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似乎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很少有中央朝廷管得到,甚至到了中央集权极其强大的明朝,依然享受着高度的自治。
这,就是云南。
云南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平西侯沐英镇守,到顺治四年(1647年)大西军余部入滇,沐氏家族统治这里达两个半世纪。沐氏由侯晋公,镇守云南凡十三世,和朱明王朝相始终。
此外,明王朝诸亲王之后,如周王、靖江王、岷王、汝南王先后谪居云南。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沐氏家族的统治偏重军事,地方行政权力的巩固,政治安定,同时大力吸引中原移民进入云南,再加上驿路交通的完善,比如乌蒙、缅甸各区域的交通建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原商贾大量进入云南。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代表着明王朝皇权在地方的施行与延伸。
这个家族的种种际遇,可以看作是“一个王朝的高原背影。”
由于沐氏与朱明王朝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逐渐形成了当时少有的强大地方势力,沐氏子孙多有不法行为,激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明廷宰辅对沐氏拥有的强大军政特权多有顾忌,不得不采取怀柔、宽宥的手段平息事态。
沐氏家族出土的沐崧夫人徐氏的芙蓉冠
那么,沐氏家族为何能统领云南多年呢?今天老王就来讲讲沐英著名的发家一战。
其实,明王朝选择以武力平定云南,是在朱元璋定鼎中原之后的洪武十四年,此时统治云南的是梁王把匝瓦尔密,他属于残元势力,照理已无法在军事上与新兴的明王朝形成对抗局面。
朱明王朝也欲采取遣使招谕的方式劝其归顺朝廷,用和平手段统一云南,但是梁王自恃山高地险,认为明军不可能轻易攻取云南,不但不愿归顺,还屡次杀害明朝派往云南的使者,最终迫使明王朝下定决心武力平定云南。
嗯,所以说类似的事情自古就有了。
对于这次征讨行动,明王朝理应占有优势,但事实上朱元璋对这次军事行动却丝毫不敢轻视。
明太祖为了征讨云南,做了最为充分的准备,集中近三十万人的精兵,选取为明王朝打下江山立下卓著战功的三员猛将分别作为主帅和副帅。
朱元璋本人多次征询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战略家,亲自详细考察进军路线,最后拟定作战计划,沐英等人严格遵令行事。
“太祖平滇”的章节,在史家笔下似乎从来没有什么波澜,明军的胜利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实,其实自始至终却包含着明王朝在充分诂计到了其中的难度和危险的前提下,从而采取了最为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最可靠的军事保障,施行了最有效的战略战术,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太祖召谕群臣,发布征讨云南的决定。
群臣一致赞同征伐云南的决定,遂命诸将选练精兵24万余人,发给军士布帛钞锭以制衣装之具,共发布匹34万4千余匹,钞40万定多。
同年九月,上御奉天门,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列侯曹震、王弼、金朝兴,都督郭英、张铨等从征云南。
太祖亲自传授三主将以兵法:你们在用兵之时,要详察山川形势,再图进取,我曾多次察看地图,并向诸多将领咨询进军方略,当从永宁(今四川叙永县)先派遣一军直驱乌撒,大军则从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趋贵州,进攻普定(今贵州安顺),然后分据要害,最后进军曲靖。
沐英(左一)与众将领
曲靖是云南的咽喉,元军必定以重兵把守抗拒我师,你们要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攻克曲靖后,三位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以接应永宁之师,大军直取云南。
我军互相接应,彼此牵制,使元军疲于奔命,这样一来,破之必矣。
云南被攻克之后,明军便可以直驱大理,此时全军士气高涨,敌人势必瓦解。
不得不说,太祖的军事理念,的确不同凡响。
三将军领命,太祖亲自饯行大军于龙江之上,明军旌旗蔽江而上,明王朝出征云南的序幕由此拉开。
不久,傅友德率大军至湖广,分遣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五万自四川永宁趋乌撒,傅友德率大军自辰、沅一带直插贵州。
同年十二月,傅友德亲自带领沐英、蓝玉攻克普定,又一鼓作气攻克普安,当地诸少数民族势力望风而降,于是这一代便被大明纳入了版图。
在此之后,明军接着进军曲靖。
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听说明军破了普安,便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兵十余万屯曲靖以拒明军。
当此时,右副将军沐英献计于傅友德道:元军料想我军疲于长途奔袭,尚未严阵防范,我军此时若突击前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破之必矣,这正是太祖所说的“出奇取胜”的意思啊!
