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
汉朝之所以能建国,除了刘邦领导才干之外,他手底下能人辈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提起汉初三杰的大名,很多人都能说出他们的很多轶事。
这三位人中豪杰,性格迥异,命运也各不相同。他们三人之中,韩信与萧何非常密切。我们经常听人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两人关系的一个总结。
[var1]
萧何与韩信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成为对立的两个人?韩信在被吕后诛杀之后,萧何看着韩信的尸首只说了四个字,这又是哪四个字呢?
话说秦朝末年,全国各地都有武装起义,大秦的统治岌岌可危。那时起义军各方势力统军的领袖都不一样,有志之士开始纷纷自发投奔领袖。
当时,各地方势力中,项羽的实力最为雄厚。韩信最初选择投奔项羽帐下。项羽自己就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将才,勇猛无双。所以韩信在项羽这里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韩信并不甘心就此庸碌无为过此一生,他听说刘邦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于是就又去了刘邦手下干事。
[var1]
最初的那段时间,韩信无人举荐,因此也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萧何认识了韩信,交流之后,认为此人大有才华。他当下决定好好举荐韩信,可是后来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韩信投奔到刘邦账下这么久了仍然未能受重用,不能施展所长,于是就和其他将士一起离开了。萧何知道这件事后,什么也不顾就追出军营,一心想把韩信带回来。
刘邦觉得萧何小题大做,并不放在心上。萧何问刘邦:“汉王如果满意如今的地位,那可以放走韩信。但如果汉王志在天下,这个人绝不能失去。”刘邦一听,当然不能放走萧何如此看重之人。
最终萧何追回了韩信,并向他承诺定会帮他一展所长。刘邦召见了韩信,听他陈述理想,又听到讲述用兵之道。最后刘邦大喜,将韩信封为大将军,统率三军。
[var1]
有韩信的加入,刘邦的大军如虎添翼,一路征伐所向披靡,成功剿灭项羽势力后,他统一了全国,正式建立了汉朝,他自己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
刘邦开始大封功臣,韩信被封为楚王,萧何被封为相国。两人同朝为官,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为大汉王朝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韩信这个人恃才自傲,所以之后的日子开始居功自傲,做了很多得罪人的事。这也引起了刘邦的不满。
项羽死后,他曾经的手下钟离昧跑到韩信家里避难。刘邦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认为韩信心存谋反之意,于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圈禁在长安。
[var1]
陈豨于公元前197年兴兵造反,刘邦亲自率领将士前往讨伐叛军。陈豨是韩信部下,韩信知道情况后就与幕僚密谋,打算与陈豨一里一外共同造反。
韩信打算趁刘备外出讨伐陈豨之时,用一道特赦的假圣旨,放出牢里的犯人。然后将这群人组织起来,攻进皇宫,一举将吕后和太子刘盈活抓。
吕后从探子那里知道韩信密谋造反的事情,她连忙叫来萧何商讨对策。萧何一听,心下大惊,因为韩信是自己极力推荐给刘邦的,他要是谋反自己也逃不了关系。
萧何不想受牵连,沉思了一小会儿,就为吕后献出一条捉拿韩信的计策。吕后听完十分欣赏,于是就照办了。
[var1]
吕后开始派宦官去大臣家中宣旨,说皇帝已经消灭了叛贼陈豨,要所有大臣都进宫一起庆祝一番。韩信却以身体不好为理由拒绝进宫。
萧何知道情况后,便亲自来到韩信府上,他对韩信晓之以理:“朝廷消灭叛军这样重大的事情,你无论怎么样都得过去庆贺一下。你要是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就不要饮酒就好了。”
韩信听完后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就随他进了皇宫。他不知道是圈套,什么武器也没拿,一个人就进入内廷。等他人一进入,内廷的院门就关上了。
吕后这时出来,她对韩信说:“你犯了谋反大罪,皇帝要我杀你。”韩信不屑地说:“那可不能如你愿!皇上当初在加封我时就承诺我五不死的,我得当面和他谈。”
[var1]
吕后冷笑一声说:“你没有机会见皇上了!也不看看,这里是什么地方?”这时韩信才发现,头顶被棚子遮得严严实实,无法看见天空。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毯子,没有着地。四周一看,全部围了起来。
吕后又说:“你放心,不会用绳子捆住你,也不会用刀刃兵器杀你,皇上承诺你的五不死,我全部都做到了。”说完就叫几十个宫女手持木棍,活活将韩信打死。
韩信死后,萧何没有什么难过的举动,反而看到韩信的尸首时说了“为国除奸”四个字。在相国萧何看来,韩信的死亡对国家社稷而言是有利的,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几个字来。
萧何或许很欣赏韩信的才华,但他更忠于自己的立场。韩信盖世才华最终却下场凄惨,不禁令人唏嘘感概。
[var1]
历史上对韩信的军事才华有着很高的赞誉,他被后人称作“兵仙”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这大概是对韩信最大的告慰。
结语:
没有萧何慧眼识英雄,韩信就没有机会得到重用,一展抱负。萧何设计诛杀韩信,成全了他与刘邦的功业,却也让他被后人唾弃。韩信与萧何之间的纠葛,我们能看出世间友情何其难能可贵,虽然二人早年情同手足,却不能阻止他们最后分道扬镳,甚至可以说韩信死在萧何计谋中。
历史上类似骨肉相残,亲人反目的悲剧还有很多,人们常常为此扼腕叹息。但除了感慨之外,我们更要吸取经验教训,多些待人处事的智慧,让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资料:
《史记》
《中国古代宰相传》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