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邸四周戒备森严,徐世昌作为大总统还特地安排山东督军田中军亲自去坐阵。看热闹的群众更是把四周围了个水泄不通。
[var1]
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大宅里传来了铜锣匡匡的声响,人们敛声屏息在心里数着敲击声,一共十三下!按照惯例代表这是一个男孩!
人群沸腾,爆竹声声全城庆贺,北洋政府为此还特地鸣放了礼炮十三响!
这位出生就备受瞩目、排面拉满的男婴,就是孔子第77代传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var1]
作为我国最后的贵族,孔家从孔子这一代算起,至今已经2000多年。
[var1]
孔德成之父孙孔令贻系两代单传,开枝散叶是最首要的任务!他先后有4位妻妾,前妻孙氏没生育就病死了,纳了妾室丰氏,仍旧未育。
后来续娶了第二任妻子陶氏,好不容易生下一子,却在3岁时夭折。无奈将陶氏带来的丫鬟王氏收为侧室,王氏在生育了两个女儿后,又迟迟不见动静。
年近50的孔令贻焦虑不已,终于等到王氏第三度有孕,但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谁也不知道。
[var1]
[var1]
据史料记载,历代衍圣公中,孔德成是年龄最小能够获此荣誉的。
由于孔德成出生是大喜事,所以孔令贻的丧礼直到当年冬天才举行,此时孔令贻已经去世一年多。
孔德成从3岁开始,就有“责任重大”的“工作安排”了。
当时的孔府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祭祀。只要孔庙举行祭祀活动,孔德成一定要到场,小小年纪的他,每次都被大人带着观礼,五岁时就已经成为主祭,不到10岁,他已经将这份工作做到了熟练自如。
[var1]
据悉,当时孔府这个私塾有很多位老师,孩子们要学很多知识,包括经书、书法、数学、英语、地理以及古琴等课程,天天都得上学,基本上是没有休息日的。
那时候的孔德成读书很勤奋,非常刻苦。不仅如此,身为衍圣公的他,孔府各路贵客来访,都要亲自招待应酬,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让孔德成变成了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1930年初,嫡母陶氏不幸中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10岁的孔德成,顺其成章地变成了孔氏家族的“掌门人”。
[var1]
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更改了孔德成的“衍圣公”称呼,改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德成享受“简任二级”待遇,月薪月是银元430元,一直发放到1949年。
[var1]
当年,孔德成前往南京就任奉祀官。
后来,日本侵略者邀请他前往日本,参加日本本土的孔庙落成典礼,年仅15岁的他非常有骨气,直接拒绝。
时间回到了1949年,眼看不敌解放军的老蒋,赶紧撤退,计划逃往台湾。
在撤退前,老蒋除了要带走储备的所有财物以外,还发出密令,要求带走重要的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孔德成!
2006年孔德成与孔子第80代嫡长孙
[var1]
孔德成举家迁往台湾后,在台北复建了孔家庙,继续倡导儒学。他仍享受孔门奉祀官的特殊待遇,月薪17~18万新台币。
他开始登上讲台,主要从事教职工作。从1955年开始,他一直在台大担任教授,直到2008年因病辍教。
1989年,山东曲阜设立了国际孔子文化节,中断多年的祭孔仪式恢复了,有点遗憾的是,孔德成却一直拒绝再回故乡。
原因这里不方便赘述,只能说父亲孔令贻及先辈因时代的误会被打扰安息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伤痛。
[var1]
直至2008年,88岁高龄的孔德成病逝,也没能叶落归根,安葬到曲阜的孔家祖茔。
孔德成的子孙虽仍享受孔门余荫,但早不复衍圣公时期“万世一系”的辉煌与尊崇。
孔府大门两侧镶着那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生人家”的金字门联,仍在彰显这圣门一裔千百年间的显赫与骄傲。
其实,相比香火这种形式上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传承,一直融入中华骨血未曾中断。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