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能做皇帝,最应该感谢两位贵人,一个是后周太祖郭威,另一个是周世宗柴荣,如不是这两个人,赵匡胤最多也就是追随父亲的脚步,做一名普通的禁军将领,绝不会有代周建宋的可能。
赵匡胤的帝王之路,大体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遇见贵人,第二步吸取经验,扩充实力,第三步黄袍加身。三步之中,前两步最为关键,走好前两步,第三步就水到渠成了。史书上记载,赵匡胤做皇帝的过程非常简单,只是到陈桥驿睡了一觉,第二天自然就有手下为他披上了黄袍。那么既然如此简单,为何这黄袍没有披在别人身上呢?
只因赵匡胤前两步走得好,第一步靠的是机遇,第二步靠的是实力。赵匡胤的人生充满了机遇,20岁那年,他的父亲已经在禁军中给他安排好了职位,只等他去上班了。但赵匡胤这个人比较叛逆,不愿走父亲为他安排好的路,他只身一人,开始离家闯荡江湖。
在离家之前,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专门请了一个相士,准备替儿子卜问一下出行的方向,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到底该往哪走呢?从洛阳往东走,可以到达徐州,寿春等地,寿春是后汉的一个军事重镇,主要为了防备东南的吴越等国。往西走,可以到达西安和汉中,这两个地区是和后蜀作战的军事重镇。
往北可以到达太原和邺城,这两个地区更加危险,常年和契丹人作战。相对来说,只有往南较为安全,后汉南部的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小国南平,长期尊奉中原政权为正统,并没有和后汉爆发战争。相士收了赵弘殷的钱,自然不希望赵匡胤遇到危险,所以赵匡胤询问该怎么走时,相士便故弄玄虚的掐指一算,为赵匡胤指出了一个方向,向南走定能万事大吉。
赵匡胤的父母听了相士的话,纷纷劝说赵匡胤往南,赵弘殷甚至给南方的同僚写了一封信,拜托他们照顾儿子。但赵匡胤却对相士的话不以为然,他觉得往南太安逸,势必不会有什么前途,只有往北,才有他施展拳脚的机会。于是他假装应承父母,出了家门,便直奔洛阳北门而去。
赵匡胤往北,首先投奔了一位名叫王彦超的将军,但此人没有收留赵匡胤,赵匡胤随后又到了邺城,终于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贵人郭威。郭威称帝后,任命赵匡胤做了开封府马军指挥使,这一职位要受到开封府尹的节制,而当时的开封府尹正是郭威的养子柴荣。在此期间,赵匡胤的能力达到了柴荣的充分肯定。柴荣继位后,赵匡胤也随之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了禁军统领。至此,赵匡胤才有了黄袍加身的实力和机会,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