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经济单一,牧民通常过着贫困且饥饿的生活。尽管物质生产上发展缓慢,但兵民合一的体制让他们具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一旦结束了内部的纷争,他们便会通过强大的武力,从农耕民族手中获取更多的物资。
西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逐鹿中原的跳板,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西夏成了他南下的第一站。不过西夏毕竟弱小,成吉思汗霸业是从攻打金国开始的。
蒙古伐金与其他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并无太多区别,正如恩格斯所言: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然而成吉思汗却为劫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他父亲的叔叔的叔叔俺巴孩汗被金熙宗钉死在木驴之上,所以他为了复仇而战。
十三世纪初,金国政乱于内,兵败于外,经济日渐萧条,但毕竟有着百年基业。北方国土丢失后,金国百万军民南下河南,凭借有利地形与蒙古人打起了城市攻防战。
在平原野战上,蒙古骑兵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攻城战拼的却是人数和工程技术,这显然是蒙古人不擅长的。最要命的是一旦越过长城,进入农耕区后,后勤补给成了困扰蒙古人的最大难题。
蒙古行军很少携带军粮,战士仅喝马奶,据说最长可长途奔袭一月之久。蒙古大军身后的牧群就是他们的辎重部队,大军打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
然而进入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后,牧草奇缺,又加之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经济完全瘫痪,蒙古大军出现了严重的缺粮问题。俄国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曾说: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半由于华北一带战争频繁,地方糜烂,以致蒙古地区也有‘从阴山之后,输入谷物的必要’”。
战争掠夺就是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如今中原战事胶着,不仅不能获取战利品,反而还要后方支援。成吉思汗敏锐地意识到中原的消耗战如果再继续下去,他一手创建的蒙古帝国将会被轻而易举地粉碎。
此时,金国的一系列愚蠢行动,却又给了成吉思汗将战略重心转向西方的可能。金国南迁后,为了恢复元气,决定通过“伐宋”来弥补丢失的土地。可是宋金之间的实力对比早已发生了变化。伐宋唯一的用处就是加快宋金两国国力的消耗。
1209年,蒙古再度出征西夏。金国与西夏原有“相交救援”的誓约,然而金卫绍王却认为:“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何患焉?”断然拒绝了西夏的求援。西夏被迫附蒙攻金,两国长达八十年的友好就此结束。
金国四面树敌时,南宋也没闲着。自1127年,徽钦二宗被金国人掠走后,北方大好河山尽入金国之手。南宋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复仇,但奈何实力不济,只能每年称臣纳贡。
早在蒙古进攻金国之初,南宋就对宋金关系展开了辩论。部分大臣认为蒙古崛起后,金国已从世仇变成缓冲国,金国灭亡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主张继续向金国输送岁币,为金国续命也让自己有多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
可是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立刻停止输贡,并出兵收复北方失地,以报君父之仇。最终南宋同意与蒙古结盟,不仅让蒙古“假道灭金”,还出粮出兵与蒙古一同灭亡金国。
蒙宋灭金后,蒙古假意撤军,南宋上下弹冠相庆,立刻制定了收复“三京(东京洛阳、西京开封、南京商丘)”的战略。由于轻敌,宋军未做防御就孤军深入,结果在洛阳全军覆灭。蒙古则乘胜南下,“京襄、四川沿边百郡尽失”。
在西夏、金国和南宋打成一团时,蒙古人得以从容地发动西征,然后全力荡平中原。所以说一个政权的崛起,不仅要自身强大,还要有一群“猪队友”的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