧的人创造制度,而愚昧人的人受法度的管束;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跟拘守礼的人商讨大事,不能跟受法度约束的人计议变法。

杜挚也反对商鞅的看法,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更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具。我听说过,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

[var1]

商鞅毫不妥协地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伏羲、神农教导民众而不杀人,黄帝、尧、舜杀人而不叫妻子连坐。至于文王、武王,则各自针对当时的形势,建立法度;根据事实的情况,制定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兵器、盔甲、器具,都要应用便利。所以说:治世不必一以贯道,便国不必拘泥古法。商汤、周武的兴起,正由于他们不拘守古法;殷纣、夏的灭亡,正由于他们不改革旧礼。这样看来,违反古法的人不一定受到非议,拘守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赞扬。君主不要疑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过,穷僻的巷子里,遇事多觉奇怪;认识片面的学士,对事常多辩论。愚人高兴的,正是明智人感到可怜的;狂妄人称快的,正是贤能人所担心的。我要对于那些拘泥现状的人说,我不再疑惑了。

通过这场论争,以杜挚、甘龙为代表的因循守旧势力失败了,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蔺相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蔺相如的历史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完璧归赵蔺相如,赵国人。生年不详。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时,他已病笃,大约就死在这一两年内。赵惠文王得到楚国著名的“和氏璧”。秦国昭襄王听说了,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这块宝璧。赵王跟大臣们商量,如答应秦国,恐怕秦国的城得不到手,白白上当;如不答应,又担心秦国派兵

  • 历史上真实的孟子及其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孟子的政治思想简史,孟子有什么伟大的历史,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 历史上真实的子思(孔子的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孙子子思图片,孔子儿子孙子墓视频,孔子有孙子吗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

  • 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个丢失的异世界,专家说:这可能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山海经丢失的部分找回了吗,山海经预言真实故事,山海经中最大的谜团

    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个丢失的异世界,专家说:这可能是真实的!,如今却有专家证实《山海经》中记述的一切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山海经》是中国最神奇的一本奇书,如何奇呢?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是动植物的原本形态也一清二楚。《山海经》据说是在战国时期一位史官从藏经阁中偷偷带出来的,在此之前一直被安放在皇宫里的

  • 商鞅、张仪为强秦献出毕生才华,最后都落得了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仪和商鞅谁在前面,为什么商鞅和张仪都不能善终,商鞅张仪白起

    卫国人商鞅从公元前359年入秦辅佐秦孝公,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的当年,被秦国贵族诬陷谋反,商鞅迫于无奈举兵造反失败后被杀,尸体被车裂于秦都咸阳,商鞅侍奉秦国21年,到头来落得个谋反车裂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结局最坏的秦国功臣了。[var1]商鞅变法[var1]纵横家张仪卫国人吕不韦原本是个商人,因

  • 商鞅既然是决策者,为何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改革的步伐,不该有后路。在历史上,有许多君主或大臣改革,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令。而这些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发展。商鞅也是如此,如果改革有退路,那么怎么让天下人信服。所以商鞅作为最后的实施者,他没有为自己铺路。最后这件事情也

  • 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石勒皇帝,石勒是赵云的孙子吗,石勒评价刘邦刘秀曹操

    [var1]石勒是少数民族羯族,在当时他的祖父可是部落的首领。不少的史书都记载过石勒,在年轻的时候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很有领导才能,代理父亲指挥的时候也是受到的大家的欢迎和爱戴。但是乱世充满了无尽的变数。在大荒之年,战乱和饥荒的到来要石勒开始了自己的悲惨生涯,他被卖到茌平做耕奴。当时20多岁的石勒第一次

  • 齐桓公的孙子齐倾公为何要戒酒肉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齐桓公吃了谁的儿子,齐桓公电视剧完整版,齐桓公之死选段

    ,在公元前589年齐倾公攻入了鲁国战斗中,他的宠臣被鲁国给杀死了,齐倾公非常的生气,他亲自击鼓拿下了龙邑,,接着他就继续向鲁国挺进,路上遇到了卫国的孙良夫,他击败了孙良夫后接着前行,战败的孙良夫却没有回国,而是直奔着晋国去了,后来鲁国也派人去晋国求援,于是晋国就派人去支援。[var1]他们决定着第二

  • 如果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燕王或者赵王(代王)守北疆,扛得住后来的匈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被刘邦封为赵王对还是错,燕王赵王,赵王和韩信谁厉害

    韩信是很能打,在刘邦和项羽抢天下之时,出了不少力,是刘邦的得力干将,但是无奈韩信此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性实在是太低,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对于刘邦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威胁,竟然还趁刘邦之危,向刘邦要封王,刘邦虽然说是勉强答应了,但是这件事在刘邦心里已经埋下了祸根了。[var1]对于刘邦来说,韩信就是

  • 1994年越王勾践剑赴新加坡展览,被意外划伤,此后被禁止出国展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新加坡损坏越王勾践剑,国外是否认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破损了吗

    越王勾践剑,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这件国宝级的文物,1994年在新加坡展览时,由于新加坡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勾践剑被展柜上的有机玻璃意外划伤。展览结束后,工作人员在将宝剑取出展柜时,剑身被卡在了玻璃支架的凹槽中,工作人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行将其拉出,致使宝剑被玻璃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