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他当即下跪

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他当即下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31 更新时间:2023/12/12 4:08:36

清朝自入关以后,就将儒家学说当成治国了理念。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为了拉拢天下的读书人,“尊孔”的风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显示政府尊崇儒家的思想,康熙选择亲自去孔庙祭拜,可当他来到孔墓前时,却站在那里呆住了好久都不肯下跪,后来康熙身边的某个大臣想了个办法,康熙才愿意下跪行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这时诸侯已经进入了互相征伐的时代,天子的权威已经日渐衰落。面对礼乐崩坏的的世道,孔子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宏大的理想,那就是让当时的天下复兴旧时的周礼。

[var1]

只有做到复兴周礼,天子和诸侯,官员和百姓才能做到上下尊卑有序,一切秩序井然。这样的思想虽然在现在看起来是一种落后的等级观念,但在当时的社会,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的。

可当时的各个诸侯都忙着征伐混战和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快速强大起来,所以他们一直都尊崇纵横家和兵家的思想,孔子的那一套仁义周礼并不被世人看好。所以不管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怎么游说各国诸侯,他的思想都没有被当时的君认可,也没有改变那个已经礼乐崩坏的世道。

[var1]

飘零大半生后,头发花白的孔子已经心灰意冷,只得凄凉地回到故乡鲁国,开心专心钻研学术问题。晚年的孔子在鲁国整理了很多献,这些文献被编纂成册成了后来的“六经”,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又将他生前的言行语录编纂成了《论语》。

这些孔子和他弟子们编纂的典籍一直影响了后世华夏文明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这些经典子籍依然是能代表华夏文明的重要典籍。孔子的思想在混乱分裂时代不被人看好,但到了稳定的汉朝时,却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自汉代起,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儒家思想当成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一直沿用到了帝制结束后。

[var1]

清朝能成功入关,叛明降清的吴三桂在其中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成功夺得天下后,吴三桂就被封为了平西王镇守云南,他是清初三藩势力中最强的一支。但封建帝王的权力并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康熙在即位后就将扯藩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可吴三桂却并原意买康熙的帐,在康熙着手削藩时,他选择直接起兵造反。这时清朝的八旗军不过离入关才几十年,但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吴三桂的军队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清军望风而降。

[var1]

可就在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时,吴三桂却突然退缩了,在长江边上止步不前。这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在后来的消耗战之中,地盘小的吴三桂自然消耗不过清廷,所以就迎来了失败的结局。

吴三桂叛乱平定后,康熙依然心有余悸,毕竟清廷上层是外来的满族统治中原,而吴三桂打的旗号是为汉人复国。这让康熙意识到如果要加强清朝的统治,仅仅重用汉人上层的官员还不够,还需要笼络全天下的读书人。

笼络天下读书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尊崇所有读书人的老师孔子,而尊崇孔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祭拜孔子,这项活动可以为清廷增加政治合法性,表明清朝和以前的汉人王朝一样,是一脉相承的正统王朝。

[var1]

康熙准备亲自去祭奠孔子,来一场漂亮的政治秀。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视,康熙带着一众大臣就浩浩荡荡地曲阜进发了。可当康熙千辛万苦地来到曲阜的孔庙前,准备在孔子的墓碑前祭拜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状况。只见康熙一直呆呆地站在墓碑前一动不动,就是不肯进行接下来的仪式。

按照礼节,康熙应该给在孔墓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康熙却仿佛一直在思索着什么,一旁陪同的大臣也只是低头不敢做声,只等康熙跪下也跟着行李。可一直等了许久,就是不见康熙有任何动作,呆呆的康熙就像一个木头一样矗立在孔墓前。

[var1]

这时一个名叫孔尚任的大臣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便开口对康熙说:“圣上一路舟车劳顿,而仪式又繁杂琐碎,不如先去一旁歇歇脚,过一会再回来进行仪式。”康熙马上便顺坡下驴,直接就带着大臣到一旁的华盖下歇息去了。

这位孔尚任是孔子的后人,他在祭拜是发现,原来康熙一直不肯行礼的原因是出在孔子的墓碑上。孔子墓碑上刻着的几个字是“至圣文宣王”,这是元朝时期给给孔子上的尊号,而后来的明代也一直没有改变,就沿用了下来。

[var1]

但这个尊号却让康熙心里犯了忌讳,因为康熙的身份是四海之内独一无二的天子,是位居九五的帝王,而墓碑上孔子的封号却只是一个王。按照封建等级的礼节,皇帝去跪拜一个王是不合适宜的,因为皇帝代表的是皇家的尊严,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

为了让仪式尽快完成,孔尚任就趁着康熙歇息的时候,命人拿来一块绸缎,将墓碑上的“王”字给遮住了,然后又在后面添上了“先师”两个字。这样一改,孔子就不再是一个王了,而是一位圣人先师。等康熙再次见到墓碑时也心领神会,这次他不再有任何的顾虑,直接恭恭敬敬地行了该有的三拜九叩礼。

[var1]

