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一开国勋臣统治一方250年 真正姓氏却至今无人知晓

明朝一开国勋臣统治一方250年 真正姓氏却至今无人知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40 更新时间:2024/1/30 11:51:57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似乎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很少有中央朝廷管得到,甚至到了中央集权极其强大的明朝,依然享受着高度的自治。

这,就是云南。

云南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平西侯沐英镇守,到顺治四年(1647年)大西军余部入滇,沐氏家族统治这里达两个半世纪。沐氏由侯晋公,镇守云南凡十三世,和朱明王朝相始终。

此外,明王朝诸亲王之后,如周王、靖江王、岷王、汝南王先后谪居云南。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沐氏家族的统治偏重军事,地方行政权力的巩固,政治安定,同时大力吸引中原移民进入云南,再加上驿路交通的完善,比如乌蒙、缅甸各区域的交通建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原商贾大量进入云南。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代表着明王朝皇权在地方的施行与延伸。

这个家族的种种际遇,可以看作是“一个王朝的高原背影。”

由于沐氏与朱明王朝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逐渐形成了当时少有的强大地方势力,沐氏子孙多有不法行为,激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明廷宰辅对沐氏拥有的强大军政特权多有顾忌,不得不采取怀柔、宽宥的手段平息事态。

沐氏家族出土的沐崧夫人徐氏的芙蓉冠

那么,沐氏家族为何能统领云南多年呢?今天老王就来讲讲沐英著名的发家一战。

其实,明王朝选择以武力平定云南,是在朱元璋定鼎中原之后的洪武十四年,此时统治云南的是梁王把匝瓦尔密,他属于残元势力,照理已无法在军事上与新兴的明王朝形成对抗局面。

朱明王朝也欲采取遣使招谕的方式劝其归顺朝廷,用和平手段统一云南,但是梁王自恃山高地险,认为明军不可能轻易攻取云南,不但不愿归顺,还屡次杀害明朝派往云南的使者,最终迫使明王朝下定决心武力平定云南。

嗯,所以说类似的事情自古就有了。

对于这次征讨行动,明王朝理应占有优势,但事实上朱元璋对这次军事行动却丝毫不敢轻视。

明太祖为了征讨云南,做了最为充分的准备,集中近三十万人的精兵,选取为明王朝打下江山立下卓著战功的三员猛将分别作为主帅和副帅。

朱元璋本人多次征询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战略家,亲自详细考察进军路线,最后拟定作战计划,沐英等人严格遵令行事。

“太祖平滇”的章节,在史家笔下似乎从来没有什么波澜,明军的胜利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实,其实自始至终却包含着明王朝在充分诂计到了其中的难度和危险的前提下,从而采取了最为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最可靠的军事保障,施行了最有效的战略战术,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太祖召谕群臣,发布征讨云南的决定。

群臣一致赞同征伐云南的决定,遂命诸将选练精兵24万余人,发给军士布帛钞锭以制衣装之具,共发布匹34万4千余匹,钞40万定多。

同年九月,上御奉天门,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列侯曹震、王弼、金朝兴,都督郭英、张铨等从征云南。

太祖亲自传授三主将以兵法:你们在用兵之时,要详察山川形势,再图进取,我曾多次察看地图,并向诸多将领咨询进军方略,当从永宁(今四川叙永县)先派遣一军直驱乌撒,大军则从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趋贵州,进攻普定(今贵州安顺),然后分据要害,最后进军曲靖。

沐英(左一)与众将领

曲靖是云南的咽喉,元军必定以重兵把守抗拒我师,你们要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攻克曲靖后,三位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以接应永宁之师,大军直取云南。

我军互相接应,彼此牵制,使元军疲于奔命,这样一来,破之必矣。

云南被攻克之后,明军便可以直驱大理,此时全军士气高涨,敌人势必瓦解。

不得不说,太祖的军事理念,的确不同凡响。

三将军领命,太祖亲自饯行大军于龙江之上,明军旌旗蔽江而上,明王朝出征云南的序幕由此拉开。

不久,傅友德率大军至湖广,分遣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五万自四川永宁趋乌撒,傅友德率大军自辰、沅一带直插贵州。

同年十二月,傅友德亲自带领沐英、蓝玉攻克普定,又一鼓作气攻克普安,当地诸少数民族势力望风而降,于是这一代便被大明纳入了版图。

在此之后,明军接着进军曲靖。

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听说明军破了普安,便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兵十余万屯曲靖以拒明军。

当此时,右副将军沐英献计于傅友德道:元军料想我军疲于长途奔袭,尚未严阵防范,我军此时若突击前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破之必矣,这正是太祖所说的“出奇取胜”的意思啊!

