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53 更新时间:2024/2/18 4:03:20

既然没有明确的太子,那么就没有明争的基础,当然皇子们依然还是会“斗”,但跟康熙九子夺嫡肯定是大有不同。

所以乾隆在位时期,他的儿子们没有因为“夺嫡”而大战,就是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带来的好处。

要说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乃是古代皇帝历史上的两个“标杆”。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四年,比康熙的辉煌还多四年。

不过他们爷孙二人看似在位时间相差不多,却有一个因素让他们二人和“儿子”的关系截然不同,那就是“岁月”。

康熙在位时间是长,但是康熙终年69岁,而乾隆却是89岁,康熙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位十七年了,同样的年龄,乾隆才刚登基,所以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儿子的命运也不同。

乾隆确实是中国古代掌权最久的皇帝,但乾隆这个做父亲的很无奈,他当了几十年皇帝,把大部分儿子都熬死了,在他在位的后期,还在世的儿子就只剩四个,年轻一点、综合能力强一点的也就只剩嘉庆一个了。

而乾隆的寿命绵长就算了,他的儿子,却只有康熙的一半。

若是不计算那些未命名便早夭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多了,乾隆一生则是只有“十四个皇子”,通过年龄和儿子数量的比较,这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不得不说,做谁的儿子都得倒霉,做康熙的儿子得和兄弟“争斗”夺嫡,做乾隆的儿子更惨,首先你得“活”得过他。

九子夺嫡的必然性,康熙也只是历史的执行者。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有很多声音乃是指向康熙的“残忍”,因为九子夺嫡的源头,就是康熙公开废太子,然后又引导诸子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一场“家庭灾难”,所谓九子夺嫡,看似只是几个皇子在斗法,可实际上牵动的影响乃是一整个皇朝的大半,是一场很恶劣的权力斗争。

可无奈的事实是,这种权力斗争,他并非是康熙这一位皇帝独有的,其实自古以来,这种“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而康熙也只是顺应着他的现状,引动了儿子们之间的“内耗”,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和太子“刘据”的矛盾,都是因为汉武帝太过长寿、在位时间太长引起的。

例如唐高祖时期,他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因为能力差异引起的,最后李世民则是以“玄武门之变”一次性解决了“夺嫡”以及“皇位”问题,是这种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再例如唐玄宗时期,他和第一任太子李瑛、第二任太子李亨的矛盾,也都是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引起的,所以后来李瑛被唐玄宗处死,李亨也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夺位登基。

所以从康熙的“前辈”们的经历来看,皇帝跟储君,本质上就是一对常态的矛盾,父子和谐永远是少数的,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简直是罕有。

而皇帝和储君的矛盾,核心之处说起来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皇帝命太长,太子等不急,皇帝不想让位,只能让儿子们厮杀内耗”。

意思也就是“转移矛盾”。

除开李世民这种独特的“能力矛盾”(指李渊的能力不如李世民)外,绝大部分皇帝和太子面临的都是“寿命矛盾”,康熙也属于后者。

作为康熙的嫡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康熙百般宠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立为太子了,年轻的康熙对太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胤礽所用所学所享、都是最顶级的资源,康熙这样子去做,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储君。

可是康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儿子太优秀了,开始“等不及”了,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康熙也有可能不是没想到,他只是从没对自己的寿命有过那么大的自信,因为康熙自己得过天花,他难免会觉得自身会有点“暗伤”,等到太子胤礽彻底成才的时机,他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便可无缝衔接。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康熙在位快五十年的时候,胤礽慌了。

皇帝把太子熬死的事情,古代又不是没有过,唐玄宗就把自己很多儿子熬死了,所以胤礽自己不想成为这个倒霉的太子,于是他开始和康熙有了矛盾,这种矛盾是源自于胤礽的不安,也是来自于康熙对他倾心培养多年的能力带来的底气。

说白了,康熙自己“养子成患”了。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白热化阶段,康熙果断引动“诸子之战”,因为在此之前,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受到了康熙的“暗示”,他们是知道康熙的想法的,而且也愿意进入这个阳谋。

