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卫养着一个百万人之多的黑帮,满朝文武都怕他,为何雍正却不管

李卫养着一个百万人之多的黑帮,满朝文武都怕他,为何雍正却不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22 更新时间:2023/12/18 16:29:29

中国有着5000年的明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骄傲。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我们能窥见千余年前古人生活工作的许多事情,也能知道那些古人留下的道理。然而经过时间的洗刷,有些道理事迹被留了下来,但有些东西已经灭亡了,就像中国的皇朝制度,那些只能在史书上存在的皇帝都作古成为了历史。

其实,要论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朝,那应该就是清王朝了,清王朝中又属雍正这个皇帝,让人最为佩服。传闻雍正在朝理政期间,每一日都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雍正王朝,曾有一个官员名叫卫,他养着一个百万人之多的黑帮,满朝文武都很惧怕他,但雍正却没有下手管理他,这是为什么呢?

李卫其人

李卫这个人出生于富商家庭的人,可他并没有什么才干,如果想要通过科举或经人举荐做官的话,那实在是非困难。所以李卫就花钱买了个官儿,既然是买来的官,那时他手中必定是不会掌握什么实权的。

所以他刚刚任职的时候也就是个小官儿,可有可无的存在着。然而李卫这个人却是一个不错的人,他经常与前来购买商品的百姓沟通交流,所以知道百姓生活中的难题与困苦。

在此之后也是尽心竭力为百姓办事。虽然是个小官,但不可否认,他也确实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然而这些小成绩,却抵不上他在为百姓办事时得罪的官员多,所以也得罪了朝中大半官员,成为了朝中官员都讨厌的对象。就这样,在李卫的名声便响了起来,朝廷官员讨厌他,百姓却喜欢他,就是这样的人,引起了雍正的注意。

雍正信重

我们都清楚雍正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虽然史书之中对于他获得皇位的争议颇多,但在他正式登上皇位之后,也就为自己赢得了很多好名声。一是因为他确实十分勤奋,对于政事从不懈怠;二是他十分擅长平衡朝中势力,对于一个皇帝来讲,要有能为他办事的人,但这些人手中的权利又不能无人节制,所以他需要朝中各方势力平衡互相制约,而李卫出现的时机就刚刚好。

当时朝中大臣贪污的风气渐盛,雍正早就想对这些大臣下手,却没有好用的棋子,李卫恰好出现了。可以说,这正是解了雍正的燃眉之急,于是雍正便开始留意李卫这个小官员,与他接触,并给了李卫一些权利。

有了权力之后,李卫更觉得自己为民办事做得非常对。他便朝着与朝中官员不结交,得罪了官员后,也不示好,单纯为民办事的这条行径走了下去。

就这样,越走他越发现,原来皇帝就希望自己走这样的路。于是李卫和雍正两个君臣之间也是有了默契,雍正在背后支持李卫行事,李卫在前方为雍正处置那些雍正看不惯或贪污的官员。

就这样,君臣二人配合也算无间,李卫成功的获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还将国家财政的一大收入来源——盐业,放到了李卫手中。前面我们提到过李卫家中就是富商,所以李卫对于经商之道也是很有经验,这样看来,雍正也算是物尽其用,将盐业放到李卫手中之后,李卫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待,将盐业运输、贩卖等各个关节的官员清理了一通,使得国家盐业的财政收入节节高升,解决了钱的问题,雍正对李卫更是越看越顺眼,之后也十分器重他。

趣闻轶事

当时为了打理好盐业,李卫发展任用了很多下属,当然也有些人仅仅是与李卫有银钱往来。就在雇佣关系、领导关系等等人际交往手段之中,李卫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小弟。

这些听命于他为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注意,那些曾与他有过过节的人十分惧怕他,于是便将他告到了雍正面前,雍正却并没有理会这些官员。

其实,我们都清楚,国家盐业着实是个很大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想要打理好这个产业,仍需要很多官员,更况是李卫这样一个大臣了,所以李卫发展了很多下属,在雍正看来也是见怪不怪的,毕竟盐业涉及很多人的利益,李卫想要组建一些队伍,保证自己的安全或更方便的为雍正做事,这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但当时李卫组织的人手着实是很多,相传有百万人。当然这一传闻是否属实,我们无法考据,但很有可能是谣传,可能李卫是真的组建了一些人手,方便自己打理盐业,但一定没有百万人之多,如果真的到了百万之数,想来雍正也不会真的坐视旁观。

