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帮助开国皇帝打天下的,那怎么说都是开国功臣级别的,之后不说权倾朝野,也必定是要显赫至极的。然而并非所有开国功臣都有“好下场”,比如刘邦的忠心将领韩信,打天下时为刘邦征战天下、平定四方,最后却没有“好下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司马光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神帅兵仙,功高无二
秦末的时候,韩信最开始是要投靠项羽的,但是在西楚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改投靠了刘邦麾下。韩信的军事能力非常强,谋略用兵方面非常厉害,算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用了非常多的称呼来表示对他军事能力的盛赞,比如“兵仙”、“神帅”等,他还是我国兵家四圣之一。
在秦末汉初的时候,韩信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传奇将领,人们称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这不仅仅是对韩信用兵谋略的称赞,同时也是对他立下的功劳的盛赞。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后,得到了重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有了施展之处,他为刘邦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劳。
韩信出计定三秦、破楚军、平定魏国、北伐代国、背水一战退赵国、降服燕国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不一定能够平定天下,建立大汉。韩信是大汉的开国功臣,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可代替的汗马功劳,然而在汉朝建立之后,他的下场却并不是荣宠无限,而是“好人没好报”,经历了贬谪被擒,最终惨死。
鸟尽弓藏,收归兵权
楚汉的决战相信大家都很了解,那就是垓下之战。汉军三面合围,项羽率领楚军退至垓下,之后不久,汉军向楚军发动决战,汉军由韩信统领。韩信以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让汉军大获全胜,项羽自刎。而此战之后,刘邦最大的心腹之患解决掉了,将韩信从淮阴侯晋封成了楚王,但是同时他也将韩信的兵权收夺了回来。
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就需要去到自己的封地楚国。当时有个前楚的逃亡将领,与韩信的交情不错,在西楚败后就投奔了韩信。然而刘邦不可能放任前敌对势力的将领,知道他在楚国之后就下令捉拿。而有人趁机借这件事情抹黑韩信,诬陷他有了“谋逆之心”。投奔韩信的那个楚国将领自杀了,韩信带着他的首级去见了刘邦。
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便韩信没有任何谋反的举动,仍然被刘邦以这个罪名押解回了洛阳,之后刘邦“仁慈”地赦免了韩信的“罪行”,将他贬为了淮阴侯。韩信深知因为自己的能力而被刘邦忌惮了,他在被刘邦扣上谋反罪名的时候,就知道是“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因此之后在京城他一直低调行事。
被擒身死,株连三族
韩信虽然曾经表明一定会一直忠于刘邦,但是被刘邦猜忌导致自己只能深居简出,低调行事,时间久了难免憋屈。而且他有平定天下之功,最后却被贬为一个小小的淮阴侯,和一些自己根本看不上眼的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这让他非常意难平。
韩信看中了机会,将钜鹿郡守陈豨“策反”了。汉10年的时候,陈豨起兵了,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应对,韩信则是找了借口留了下来,准备在宫中发动“政变”。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他的弟弟告发了。
吕后知道了韩信的意图之后,就想了一个计策,她谎称刘邦已经成功平了陈豨叛军,陈豨已经被处死。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朝臣们肯定都需要前来宫中表示祝贺,韩信信以为真,一起来到了宫中。然后吕后就令人将韩信捉拿,并且就在长乐宫将他直接处死了,还株连了三族。
韩信的下场,自然有刘邦忌惮、卸磨杀驴的原因,但是韩信自己明明懂得功高盖主,却不知道收敛锋芒,而是觉得刘邦心胸不够宽广,这注定他会得到“兔死狗烹”的下场。这也就是司马光说的“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结语: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韩信以“市井小人”的方式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却用“君子胸怀”来要求其他人,这种“双标”是非常不现实的。其实这个道理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反其道则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