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是孙权立国,曹魏是曹丕立国,蜀汉是刘备建国,刘备的年龄和辈分是三人中最大的。刘备的逝世也是三人中最早的。天下十三州刘备蜀汉得其一,苟居西南一隅,从外地入主险关要塞无数的益州,因此蜀汉政权不太稳固。
刘备临终前给蜀汉打了一手烂牌,夷陵战败,府库消耗一空,百姓将士死伤无数,还和孙吴闹矛盾生间隙,后来和好也不会似以前亲密。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说出:这蜀汉天下你想取就取去吧。对这话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大致是两种观点。有趣的是这两种观点,是读《三国志》和读《三国演义》的读者得出。
《三国演义》:试探怀疑警告说
刘备托孤白帝城,劝慰诸葛亮才能卓越,定国安邦定是可以,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就去自立为王。《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孔明听到这话后的反应:听完后汗流浃背,手足无措,哭泣跪拜于地必尽忠心,头一直磕都流血了。
这样的反应,怎么看都是一种作为心虚的感觉,怎么看都是诸葛亮认为刘备在试探怀疑自己。蜀汉本就弱小,唯一优势便是汉室正统,比曹魏孙吴高一等,更得一份人心。若是诸葛亮篡蜀汉,那灭亡的会更快。还有,蜀汉中坚力量都是刘备带出来的,诸葛亮夺位难度太高。所以刘备才如此试探,顺带着警告一番。这是读《三国演义》的人大部分观点。
《三国志》:诚心恳求说
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三国志》中对托孤这一段的记载很简略,但没什么很多的修饰,更没有什么虚情假意的东西在里面。就简单地说:诸葛亮闻言眼泪鼻涕一起流,发誓效忠蜀汉,以死相报。这样一看是不是很真诚,刘备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字面意思,新君刘禅不行你就便宜行事废了他,不希望大汉(蜀汉)灭亡。
刘备的仁德是东汉末年三国乱世公认的,贩夫走卒认同,达官贵人认同,枭雄英雄认同,举世皆知,仰慕其人品。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刘备给诸葛亮的权力是无可匹敌的,没人制衡,军政大权尽在他一人之手。笔者个人认为,这已经不用在说什么怀疑试探警告的话了。
刘备诸葛亮两人君臣相知十余年,蜀汉天下有着诸葛亮一大半的功劳。刘备得诸葛孔明是如鱼得水,生死伙伴走过来的。因此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于《三国志》:诚心恳求说,诸葛武侯和刘大耳的人品我还是信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