好在雍正与李卫这一对君臣是相互信任的,即便李卫组建了人手,雍正也不认为他会做出对自己不利之举,仅仅是表示了默认与支持,可见李卫确实是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而李卫也没有让雍正失望,最终君臣二人,配合默契,使得雍正当政期间,朝廷风气逐渐清明,这才有了后代,对于雍正当政的称赞之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三国谋士按实力分为五档,司马懿排第3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档谋士算得上是“贤臣”,能准确地判断局势,分析形势走向,但不能给出战略规划。袁绍为了夺取冀州,逢纪利用韩馥胆小怕事的特点,建议袁绍偷偷邀请公孙瓒攻打冀州,结果公孙瓒屁颠屁颠的来了,怕事的韩馥却早把冀州让给了袁绍。李儒是董卓麾下头号谋士,他在董卓麾下的地位,不亚于诸葛亮在蜀汉,周瑜在东吴的地位,是

  • 看完这图,才知之前的三国都白看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金庸说, 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三国中获取营养。不读三国,便无法读懂今日中国的外交政治、职场管理、社会交际的底层逻辑。不懂三国,则不知如何对抗命运,在zui低的境遇,活出zui高的境界。单就历史本身而言,三国无疑是历史中浓墨重彩,风云激荡的时期。乱世,枭雄,谋士,名将,战役…… 短短数十年间,众多英雄人物

  • 乾隆给和珅保命锦囊,嘉庆宰他时打开一看,大呼3声“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乾隆对于和珅的宠爱可以套用描写杨玉环的诗句了,那就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而我们都知道,乾隆其实是知道和珅贪污,这是肯定的,但他很乐于见到官员适当贪污而不处罚,以此彰显自己过人的所谓“厚黑学事故学”,而和珅就是这样一个点到为止的人,什么该贪什么不该贪,其实和珅都是很清楚的。而和珅是中

  • 可怜嵇康的儿子也没能善终,却叫傻皇帝为他留下了眼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嵇康儿子简介,嵇康四弄,司马昭杀嵇康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那个“朝为卿相客,暮为阶下囚”的险恶局面里,想洁身自好根本不可能的。当山涛让他做官时便毅然决然的和他绝交,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估计连山涛本人都看的目瞪口呆,不但把山涛公开羞辱了一番,更奇的是在羞辱了山涛之后,居然还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他。意思就说你山涛伯伯虽然趋炎附势没骨气

  •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何一定要用“朕”自称?把字拆开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为我一统天下,秦始皇一统天下霸气纹身,曾仕强谈秦始皇一统天下

    编辑|北城南笙前言在我国的历史上,古代的皇帝一直都是用“朕”自称,但你知道吗?这个称呼其实是从秦始皇时期才开始沿用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用“朕”自称呢?其实如果把“朕”字拆开,我们就能够明白了。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含义?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秦始皇嬴政古代皇帝的自称在古代的社会,具有着严格的等级尊卑

  • 韩国申报遗产后发现不对劲:不是自己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2023年我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韩国申请烟花遗产是真的吗,韩国遗产顺序

    特别是,韩国文化遗产厅之所以在2009年将其列为文化遗产,是因为承认该工艺是韩国王室的艺术品,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供给和生产水平,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瓶底文字分析不充分,前些年韩国部分学者认为有必要立即重新调查,但具体调查是去年12月才开始的。研究人员以梨为线索,研究了银花瓶

  • 天下龙脉尽毁于刘伯温,动得了诸葛亮的墓,但是却不敢动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伯温破安徽淮南龙脉,刘伯温找诸葛亮墓是真的吗,刘伯温广东龙脉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精通天文、兵法以及数理等等,经常作诗文,并且时常抨击统治者的腐败,从而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他还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也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并且在民间还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

  • 说说火热清朝的刑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低,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粮食产量有限,社会混乱,人们生活贫困,缺乏保障。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尤其是火灾。据记载,光是明朝时期的故宫就有好几起火灾事故,更何况普通百姓。严格而经济的对策。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没落的教训,实行了以仁治为主要特

  • 巧合还是诅咒?乾隆谁当太子谁死,嘉庆即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实际上掌握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的祖父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很疼爱他。其父继位后,秘密封为太子。雍正死后,为他积攒了不少家产。结果,他登基后,不仅可以尽情挥霍,不仅不失志气,还玩起了“康干盛世”。但它也有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

  • 正史中三国猛将排名之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十二虎臣!(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九、张郃 《三国志,张郃传》:“部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1、事迹:四星在张郃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街亭之战是最漂亮的一仗。诸葛亮初次北伐,三郡叛魏响应,一时震动关中。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魏明帝令张郃统率众军前往抵御。张郃抵达前线后并不急于开战,而是截断街亭蜀军的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