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更迭,江山易主。旧朝帝王忙于逃命,无数女子被视作累赘遗留。而新朝帝王急于清除余孽,往往对她们暴戾残忍,或屠戮,或折辱。
而有一位帝王,却不同。他对这些女子,采取了特别的政策,并借此巩固了政权。
他,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朝覆灭时,数十万蒙古女子被抛弃留下,朱元璋是如何处理她们?这背后有哪些智慧呢?
一、出身布衣,平定天下
朱元璋对元朝遗留女子的处理方式,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元文宗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于一贫寒家庭。家徒四壁,穷苦到“殡无棺椁,被体恶裳”的境地。
走投无路时,朱元璋只得投奔皇觉寺,成为行童。可不久,就碰上连年饥荒。身逢绝境,年仅17岁的他,只能带着衣钵,开始流浪乞讨,游历四方,以求一条生路。
也正是这段凄风苦雨的日子,给他未来的雄图霸业奠定了基础。
流浪的三年,他走遍了淮西各地,了解了当地民情风俗,眼界格局都有了扩展。所见所闻,为他后来深得民心提供了知识基础;苦难磨砺,给他后来旋转乾坤带来了精神力量。
后来,战乱四起,他参加义军,获得郭子兴赏识,又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成为红巾军头目,一路骁勇,队伍越来越壮大,攻占应天,大坡陈汉,一统江南。
1368年,元顺帝带后宫嫔妃仓皇出逃,蒙古族在中原地带的统治就此结束,明朝取得大权。
连年战乱,国家已风雨飘摇,百废待兴。历史背景特殊,蒙古族统治中原已有近百年,新的政权虽已确立,但如何处理两族人民关系,经济文化如何复苏,都是难题。
迫在眉睫的问题,便是处理这数十万遗留下来的蒙古女子。
元顺帝为求自保,早早逃出都城,后宫众多妃嫔宫女被扔下,民间各地也有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男子战死沙场,女子逃亡不成。
这庞大的群体,应该如何处理呢?
二、处理俘虏,多方思量
针对如何处理这些女子,朱元璋特地征求了众人建议。
有的人认为,元朝统治腐败百姓疾苦,汉族人百年来受尽屈辱,被列为最为低贱的第四等人,世世代代被压迫歧视。甚至有的地区蒙古族男子还享有汉族新娘的初夜权,汉族血统受到了这样的折辱,理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光这些遗留下来的蒙古女子,以平百年的仇恨。
有的人则认为,可以效仿以前的帝王,将遗留后宫女子统一归入明朝后宫,民间蒙古女子,发卖或作为奖赏犒劳将士。众大臣议论纷纷……
初统天下,群情激昂,压抑百年的恨与怒,在此时激发到巅峰。但一向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并未被情绪驱使,而是冷静思考,结合国情,多方考量,最终决定——放了这数十万蒙古女子。
平民出身,朱元璋更加深刻地明白百姓的疾苦,明白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的诸多无奈。被后人诟病暴戾残酷、粗鄙无文的他,实则也有极为仁厚的一面。
但这仁厚,并非是一时恻隐,而是为了国家统一,采取影响更为长远的措施。
朱元璋给予这数十万蒙古女子的自由,是有条件的。
《钦定四库全书》曾记载他对前朝遗民的处理政策:“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该政策表明,遗留下来的蒙古女子,若想继续留在中国自由生活,必须与汉族人结婚生子,绵延后代。若违反条令,与同是蒙古族的男子婚配,将会被抄家、成为奴隶。
这一政策的颁布,是极为英明巧妙的。既彰显了大国风范,与从前帝王的极端措施向左,使无数蒙古女子心悦诚服,又体现了帝王威严,为民族融合、国家复兴带来积极影响。
为何这么说呢?
三、政策高明,彰显智慧
这处理前朝遗民的政策,高明智慧之处有三:
第一,淡化蒙古血脉,巩固统治。留在中原的蒙古女子更多,带着仇恨逃亡漠北的也就更少。促进蒙古女子与中原男子婚配,既保证了汉族血统的绵延,又让中原的蒙古力量受到分化瓦解,让漠北蒙古族人口及生育率下降,巩固了政权。
第二,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复苏。常年战乱,白骨露野,人口锐减,明朝初立时,绝大多数的百姓家贫如洗,生活难以维持。国家要想稳定发展,首先要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以德治之”的遗民政策,鼓励了大多数遗留蒙古女子主动与汉族人通婚,为扩大人口数量、恢复生产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口数量恢复增长,就会更多劳动力投入国家建设。
第三,民族政策开明,奠定国家长治久安。明朝国土辽阔,边境友邦众多,如何处理好与外族的关系,对国家的安全有长远的意义。而对遗民的处理方式,极大程度上为后来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调。
对蒙古女子还以有条件的自由,给了他们在中原安家立命的可能。这其中的“威德兼施”,贯穿了后续的许多民族政策,比如“因俗而治”、对降服者招抚厚待,让更多外族人愿意与中原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华夷一家”。
历史上,明朝统治了近三百年,与前朝相比,已是极为长远稳定,这与其民族政策关系密切。
四、总结
清朝文学家赵翼曾这样评价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朱元璋出身草莽,却胸怀天下。他的身上有坚韧不拔、壮志凌云、开明智慧的一面,也会有狭隘之处,后世对此褒贬不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处理遗留蒙古女子的方式,是英明智慧的,他的民族融合观念,值得后世思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