整个九子夺嫡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胤礽了,因为他本身是无辜的,只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一个地步了,要知道,他当了几十年太子了,而且都已经监过国了,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威信和身为皇帝的“业务水平”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他,让康熙不放心。

康熙唯恐胤礽趁着他午睡都发动造反,只是这种事情也只是假设,而康熙更不可能提前禅让皇位,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这个爱子“渡劫”吧。

于是大阿哥、八阿哥都想尽办法把这个前太子打入尘埃,只要胤礽不翻身,未来就是他们的。

其实整一个九子夺嫡,康熙操控的过程是非常潦草而且目的明确的。

潦草在于康熙在十数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储君”标准,这导致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目的明确则是体现在康熙先后打压了有能力、威望的大阿哥、八阿哥,说白了,康熙就是跑来“钓鱼执法”的,他根本就不是选嫡,他是将这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给“诱导”出来,然后给自己消除隐患。

所以最后才有了雍正登基那般的匆忙,雍正登基早期的麻烦,可以说全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的“太子”新模式:秘密立储制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给出朝堂任何暗示,没有公布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是雍正,所以康熙的“传位遗诏”,让雍正吃尽苦头。

别看雍正迅速登基了,好像局面就掌控住了,事实上雍正前两年的皇位十分不稳,“八爷党”众人压根不买康熙的账,对雍正百般刁难,后来雍正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受了很多侮辱才解决了这些隐患。

于是雍正自己一开始想明白了,以后这种“夺嫡”的事情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解决这种赤裸裸的夺嫡局面,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公开立储,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要知道九子夺嫡的表现是什么?

是诸皇子明争暗斗,夺得太子之位,这种公开的身份,就像是大海鲨鱼群头顶上的鲜血,让鲨鱼疯狂,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干脆就把这个太子“藏起来”,最好是连“太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

所以雍正一开始就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然后把这份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等于是告诉众人,储君我已经选好了,你们可以猜是谁,但别问我,只有等我驾崩了,这份诏书才会彻底真相大白。

如此一来,各位皇子们就不争了,因为雍正选的人都已经确定了,有能力的就会觉得,雍正的这份诏书上面写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既然有可能是自己,那么还争什么争,而那些没什么能力的,有自知之明的皇子也根本不会觉得是自己,他们更不会被卷入“夺嫡”的大战中。

所以雍正是很洞悉人性的,也是他这一招,让他的二哥胤礽成为大清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确立的“太子”,这是一场储君制度的改革。

乾隆:儿子太少而且命不长,根本没有父子矛盾。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不是雍正专属的,这是雍正真的拿来当作“传世制度”来用的,所以他的继位者乾隆,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制度。

乾隆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此时的乾隆有了三个儿子了,分别是庶长子永璜、嫡长子永琏、三子永璋,而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很像,他一开始也是对嫡长子钟爱有加,所以乾隆第一个“秘密立储”的人选,就是嫡长子永琏。

可好景不长,永琏还没长大就早逝了,这件事给乾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嫡长子去世后,乾隆没有再立储的意思,他心里还是想着和皇后继续生出嫡子,继续立为储君,而在乾隆和皇后富察氏熬过了长子早逝的痛苦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那就是永琮。

永琮一出生,乾隆又动起了立储的心思,刚准备把传位诏书写好,谁知道永琮又早夭了,永琮的早夭间接导致了富察氏皇后的驾崩,而乾隆也心灰意冷了。

而乾隆的寿命长得可怕,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命运多舛。

乾隆一生有十四个命名的皇子,真正成功活过三十岁的却没几个,而一旦活不到50岁,那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活不过”乾隆,更别说被乾隆立为储君了。

乾隆没超过十岁的儿子:永琏、永琮、永璟、永璐。

乾隆没超过三十岁的儿子:永璜、永璋、永琪、永璂。

乾隆没超过五十岁的儿子:永珹、永瑢。

上述的十位乾隆皇子,都是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去世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一个满面红光的乾隆,可见内心的郁闷是不少的,而其中“永璜”和“永琪”乃是乾隆在嫡子接连夭折后,曾想过“秘密立储”的人选,但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早逝,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让乾隆很无奈。

