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西晋是自己作死的。
西晋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在西晋之前的秦朝,汉朝,都是达到了非常强盛的高度而后衰落。
其实仔细看过去,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都要吸取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然后来个调整相关政策,吸取教训,来个修正版,防止重蹈覆辙。
比如,秦朝,是把战国的其余六国都给消灭了。而秦国本身,和战国的其余国家,都是周朝封的诸侯国。
故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没有分封诸侯,而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实行郡县制,这样来治理天下。秦国的功臣,王族,统统居住在咸阳。
后果:始皇身死,宫中生变,天下动乱,秦国王族全部被灭,秦朝灭亡。
所以,西汉建立之后,就大肆分封功臣和刘姓王,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后果:刘邦生前,英布就开始造反,刘邦死后,景帝时期,诸侯国势力太大,景帝用晁错计策削藩,诸侯国不同意,打出“诛晁错”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
到了东汉时期,吸取西汉的教训,就不搞分封刘姓诸侯王这套了,改而采用重用外戚的政策。
所谓外戚,就是皇帝母亲这边的亲戚,以及妻子这方面的亲戚。就好比皇帝的舅舅,小舅子之类,东汉皇帝认为,这些人不是自己的同姓兄弟,他们的富贵都是自己给予的,不会篡夺自己的江山皇位。
后果:外戚王莽篡夺了东汉的江山。
所以,东汉末年到三国,三国再到西晋,西晋的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有了心得!
比如,曹氏取了汉献帝的江山,是什么原因?权臣!
自己的司马家,取了曹氏的江山,是什么原因?权臣!
所以,西晋建立之后,又搞起了西汉的分封同姓诸侯王那套路数。权臣篡权,对于司马家的印刻太深了,为了避免权臣,那就要把兵权和全国各地的权力,都拿到司马家!
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司马家就分封了几十个诸侯王,而且,这些诸侯王,权力很大,没有制约。在自己的封地,军权财权人事权,统统归自己,以后还能传给儿孙。
刚开始,司马姓的第一代王,还可以取得一个共识,之所以晋朝采取封诸侯王,就是晋武帝为了晋朝的天下能够长治久安,对于晋武帝司马炎,这些王爷还是服服帖帖的。
然而晋武帝司马炎一死去,接班人司马衷是个白痴,何不食肉糜就是他的名言。司马衷糊涂,他老婆皇后贾南风却是喜欢擅权,随便诛杀大臣以及司马族人,引起了八王之变。
从291年到306年,整整十六年中,司马氏的王爷们,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反反复复打了16年架,你说对社会生产和百姓安居带来了多少破坏?
西晋原本强盛无比的国力,也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八王之乱后没过几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五胡乱华,西晋已经无力抵抗,就这么灭亡了。
复盘一下西晋王朝的梦幻开局,在魏蜀吴三国的基础上成立,国富民强,堪比秦汉。其实有许多方式可以避免灭亡危机,但是都被晋武帝司马炎完全无视了。司马炎其人文治武功也算可以,也有手段肚量,就是对于帝国的后续发展采取了撒手忽视放任的态度。
或许是司马炎太自信了,在他当皇帝的时期,国内一片承平,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服服帖帖,看不到丝毫危机,那么大家就过好日子,斗富就行了,想那么多做啥?
于是,原本只需要司马炎用一点脑细胞就能解决的危机,不断成长放大,最后压垮了西晋。
对比一下,秦朝,东汉,隋朝,在灭亡的时候,都伴随着各地的农民大起义。而西晋,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却是被司马家族的自家人吸血耗干,也是历史上一大奇观啊。晋武帝司马炎,司马家的一堆王爷,真是太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