傅友德认为他言之在理,遂依计而行。

此时明军锐气正盛,又突然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攻势益加猛烈。

稍晚一些时候,明军已来到离曲靖数里外的地方,此时曲靖大雾弥漫,明军冲雾疾行,锐不可当。

如今的曲靖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条大江阻隔征途,明军已兵临曲靖境内的白石江,白石江在曲靖东北,离曲靖城数仅数里,明军不得已,只能停下了进攻的步伐。

不久之后,云开雾散,屯驻于白石江对岸的达里麻见明军数十万人如同神兵下凡,忽然一下就近在咫尺,顿时吓得惊皇失措,慌忙中全然不知所措。

见此大好机会,傅友德当即下令全军渡河,正要展开攻击。

此时,又是沐英献计说:我军远来,行迹已完全暴露,固利速战,但是现在率军渡河,被彼所扼,对我军非常不利。

于是,明军整装临流,假装渡河。

沐英暗中别遣勇士数十人从下流潜渡白石江,绕到达里麻阵后,又故意鸣金鼓树旗帜,虚张声势。

达里麻慌忙撤阵前兵马抵御,元军阵脚动摇。

傅友德拔剑督师渡河,以勇而善泅者为先,长刀蒙盾而前一举破元前军,元军只能退数里而阵。

明军于是顺利渡江发动全军猛攻,一时矢石如雨,杀声震天,战数合,胜败难分。

这时,一员骁将单枪匹马直冲在前,直捣元军中坚,如同砍瓜切菜一般,正是那骁勇无敌的沐英!

达里麻哪里见过这等气势,吓得仓皇逃走,却不幸陷入泥淖中,被活活生擒。

主将被擒,元军大败难免,战场上横尸十余里,被俘二万余人。

明军并未严惩战俘,而是把他们全面释放,让大家各归本业,云南当地人士见此,全都喜出望外,高呼明军万岁……

曲靖一战之后,云南门户被彻底打开,但是面对幅员辽阔的战场,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明军统帅来说就非常重要。

傅友德对沐英、蓝玉说“曲靖已败,宜分兵,二公将其半征云南,我将其半征乌撒。”

这,便是著名的“先合攻,继分战”战略。

这一战略历史上一直被认为出自朱元璋,其实是傅友德最先上奏朝廷,而后获准执行的。

傅友德派蓝玉、沐英攻昆明,自领数万精锐赶往乌撒,接应郭英等。

云南大部平定之后,沐英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昆明,昆明百姓焚香出迎,沐英等整众入城,秋毫无犯,收存梁王金印宫府符信图籍等物。

遣捷报于朝廷。

到此时,明军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出征,到攻占昆明,仅仅花了百余天时间。

元梁王所代表的残元势力被明王朝消灭,大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蓝玉、沐英又相继平定了滇南诸地。

明军攻克元中庆路及周边地区,置云南布政司,改中庆路为云南府。

云南纳入大明版图之后,朱元璋觉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统治者,他必须完全支持并认真执行朝廷的主张,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治理云南就显得非常必要。

而沐英正是这样的人选。

洪武十六年,明军班师。

朱元璋特命沐英“镇守云南”。

之所以选定沐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沐英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征战,在战争年代的艰苦中成长,深知民间疾苦,并深刻了解社会现实。

他受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影响很深,而且、“年少明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智勇兼备,为人“温爽”,好礼贤下士,对属下特别看重恩情,而且在战争中屡建功勋,必然能够胜任这个重任、

所以,镇守云南的重担,最终落在了沐英身上。

沐英上任后,为了保障云南社会尽快从战乱的创伤,恢复到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他亲自选拨任用地方各族官员。

而且,他很看重云南当地原著民,以及当地的古汉人,他们多为南诏、大理国、元朝时迁入,这些人以商贾居多,从此之后,云南的商业氛围也在沐英的管理下蒸蒸日上。

这,便是沐氏家族的云南发家史。

沐英本身不过是朱元璋养子,12岁就出生入死,37岁攻克云南就被留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相对于繁华的京城),

但是,

朱元璋守四方的都是自己的亲儿子,要说100%信任他,那是鬼话。《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当时沐英跟朱氏姓)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

朱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还是一个劲地问,朱英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几个回合之后,朱元璋终于笑出了声音来。、

对朱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

可是赐怎样的姓给朱英呢?

这倒没有难住朱元璋,刚刚朱英一直口念“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既然孩子这么说了就赐他姓“沐”吧,让他可以永沐皇恩。

沐英之所以成为大明王朝唯一掌握200多年实权的地方割据勋臣,开始是因为武力值够牛,云南被平定后大小起义不断,沐家总是可以轻松化解。

马皇后死后,就真的靠敬小慎微。

明史记载:太子朱标死后,沐英悲痛欲绝,两个月内病死在云南任上,老王假设他再活6年,必死无疑!朱元璋死之前是不会留大战神在世的。

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

背面写着:“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沐氏家族的豪宅

一个连自己本姓都不敢公布天下的沐家就这样扎根于云南,真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沐剑屏”,这种独有的坚韧气质是事业有成的同学都应该敬畏的。

