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人商鞅从公元前359年入秦辅佐秦孝公,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的当年,被秦国贵族诬陷谋反,商鞅迫于无奈举兵造反失败后被杀,尸体被车裂于秦都咸阳,商鞅侍奉秦国21年,到头来落得个谋反车裂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结局最坏的秦国功臣了。
[var1]
商鞅变法
[var1]
纵横家张仪
卫国人吕不韦原本是个商人,因为发现了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是奇货可居,因此以商人身份大力投资赢异人,通过运作将赢异人推上秦国太子之位,赢异人成功当上秦国国君后,吕不韦因为居功自伟,被封为秦国丞相,封十万户侯,赢异人只当了三年秦王就去世了,秦王政就成为秦国国君,吕不韦因为长期把持秦国朝政,同时带来了嫪毐之乱,遭到秦始皇的逼迫而服毒自杀,吕不韦算是间接被秦始皇逼死的,结局也算不太好。
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这些秦国功臣的最终结局,与他们一生的经历和所作所为是分不开,虽然每个人的结局不同,并且造成此结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四个人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一点也是造成他们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四个人曾经都处于权力高峰,而在权力斗争中失败才导致最终的结局。
自越王勾践赐死功臣文种,被范蠡称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国君与功高盖主的权臣之间似乎有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之争,同时围绕着权力争斗,同僚之间、上下级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权力之争。
[var1]
比如商鞅,秦孝公在世一天,商鞅就存在一天,秦孝公一死,商鞅立即就倒台,为什么?你可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归根结底还是权力之争,商鞅在秦国变法21年,秦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商鞅而不知道秦王,秦国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出于商鞅的提拔,商鞅在秦国的存在就变成了掩盖君权的威胁,不在乎商鞅是否有这个意识,而在于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商鞅之死就成了必然,在秦国群臣对商鞅群起而攻之时,秦惠文王冷眼旁观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了态度。
[var1]
吕不韦
范雎更是经典,范雎的上位本身就是掀起了一场权力斗争,范雎设法让秦昭襄王驱逐秦国掌权已久的四贵: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和宣太后,罢免了秦相国魏冉,范雎才被秦昭襄王拜为相国,成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
[var1]
大秦帝国
可惜吕不韦在权力顶峰不懂得收敛,不仅敢私通太后,而且其家养门客上万人,掌控秦国朝政20多年,势力遍布秦国与天下,即使被秦王政免去相国之位,家中依然是宾客如故,人流如云,这种权势对于年轻的秦王政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所以逼死吕不韦就成了秦王政的选择。
[var1]
秦国崛起
简单地说,商鞅和吕不韦属于相权与君权之争,与国君争权或者功高盖主,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商鞅被车裂,吕不韦被赐死,张仪和范雎是属于同僚之间的权力之争,是秦王默许的,结局相对来说好一点,所认张仪和范雎都能自然死亡,但无论是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决定他们命运的只有秦王,而不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