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靖这次之所以不愿随军出行,是因为他真的病重了,他怕自己拖累李世民,这才告了病假。果然,李靖跟随李世民行军到相州,病得就起不来了,只好留在相州养病。
李靖虽是一片好心,但李世民可摸不住李靖是真病还是假病。李世民是位英主,他坐上皇位后,并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戮功臣,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猜忌功臣。
[var1]
而李靖可是大唐功臣中的功臣,大唐的北方基本是李世民打下的,而南方则是李靖打下的。再加上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不再适合亲自上阵,这时李靖就代替李世民,在前线攻城略地,立下众多功劳。
所以,大唐初期的李靖,就如刘邦帐下的韩信。李世民对李靖是既用,又疑,换位思考一下,换谁坐在李世民的位置上,都会对李靖猜疑。毕竟李靖有权、有兵、有胆、有谋、有威望,万一生出个司马懿篡夺魏国的心,那对李世民来说可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李世民征辽之前,指派李靖从征。李世民把李靖带在身边,放在眼皮子底下,一是无后顾之忧,不担心李靖在背后搞小动作;二来,李靖善于作战,富有谋略,战场上也好给李世民出谋划策。
智囊: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曰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曰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
但李靖告了病假,对李世民说:“自己病得起不来了,跟随出征怕会拖累陛下!”李世民一听,就担心起来了,他不怕李靖拖累自己,倒怕自己一出征,李靖会不会效仿司马懿来个兵变,所以他就借着探病为由头,对李靖进行敲打。
[var1]
智囊: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举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
李世民这说话绵中带刚,柔中带刺,他抚摸着李靖的背,以示亲近,再以司马懿篡夺魏国政权做比喻,明着是劝李靖自强不息,暗着是告诉李靖:“我担心你趁我不在京师造反!”
李靖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马上向李世民磕头,说:“老臣请求带病随行。”因为李靖知道,自己再不随行,就要被李世民给强制随行了,见好就收,给个台阶就下吧,不然自己就要落个韩信、彭越一样的结果了。
所以说,李靖之所以能善终,一是李世民宽容、大度,把驾驭术把握得刚刚好,再者也是李靖懂得配合,深谙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智慧。
李靖功高难免遭忌,曾经侯君集因李靖不教授他兵法的精髓,就曾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既没查办李靖,也没责怪侯君集;李靖是个明白人,他从李世民处置侯君集诬告自己谋反的态度上,马上明白了李世民对自己既猜疑,又重用的心理。
李靖意识到自己已经功高震主,遭到同事的嫉妒。李靖深惧盈满则亏,他就想知足而退。634年,李世民又授李靖为畿内道大使,作为巡察全国、考察风评的十三位特使之一。李靖不想干得罪人的活,从这时就开始隐退,以足疾辞任,言辞恳切。
李世民也是个聪明的帝王,他看透了李靖的心思,就下诏书褒奖李靖,赏赐了诸多财物,准许他暂时回家养病。但等李靖的病稍好一些,李世民就让李靖隔三差五地去尚书省打卡、上班一下,也不能全隐,毕竟李世民还有很多军事上的工作,需要李靖来帮忙。
[var1]
但就从这时,李靖就开始以有病为由,逐渐隐退。不是到了非要自己出面、出征之时,李靖一般就不出面。
635年,李靖再次受命进击吐谷浑,不料盐泽道总管高甑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甑生心怀不满,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弄清真相后,虽然将高甑生流放,但自此之后,李靖就“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这次,是彻底隐了。
所以,644年李世民远征辽东时,李靖是真病还是假病,李世民也有些摸不清了,也就有了两人斗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