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辽战争,不能不提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主动割让的,所以这片土地已经从名义上属于辽国了。
后周与北宋攻打辽国,其实一方面出于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不承认石敬瑭当年签的协定,后周与北宋都声称拥有燕云十六州的主权。后周世宗柴荣首次北伐时,就夺回了十六州中的两州。之后柴荣死了,通过禅让,北宋全盘接手后周的遗产,也宣布北伐。
这时已经形成了两个局面:第一,辽国宣称后周所夺的二州三关,乃是辽国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之一,他们不放弃收回主权。第二,北宋也声称整个燕云十六州是自己的,北宋不仅要保住二州三关,还要夺回剩下的十四州领土主权,这就是整个宋辽25年战争的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王朝在辽宋战争属于强势的一方,为什么宋真宗要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选择了一种和平的方式,也就是岁币政策呢?
这是因为宋王朝在战胜各少数民族王朝之后,不能达到自己所获得利益与自己消耗的国力的相平衡或者利益超出,甚至会达到一种付出大于收获的情况。
而岁币政策,却能以微弱的利益献出而保障自己的综合国力不受过多消耗,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更多利益。
也就是战争1%的代价,可以换来与战争同等水平的结果,这就是北宋岁币政策长时间实行的原因之一。
宋真宗封禅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宋真宗自己原本只是个闲散王爷,要不是自己大哥二哥死了,他是当不了皇帝的,所以他没有当皇帝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和权威,所以封禅有一方面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并且当时自然灾害频繁,封禅报祥瑞也可以巩固人心。
宋真宗真的没有那么不堪,虽然他能力有限,但他确实是终结了辽宋之间的战争,就新皇帝自己亲征保卫都城,并且留下自己如果被俘就立弟弟为新帝的话就胜过了许多皇帝,而且宋真宗时期国家能从各种大灾大难中挺过来。
同时也竭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为后面的庆历君子们的登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可见,宋真宗虽然在天书封禅事件确实太丢人了,但是他还是有作为的。
宋真宗为什么去封禅:第一,赵宋得位不正,赵匡胤在对他有深恩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后,于世宗遗孤尚未成年之间兵变得位,赵宋的建立历史比较难看,而泰山封禅有着上天认可皇权的意义,因此他需要通过封禅让赵宋的皇权披上上天认定的“合法”外衣。
第二,赵宋建立之后,对辽国的战争打得极为难看,柴荣在世之时,三个月就打下了辽国三个州的土地,显示了极强的军队战斗力,而赵宋继位后,虽然继承了北周的军力,但对待辽国,鲜有胜绩。宋真宗的父皇宋太宗更是北伐惨败,轮到他本人又签订了这样的耻辱合约,因此急于泰山封禅粉饰赵宋这是建立了“太平盛世”。
第三,宋太宗、宋真宗一脉得位不正,宋太祖开国之后,宋太宗以兄弟之名继位,本就不符合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太宗、真宗两人比之太祖,方方面面都差了许多,显出了新兴的王朝就在走下坡路的疲态,因此他需要封禅泰山提振皇室,鼓舞全国军民士气。
第四,宋真宗本人也想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签订《澶渊之盟》这样的丧权辱国条约,宋真宗才迫切地在短短三年内就策划完成了封禅泰山的举动,然而他的封禅,注定成了历史上的“一场笑话”。从此,再也没有帝王登临泰山封禅,而是更为对泰山的祭祀,派出重要大臣去即可。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