跟康熙的儿子比,乾隆的儿子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断层”。

比如康熙的大阿哥、废太子,他们都活了三十多岁了,而且他们贯穿了康熙朝的前后,人脉资源把控很到位,但是乾隆呢,他那些靠前的儿子都早夭了,后来出生的儿子都处在乾隆的巅峰时期,被乾隆的“强势”笼罩着。

所以乾隆后期,他能立的儿子就只有四个了,乾隆根本不是怕孩子夺嫡打架,他很怕没孩子可以立,一个皇帝一生有十几个皇子,看似是不少,但问题是要看看这皇帝是谁,如果是乾隆皇帝这种活到快九十岁的人,十几个儿子,那其实真不算多。

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出生,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经等不及了,率先把这个安全长大,且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儿子秘密立储,其实比嘉庆优秀的皇子不是没有,但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当然啦,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有用的,毕竟和嘉庆并列的还有三位皇子,一旦乾隆公开立储,也难免会形成“四子夺嫡”的局面,同样非常奇怪的是,乾隆晚年还剩下的这四个儿子中,反而都算长寿,跟他们之前的兄弟十分不同。

因此,乾隆一朝没有“夺嫡”现象的发生,这跟大清的储君制度、乾隆和儿子寿命的特殊反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康熙相比,这不仅是制度上的差异,也有客观事实特殊的差异。

结语:

从嘉庆的角度来讲,他不仅做皇子时不敢和乾隆有矛盾,就算登基做皇帝了,他都还是要被乾隆管得服服帖帖的,嘉庆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儿子皇帝”,就算当了皇帝,每天都还要去给乾隆跪安,接受乾隆教导,放在康熙身上,这根本做不到,随时都会玩脱了。

而乾隆之所以能够稳坐太上皇帝,这跟他强大的皇权掌控力有关,这也是十分客观的一个因素,康熙的皇权确实不如乾隆掌握得深,假如康熙有这种权力掌控度,那么也不至于担心被几个儿子造反了。

最后,对于乾隆来说,他的一生其实最大的矛盾是自己,他不能说不疼爱儿子,只是看着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渐渐灰心了,一直陪着他的,只有皇权,这也是为什么他都宁愿禅让皇位了,却不肯把权力给嘉庆的原因,所以乾隆的长寿,也并不是让他自满的一个事情,只能说人到了他这个层次,很多无奈也只是无声罢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有些人吹捧清朝无昏君?既然没昏君又是怎么一步步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为啥清朝没有昏君,清朝无昏君时间表,清朝为什么没有一位昏君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皇帝不是普通人,不是说你不吃喝玩乐,不玩女人,天天开会讨论国家大事,你就是明君了。作为明君,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国家使用正确的国策,监督这些国策能够顺利执行,发现国策有问题或者部分缺陷国君要立即修改。再说通俗点,将国家治理好了,你就是一天玩一个女人,男盗女娼,你

  •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国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英国皇帝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及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国王

    前一个故事是真的,而后一个故事并没有任何根据。而这两个故事也说了,当时英国在位的君王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就是那个被称作“欧洲老祖母”的英国女王,她开启了英国近代最鼎盛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已经是和现在的英国国王类似的地位了,是英国的政治吉祥物,并没有左右英国政府决定的能力。维多利亚女

  •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在处理光绪后事,傍晚时嘴里便含上了夜明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死后嘴里的夜明珠去哪了,慈禧早上处理光绪后事下午穿寿衣,慈禧早上还在处理光绪后事

    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十分底下,她们不能拥有和男人同等的权利。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总会有一些特别的女子出现,她们有不逊色于男子的魄力,并借此走向权利的巅峰。这些女子们,前有吕雉成为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后有武则天成为第一个正统的女皇帝,甚至在封建王朝的末期也有慈禧出现掌握清朝大权。虽说慈禧太后是清