傅友德认为他言之在理,遂依计而行。
此时明军锐气正盛,又突然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攻势益加猛烈。
稍晚一些时候,明军已来到离曲靖数里外的地方,此时曲靖大雾弥漫,明军冲雾疾行,锐不可当。
如今的曲靖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条大江阻隔征途,明军已兵临曲靖境内的白石江,白石江在曲靖东北,离曲靖城数仅数里,明军不得已,只能停下了进攻的步伐。
不久之后,云开雾散,屯驻于白石江对岸的达里麻见明军数十万人如同神兵下凡,忽然一下就近在咫尺,顿时吓得惊皇失措,慌忙中全然不知所措。
见此大好机会,傅友德当即下令全军渡河,正要展开攻击。
此时,又是沐英献计说:我军远来,行迹已完全暴露,固利速战,但是现在率军渡河,被彼所扼,对我军非常不利。
于是,明军整装临流,假装渡河。
沐英暗中别遣勇士数十人从下流潜渡白石江,绕到达里麻阵后,又故意鸣金鼓树旗帜,虚张声势。
达里麻慌忙撤阵前兵马抵御,元军阵脚动摇。
傅友德拔剑督师渡河,以勇而善泅者为先,长刀蒙盾而前一举破元前军,元军只能退数里而阵。
明军于是顺利渡江发动全军猛攻,一时矢石如雨,杀声震天,战数合,胜败难分。
这时,一员骁将单枪匹马直冲在前,直捣元军中坚,如同砍瓜切菜一般,正是那骁勇无敌的沐英!
达里麻哪里见过这等气势,吓得仓皇逃走,却不幸陷入泥淖中,被活活生擒。
主将被擒,元军大败难免,战场上横尸十余里,被俘二万余人。
明军并未严惩战俘,而是把他们全面释放,让大家各归本业,云南当地人士见此,全都喜出望外,高呼明军万岁……
曲靖一战之后,云南门户被彻底打开,但是面对幅员辽阔的战场,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明军统帅来说就非常重要。
傅友德对沐英、蓝玉说“曲靖已败,宜分兵,二公将其半征云南,我将其半征乌撒。”
这,便是著名的“先合攻,继分战”战略。
这一战略历史上一直被认为出自朱元璋,其实是傅友德最先上奏朝廷,而后获准执行的。
傅友德派蓝玉、沐英攻昆明,自领数万精锐赶往乌撒,接应郭英等。
云南大部平定之后,沐英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昆明,昆明百姓焚香出迎,沐英等整众入城,秋毫无犯,收存梁王金印宫府符信图籍等物。
遣捷报于朝廷。
到此时,明军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出征,到攻占昆明,仅仅花了百余天时间。
元梁王所代表的残元势力被明王朝消灭,大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蓝玉、沐英又相继平定了滇南诸地。
明军攻克元中庆路及周边地区,置云南布政司,改中庆路为云南府。
云南纳入大明版图之后,朱元璋觉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统治者,他必须完全支持并认真执行朝廷的主张,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治理云南就显得非常必要。
而沐英正是这样的人选。
洪武十六年,明军班师。
朱元璋特命沐英“镇守云南”。
之所以选定沐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沐英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征战,在战争年代的艰苦中成长,深知民间疾苦,并深刻了解社会现实。
他受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影响很深,而且、“年少明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智勇兼备,为人“温爽”,好礼贤下士,对属下特别看重恩情,而且在战争中屡建功勋,必然能够胜任这个重任、
所以,镇守云南的重担,最终落在了沐英身上。
沐英上任后,为了保障云南社会尽快从战乱的创伤,恢复到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他亲自选拨任用地方各族官员。
而且,他很看重云南当地原著民,以及当地的古汉人,他们多为南诏、大理国、元朝时迁入,这些人以商贾居多,从此之后,云南的商业氛围也在沐英的管理下蒸蒸日上。
这,便是沐氏家族的云南发家史。
沐英本身不过是朱元璋养子,12岁就出生入死,37岁攻克云南就被留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相对于繁华的京城),
但是,
朱元璋守四方的都是自己的亲儿子,要说100%信任他,那是鬼话。《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当时沐英跟朱氏姓)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
朱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还是一个劲地问,朱英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几个回合之后,朱元璋终于笑出了声音来。、
对朱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
可是赐怎样的姓给朱英呢?
这倒没有难住朱元璋,刚刚朱英一直口念“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既然孩子这么说了就赐他姓“沐”吧,让他可以永沐皇恩。
沐英之所以成为大明王朝唯一掌握200多年实权的地方割据勋臣,开始是因为武力值够牛,云南被平定后大小起义不断,沐家总是可以轻松化解。
马皇后死后,就真的靠敬小慎微。
明史记载:太子朱标死后,沐英悲痛欲绝,两个月内病死在云南任上,老王假设他再活6年,必死无疑!朱元璋死之前是不会留大战神在世的。
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
背面写着:“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沐氏家族的豪宅
一个连自己本姓都不敢公布天下的沐家就这样扎根于云南,真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沐剑屏”,这种独有的坚韧气质是事业有成的同学都应该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