更多文章

  • 明朝小兵开山立派,五百年后,一个著名门徒为抗日作出很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开山立派,明朝抗日主力军,明代抗日大将

    但若说起清帮(也称青帮),能想到谁?我估计能想到黄金荣,杜月笙,他们都是发迹于上海滩,都是从小流氓做起。也就是说,清帮多流氓。只不过,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之后,身为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捐款捐物搞情报,替抗战做了很多贡献。也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从被人瞧不起的流氓(据《杜月笙传》记载,他发迹之后,很

  • 李世民喝毒酒没死,赵光义下毒成功,两个人都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与赵光义,李世民毒酒,大唐情史李世民喝毒酒

    历史上死于毒酒的皇帝有很多,比如汉朝就有很多皇帝死于毒酒,唐朝和宋朝两个太宗皇帝,都与毒酒有关,只不过唐太宗是喝毒酒的那个,而宋太宗则是下毒的那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有记载: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

  • 刘禹锡遭人多次刁难,愤然挥笔写下一文章,佳句频出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禹锡个人资料,刘禹锡的资料20字,刘禹锡30首名诗欣赏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人在低谷时,身边总会冒出许多小人落井下石。有一个小故事,就很生动了描述了这种现象。据说,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当监察御史的时候,因为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遭到打压被贬官成为通判。按理说,通判在县衙也一定的地位,可以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当地的知县看刘禹锡失势,于是故意刁难,把他赶到城南

  • 吕雉为什么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思想的影响男权至上的社会,女人做皇帝这从来没有过的,即使吕雉的权力再大,她也不敢去触碰这个底线,幕后大权在握,也许只有一小部分人反对,但是一旦来到台前,恐怕整个天下都会反对她,加上他的儿子是皇帝,自己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身为母亲再怎么狠毒也不会夺自己儿子的皇位,其实那只是一个名分,自杀虽然是皇太

  • 被村民哄抢的千年大墓,内有武则天时期的至宝,专家见后很激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千年女皇武则天的陵墓,武则天墓发掘过程,武则天古墓探秘

    专家们见惯了奇珍异宝,之所以会如此失态,是因为它跟武则天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至宝。最开始发现这个千年古墓的是当地村民,他们生活的陕西潼关地区,虽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地,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不是特别高。大部分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因此当地的经济水平,

  • 唐初的战神大家只知道李靖,其实还有他,他与李靖并称唐朝双子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初李靖的照片,唐初李靖与谁齐名,西周李靖和唐朝李靖

    他叫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唐初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人家也是武庙十哲之一,他本名叫徐世绩,其实大家常说的徐茂公就是他,他早年投靠瓦岗寨,后来呢跟随李密一起投降大唐。这个徐茂公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写奏表,只写信给李密,这让李渊很奇怪,就打听,结果真相出来了,人家是为了不抢旧主李密的功劳,李渊

  • 揭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兵变玄武门,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是多少岁,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后谁来救驾

    首先,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咱们的唐太宗乃旷世的英雄,他的眼光他的抱负,那明显异于常人,他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那当然不愿居于人下,那必然想上位,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有想法就会有实践,最影响他上位的是谁啊,当然是太子李建成,有他在,那必然是立长,他就得靠边站,所以必须除掉。发动兵变势在必然

  • 武则天说:这人识人吗?狄仁杰:不知,武则天:就是他推荐的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死后狄仁杰哪去了,神探狄仁杰救武则天被雷击,狄仁杰请武则天看一场好戏

    他就是娄师德,这人很聪明,20岁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被任命为江都县令,后来又累迁至监察御史,唐高宗命人讨伐吐蕃,这货本是个文臣,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高宗很高兴,任命他为朝散大夫,随军出征。起初战争不利,后来一个叫黑齿常之的人夜袭吐蕃,搬回朝局,高宗任命娄师德为使臣去说服吐蕃,这小子一通忽悠,把吐蕃

  • 窦建德麾下有个猛将,起兵反唐为主报仇雪恨,连杀唐朝数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窦建德手下十大猛将,窦建德个人简历,窦建德墓

    王世充知道刘黑闼是一个很勇猛的人,因此非但没有难为他,反而将其任命为骑将,让他负责守卫新乡。可惜,刘黑闼却并不领情,他很看不起王世充这样的人,不愿意在他手下效力。不久之后,他带人逃回河北,投奔自己的好友窦建德。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窦建德因好友刘黑闼的投奔非常欣

  • 李世民突然发难尉迟恭:有人告你谋反!尉迟恭脱下衣服,成功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收服尉迟恭,尉迟恭归顺李世民三个条件,尉迟恭如何投靠李世民

    (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但尉迟恭明白一个道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领导说你谋反了,你在急赤白咧的辩白也是无用,泼墨——越描越黑,辩解的越多,越是说不清楚。尉迟恭虽然是个武将,但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不然也不会从一个打铁的,摸爬到吴国公的高位了。尉迟恭没有顺着李世民的套路往下辩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