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是民国时的一位才女,苏雪林的爷爷是祖父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的县令。那时尚且是清末,而那时的中国极度讲究三从四德。这个背景下,苏雪林的母亲嫁到苏家。苏雪林父亲受过高等教育,眼界自然开明,但是她的祖母不然。
按道理说,虽当时大环境封闭,但毕竟是大变革的时代,身为官宦人家的宅中人,他的母亲多少应该不那么顽固。但现实往往不随人愿,她的祖母就是那么顽固,她的祖母不识字且自大无比,是个典型的封建家长。
在苏雪林的母亲嫁过来之后,苏母在那个家里一刻不得闲。起因就是苏雪林的祖母见不得苏母和苏父的感情好。
可能,一切矛盾都来源于此——感情。笔者认为结婚后还是分开住为好,毕竟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内宅,容不下两个主母。
她的父母亲婚后没几天,就被迫分居,原因很可笑——儿媳妇要照顾婆婆。在当时,一个县令家里,有个十个八个丫鬟仆人本不足为奇,但这位恶婆婆,只要让儿媳伺候,美其名曰尽孝,实则折腾人。可见,绝对的权利,导致权利的滥用。即便是在家中。当时,对于家庭中的封建家长,没有可制约的因素,这就是导致上述事实的根本原因。
来苏母怀孕了,这下总没有理由,让苏母来伺候自己的婆婆了。但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这位恶婆婆也怀孕了。在那个早婚的年代,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是还是有的。
两位同时怀孕,在过去可谓是双喜临门。难得,苏母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可是,在苏父想要给苏母买点什么时,还要背着自己的母亲,要不总会被责骂。
后来两人都生了男孩儿,这时更过分的事情发生了。这位恶婆婆,为了省雇佣奶妈地钱,竟让苏母一人喂养两个孩子。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县令家庭来说,雇佣一个奶妈,轻轻松松就负担得起,但出于祖母的主观恶意,苏母负担超出她的能力。有时苏母为了喂饱自己的小叔子,竟让自己的孩子喝米汤充饥,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导致了后来苏母的早亡。
笔者只能感叹当时的中国人之愚昧。诸位,试想一个算过的去的中产之家,而且还是家中男子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婆媳关系尚且是这般糟糕,人的思想还是这般愚昧,更何况是中国其他远不及此的普通家庭呢?
所幸,当时有大量有识之士看到这点,而后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革新思想的运动,就如同扶贫先扶智,当时的中国要想变好,离不开人们思想的打开。
也就是再这个背景下,苏雪林,后来写了大量的新思想文章,且半生都在教学。而对于祖母,苏雪林一定是极为怨恨的,毕竟自己的母亲因她而死。
参考文献:
《苏雪林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