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强大始终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因素可以说是国家强大最根本的因素,现在社会如此,战国时代亦是如此,秦国的逐步强大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范本,从孱弱的西部小诸侯到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就是严格贯彻了引进人才这一国策。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也有强有弱,但至少都比那些不入流的诸侯国有实力,秦国的强大离不开人才对秦国的贡献,但是秦国统一六国必须要感谢这个国家,因为它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
[var1]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就积极在山东六国物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现在我们说国家的开放性,不拘一格用人才成为秦国的口号,也就是不管出身,不管国别,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给你官,能力越大官越大,在当时最有能力统一六国的其实并不是秦国,而是战国初期强大一时的魏国,因为改变战国历史走向这群人,几乎都是魏国人。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这里的鞅也就是卫鞅,卫鞅此人原本是卫国人,以国为姓,后来卫国被另一个魏国给灭掉了,卫鞅自然也就成为了魏国人,并且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为官。
那么中庶子到底是多大的官呢,说白了就是丞相的佣人,再说白点,就是管理丞相衣食住行的,根本没有什么权力的官。
[var1]
我们却都知道卫鞅是条蛟龙,这么一个官,又怎能满足卫鞅的才华,果不其然,卫鞅在公叔痤死后就投奔了秦国,进入秦国的卫鞅可以说是蛟龙入海。
秦孝公不止给了卫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而且让卫鞅在秦国彻底照耀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尤其卫鞅在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引导了整个封建社会。
张仪者,魏人也,始常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如张仪,张仪已学游诸侯。(《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张仪,魏国人,是魏国贵族后裔,此人师从鬼谷子研习纵横之术,本来想要在魏国一展拳脚,奈何魏国的大门并未向张仪开放,当时的魏王自以为天下无敌,对巧舌如簧的张仪,只是嗤之以鼻。
张仪走投无路之下只有离开家乡,投奔了秦国,此时的秦国,虽说已经强大到令山东六国恐惧,但是并不具备同时抵抗六国的能力。
[var1]
张仪首创连横来抵挡苏秦的合纵(一说公孙衍首倡合纵),张仪利用自己的能言善辩,威逼利诱山东六国,一次次的地瓦解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的阴谋。
一人可挡千军的张仪,凭借自己的嘴皮子,让山东六国相互怀疑,从而使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亲秦,而张仪也被秦王封为武信君,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靠嘴皮子获得武信君称号的人。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也是魏国人,本来的他想着效忠魏王,但是因为没有人引荐,也没有资本活动,只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效命,这说明此时的魏国已经病入膏肓,任人唯贤已经在魏国不见了踪影。
[var1]
须贾就是一个小人,因为嫉妒范雎的才能,就怀疑范雎有通齐卖魏之嫌,就在魏国丞相魏齐面前谗言,范雎差点被魏齐活活打死。
最后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化名张禄逃到了秦国,秦国又再一次重用了范雎,范雎的“远交近攻”也成为了秦国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范雎也不会有秦朝的大一统。
[var1]
范雎又劝说秦昭王收回了魏冉,太后等人的权利,被秦王重用封为应侯,而且在长平之战中散布谣言,让赵国换下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将,结果赵军四十余万降卒被白起坑杀,秦国为此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飞鱼评说:
秦国统一天下必须要感谢这个国家,因为它是秦国的人才储备库,从卫鞅到张仪,从张仪到范雎,以及后来的吕不韦全都是魏国人,这些大才魏国竟然一个都没有重用,而这些人毫无例外全都跑到了秦国,可以说是时也,命也。
[var1]
从战国初期来看,最有能力统一六国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战国初期强大一时的魏国,假使这些人才,魏国能够抓住并且重用一个,魏国也不会落魄到被秦国侵吞,当然这些人才秦国少了一个也不会强大到侵吞六国的地步,还要哪些魏国的人才被秦国重用了呢,欢迎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张仪列传》、《史记·范雎蔡泽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