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周亚夫等人不能入选武庙十哲,并没有什么可意外的。
武庙十哲
760年,唐肃宗尊姜子牙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当时的武庙,主神为姜太公,以张良为副祀。选张良等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拜武庙时,举杖指着白起画像说:“白起屠杀降卒,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令人把白起“搬”了出去。
此后,宋人对武庙人选进行了漫长的激烈讨论,并做出了调整。
宋徽宗时,调整确定了下来。
武庙七十二将,进进出出,进行了十余人的调整。
经过调整后,张良以副祀独居一档,其余“十哲”调整如下。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张良独居一档,不与其余“十哲”并列,有杀降之举的白起,被认为有道德问题的吴起,都被换下,换上了管仲、范蠡、郭子仪。
以后,武庙又进行过一些微调,但武庙十哲的人选基本上确立下来,没有调整过了。
武庙十哲的标准
只看战功,“十哲”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
田穰苴、诸葛亮等人的战功,无论如何也不能位列“前十”。
然而,唐宋统治者立武庙,目的并不是为前代君王作“绩效考核”,而是希望通过祭祀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尚武氛围确立导向。
唐宋统治者将这些列于其中的名将,列为当时武人的楷模,是当时武者的榜样!
因此,选择“十哲”的标准,也就是以“社会导向”为主了。
1、兵法家居前。
经典兵家著作,是后世尚武之人学习的理论体系。
因此,留下经典兵家著作者,自然就一般能地位靠前了。
武庙的主神为姜太公。而张良“得传太公兵法”,“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当时的人视其继承了太公兵法的衣钵,以太公弟子视之。
因此,张良能位列副祀,其实并不是其“兴汉之功”,而是他在文化上与太公兵法的关系。
此外,孙武(《孙子兵法》)、田穰苴(《司马法》)、吴起(《吴子》),都位列“十哲”之列,且都居右(以右为尊)。
其实,如果看战功的话,田穰苴可能连“七十二将”都入不了。不过,其《司马法》的后世都在学,其地位自然崇高了。
2、“政兵家”居前。
“十哲”之中,许多人看起来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将。
比如:张良、管仲、范蠡、诸葛亮等人,他们严格意义上应该是“相”,而不是“将”。
这种以战争为重心的国策制定者,是“庙算”者,地位高于一般的纯军事将领。
这是我国古代强调“庙算”的传统,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遗产!
3、“当代”将领优先。
既然是宣传导向,自然不能只宣传古之名将,也需要树立“当代”楷模。
武庙最初由唐人所立,因此,唐代名将,自然难免有“优先权”。
唐代武庙中,唐代有12人入选“十哲六十四将”,为历代之最。
要知道,尽管唐代国祚很长,但到唐肃宗时,不过140多年的历史!
因此,大唐自己的两位军神:李靖、李勣,自然位列其中。(当然,其实不考虑这个“后门”,二李为“十哲”也没有问题)
4、“道德”因素。
这一点,在唐代时,还没有体现得特别明显。
宋代时,“以文制武”,他们对武将行为是否符合士大夫倡导的“德”十分看中。
白起、吴起被换下,其实是宋代对“德”的导向结果。
看完这四点,西汉三位名将不能位列“十哲”也就自然而然了。
“落选”之因
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都位列“六十四将”之列,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要入选“十哲”,就不可能了。
1、没有留下经典兵法著作。
这就决定了:张良、孙武、吴起、田穰苴、李靖,这几位“兵法家”他们替代不了。
2、纯粹的军事将领。
如此,比起张良、管仲、范蠡、诸葛亮、吴起、乐毅这些“政兵家”来,他们又“低一层次”。
其实,去掉“兵法大家”和“政兵家”,我们会发现:唐代“十哲”,只剩下韩信、李勣两人;宋代“十哲”,只剩下韩信、李勣、郭子仪···
把哪个换下来比较好呢···
3、“位置已满”。
如前所说,唐人立武庙,自然要“优先”本朝人。
汉已有张良、韩信两位大神位列“十哲”,其人数与大唐已经相当(都是两人)。
其他人要再想“入选”,除非确实有明显优势!
然而,无论是连灭薛延陀、高句丽的李勣,还是讨灭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他们功绩不在(至少不明显在)周亚夫等人之下。
所以,其实···周亚夫、卫青、霍去病,虽然都战功卓著,但不能位列“十哲”,都不在意料之外。
总的来说,古代武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古代兵家思想:尊重经典兵学的理论,倡导“庙算”思想。
周亚夫等人虽功勋卓著,但不能位列“十哲”,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当然,不能入选“十哲”,丝毫不影响后世对他们的尊重!
细柳营留下的“周亚夫之风”深刻影响着后世;“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更是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