康熙祭拜孔子的一场政治秀为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也获得了更多百姓的人同,这为他之后平定西北,征伐台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个优秀的帝王一定是一个懂得变通的政治家,可能康熙并不是真的在内心尊崇孔子,可他的行动却让天下人相信他是一个尊崇孔圣人的帝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破釜沉舟”一词由何而来嫪毐吕不韦与秦始皇都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吕不韦嫪毐怎样被秦始皇诛杀的,秦始皇母亲和嫪毐吻戏,秦始皇嫪毐

    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秦军困赵军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赵王歇向楚怀王心(陈胜遇害后,项梁、项羽等便拥立原楚怀王之孙心为王,仍号楚怀王)求援,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宋义率大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畏缩不前,项羽便杀掉宋义,领军继续前进。当部队渡过漳河后,项羽命令把所有的船

  • 遍布中原的楚国城邑,它们是因何被建造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国的六邑在哪,楚国十大名城,楚国古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学者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对地面的城址做了不少调查和抢救性发掘。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楚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楚国的城邑研究也引起了学界重视。在前期纪南城调查的基础上,对纪南城的城墙、城门和墓葬进行重点发掘,纪南城考古工作有序展开。这时的考古工作重

  • 韩信和赵括一样没有实际经验,为何韩信成功了,赵括却一败涂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信和赵括笑话,为什么韩信打不过赵括,赵括与韩信谁厉害

    [var1]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不懂灵活变换,第一次上战场作战领兵便是与秦大战,大败而终,这也是“纸上谈兵”的出处。同样是没有实战经验,同样是第一次打仗,为何韩信仗打得无可挑剔。[var1]首先,出生不同,境遇不同。韩信平民出生,性格放纵而不失礼

  • 史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七雄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和五霸

    [var1]这个国家就是中山国,其实当时和中山国齐名的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鲁国、郑国、卫国、邹国等国家,其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是中山国,中山国最牛的时候国力跟赵国可以抗衡,中山国周边的国家为了吞并中山国可谓是绞尽脑汁。[var1]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位于燕赵两国之内(属于今河

  • 秦国最大的“绊脚石”,才能仅次于鬼谷子,他一死六国被大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鬼谷子的最后一个预言秦国统一,秦国大一统简介,秦国大一统之路全文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众多和群雄并起的时期。在历史上也是中国分裂国家最多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各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群王争霸的场景时时出现。这个时期是以“法家”思想为国家的统治理念的。对于法家我们就不得不提起鬼谷子的纵横之术了。当时鬼谷子还有两位最为有名的弟子就是——张仪和苏秦。[var1]对

  •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一人使华夏受益千年,一人留下无尽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大哭,司马懿女装吸引诸葛亮,司马懿为何不杀诸葛亮

    而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三国里却是才智相当,甚至武力也相当,虽然司马懿更倾向于将帅方面,而诸葛亮更注重教化人心,但是若是比较,他们两实在是难以分出高下,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哪个更胜一筹呢?如果光从建立的功勋来看,司马懿奠定了晋朝的基础,而诸葛亮显然是蜀的奠基人,从这就可看出不同之处,晋朝是从

  • 秦始皇之死另有原因?专家经过缜密分析,给出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之死未解之谜,秦始皇之死完整版视频,王立群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并非病死,而是另有原因?专家分析后给出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我国后来多个朝代之所以会沿袭皇帝的制度就源于秦始皇所创造的始皇帝,虽说秦始皇创造的秦朝一统天下之后,仅仅只维持到了他儿子那个朝代,但是秦始皇曾经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就是不容小觑的!秦始皇是一个有谋略,也是

  • 刘备生平最大的战略失误,蜀汉建国时就已经埋下亡国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败了蜀汉会亡国吗,刘备不死蜀汉能统一天下吗,刘备的发迹史和成败得失

    刘备自从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之后,四川就成为“天府之国”,不管是气候还是地形都适宜农耕,然而四川盆地可耕地面积毕竟有限,能养活人口不多,并不合适作为需要大力发展的京畿,蜀汉灭亡时,全国仅94万人。还有一个说法,是四川过于舒适的气候与丰盛的物产,会消磨人的意志,从历史上来看,定都成都的政权没有一个长命

  • 如果项羽不选择乌江自刎,他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为什么宁愿自刎也不过乌江,项羽如果不乌江自刎能反杀成功吗,项羽兵败后在乌江什么地方自刎

    楚汉之争的末期,刘邦和项羽本来达成一致,以鸿沟为界,各自退兵,就当项羽迎兵东归的时候,无赖出生的刘邦撕毁协议,追杀项羽部队,但是却不项羽打的大败。刘邦知道只靠自己是打不过项羽,于是说动大将军韩信、彭越等人一起围攻项羽。刘邦大军5路一起合围项羽,据说军队人数达到了60万,而项羽只有10万军队,项羽节节

  • 曹魏五子良将,他跟随曹家走得最远,最后被司马懿诸葛亮合伙坑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懿装死夺取曹家天下,曹魏的五子良将,司马懿灭曹家有多狠

    ▲曹魏五子良将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无疑是投效最晚的一位,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才战败投降,此时乐进、于禁、张辽、徐晃都已在曹操帐下效力多时。但他有自己特有的一个优点,因此成为五子良将中战功最多的一位,死后荣宠也最多,4个儿子均被封侯,分封食邑,最小的儿子还直接进位关内侯。▲张郃五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