  •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能不能与秦始皇相比?看看康熙做的几件事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母亲为什么14岁就生下康熙,秦始皇和康熙哪个是千古一帝,康熙是一位勤奋的皇帝吗

    康熙对内的一些贡献:收拾鳌拜相信这是我们很多的朋友在相关的影视剧中都看到过的一个情节了吧,当时的康熙还是一个少年,而鳌拜则是先皇为康熙留下来的四个辅佐大臣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而这个鳌拜自恃功高,平时根本就不把这个少年皇上放在眼里,最终康熙利用计策骗得鳌拜入宫来,将其捉住问罪,当时的康熙只有十几岁,

  • 索额图身为皇亲国戚,帮康熙捉拿鳌拜权倾朝野,为何会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康熙年间的权臣索额图,就是一个典型。他隶属于满洲正黄旗,父亲是清初重臣索尼。顺治皇帝当年驾崩的时候,选出了四个辅政大臣,让他们辅佐小皇帝管理朝政。索尼因为资历老,而且对顺治皇帝忠心耿耿,所以在辅政大臣中位居第一。后来,孝庄太后为了拉拢索尼,让他遏制鳌拜的嚣张气焰,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带进皇宫,并

  • 顺治临终前,让太监吴良辅出家为僧,结果顺治死后他惨遭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良辅挨打,康熙王朝吴良辅被打死,吴良辅小太监喊爹

    公元1653年,朝廷设立乾清宫执事、司礼监、御用监等。公元1658年,吴良辅因勾结朝廷官员遭人弹劾。在这期间,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等人也被牵连在内。按照朝廷的规定,吴良辅这些罪人,应该被判处死刑。可顺治皇帝却没有答应下来,他觉得牵连过多,没有对这些人痛下杀手。最终,陈之遴和王之纲等人被革职流

  • 和珅升迁最快,担任职位也最多,可有两个部门乾隆不让他染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宣布退位和珅吓得满头大汗,和珅哪一年被提拔,乾隆纪晓岚谈和珅

    纵观清王朝的历史,要说有哪位官员升迁最快,担任的官职最多,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珅便是其中一位,别看和珅没有什么太高的学识,可他凭借着自己溜须拍马,左右逢源的能力,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也正因为如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和提拔,所以能有后来那样位高权重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别看他们乾隆爷很看重他,

  • 康熙看望50岁大哥,康熙刚转身离开,哥哥对儿子说:我的心愿了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看后脸色大变,康熙探望50岁亲哥哥,康熙是怎么处置不听话的儿子的

    他们处处算计,尔虞我诈。为了皇权,不惜手足相残,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太子之位也是在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才获得,但这前提条件在于李世民杀死了他的兄弟。因此可以看出王侯贵族中对于权力的竞争多么大,可这也有例外情况。康熙皇帝对他的哥哥非常好,让其担任重要职位,是清代著名的军事统帅。在他五十岁时高龄时,康熙帝

  • 看看清朝皇妃的真实容貌,珍妃堪比绝世美女,魏璎珞原型确实迷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珍妃真人照片修复,珍妃受褫衣廷杖视频,珍妃娘娘

    近些年来,各类清朝宫廷剧成为了大众非常喜爱的影视剧,就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延禧攻略》以及《甄嬛传》等等,而一部好剧除了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饰演角色的女主角也尤为重要。所以剧中很多的重要角色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明星所扮演的,那实际中清朝时期的妃子难不成都是这般漂亮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这三位皇妃

  • 会做官的人,沟通术多厉害?看李莲英劝慈禧喝酒的故事,城府变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和李莲英私下关系,李莲英处事能力,李莲英如何讨慈禧欢心

    李莲英拿到这四个字后,就交给了北京卧佛寺的主持,主持如获至宝,命人将这四个字的墨宝制作成金匾,悬挂在卧佛殿外的屋檐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有一座寺庙,名为卧佛寺,相信不少人去过。在卧佛寺卧佛殿内卧佛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得大自在”的金匾,据说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