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狄仁杰真的是复兴李唐的关键人物吗|文史宴

狄仁杰真的是复兴李唐的关键人物吗|文史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38 更新时间:2024/2/9 16:43:05

文/冯亚民

狄仁杰历来被视为在武则天朝兴复李唐的关键人物,电视剧一般也如此渲染。但实情是否如此则有待商榷。在政治气氛极度恐怖的武朝,如果跟武则天的意图悖逆,其后果是不可设想的,狄仁杰的那些复唐措施其实是为武则天着想,因此才被武则天接受。青年学者冯亚民抽丝剥茧,带您探寻武朝的真相。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在民间传说中,狄仁杰一般被视作断案高手和大唐复兴的关键人物,在清代成书的《狄公案》和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狄仁杰断案传奇》中,狄仁杰成功破解一个又一个疑案,在西方也被认为是“神探”;说狄仁杰是李唐复兴的关键人物,主要是因为狄仁杰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坚定的支持立李显而反对武承嗣,更有甚者,因为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张柬之是狄仁杰所提拔的缘故,把神龙元年的政变也看成狄仁杰生前的安排。

民间传说在当代影视作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断案能力更是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在电视剧中狄仁杰甚至还策划了很多维护太子的行动。一个忠心李唐,忍辱负重,拥有极高智慧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神探狄仁杰》第一部还是很经典的

民间传说当然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有其史料依据,其实早在唐代,在《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中,唐人便有“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之推荐也”之语,考虑到《旧唐书》的成书年代,这大概是在中晚唐形成的一种普遍看法。

然而仔细辨析史料,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把狄仁杰视作复兴李唐反对武周的忠贞大臣,并没有充足的证据。

武周革唐命得以成功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武氏得以立为皇后,这是武氏走向权力最高峰的关键一步,初唐承北朝遗风,皇后有参政的前例;二是武氏降皇帝李旦为“皇嗣”,自己登基为武周皇帝。

废王皇后立武氏的过程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留给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褚遂良,陈寅恪先生以为武周革唐命是山东和关陇之间的政治斗争,褚遂良大业末随父亲褚亮迁居陇右,《旧唐书·褚亮传》中说:“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可见褚遂良并非关陇集团人物,而是江左士族,而当时公认的关陇集团元勋长孙无忌在立武氏为皇后的过程中并没有激烈反对。

废王立武应该是想要掌权的新皇高宗李治与太宗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之间权力斗争,没有证据表明此时武氏已经拥有很大的权力了,武氏逐渐掌权是在当了皇后之后。对这一问题看的最清楚的是经历过武周时代的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废王皇后之后,受宠的武惠妃和杨贵妃,都没有被立为皇后,这造就了玄宗朝高层政治的稳定。

在武氏当皇帝的过程中,反对的人中并没有狄仁杰,反对武氏的主要有裴炎和刘祎之等人,《旧唐书》中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时太后侄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及追王父祖,太后将许之。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后曰:“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太后不悦而止。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武周皇位的继承权转移到武家,裴炎极力反对,以西汉的吕后之败劝谏武则天,致使“承嗣深憾之”,以至于抑郁而终。

裴炎被杀,同他主张返政李唐有关,《旧唐书·裴炎传》中记载:

秋,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光宅元年十月,斩炎于都亭驿之前街。

刘祎之的情况也一样,刘祎之受武则天重用,得以参机中枢,背后却主张武则天要返政李唐,最后被诬告入狱,《旧唐书·刘祎之传》有:

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

裴炎、刘祎之等人,因为反对武则天传嗣武承嗣和主张返政李唐而被杀害,这时候狄仁杰并没有站在反对者的行列中。

狄仁杰系列电影里奇形怪状的武则天

有人用《旧唐书·狄仁杰传》中:“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论证狄仁杰心向李唐。那么为何主张返政的裴炎等人被武则天杀害,而狄仁杰就没事呢?其实“返政”是要求武则天把政权返还给李唐,而狄仁杰则是在立嗣问题上主张立李显为太子,并非要求武则天活着的时候返政。

在该传中还有一句话: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吉顼和李昭德主张立李显为太子,吉顼的事迹记在《旧唐书》卷一八六上《酷吏传》中有记载:

思礼乃引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通、天官侍郎刘奇、石抱忠、凤阁舍人王处、来庭、主簿柳璆、给事中周潘、泾州刺史王勔、监察御史王助、司议郎路敬淳、司门员外郎刘慎之、右司员外郎宇文全志等三十六家,微有忤意者,必构之,楚毒百端,以成其狱。皆海内贤士名家,天下冤之,亲故连累窜逐者千余人。顼由是擢拜右肃政台中丞,日见恩遇。

可见吉顼是一个专事构陷他人的酷吏,这是武周政权的一大特色,总不能说酷吏也站在李唐王朝这一边吧?为什么吉顼等人主张立中宗为太子呢?

武则天称帝后,降李旦为“皇嗣”,皇嗣虽然不是皇太子,但也不是一般的诸王,《旧唐书·中宗睿宗》中说:“降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只是名称变了,依然住在东宫,具仪还是按照皇太子的规格,这其实是武则天为自己身后的“血食”考虑。

血食是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国语·齐语》中有: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不血食就是身后无人祭祀的意思,李昭德在劝武则天立李显时就说:“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则天皇不血食矣。”这段话直接断绝了武承嗣当太子的机会,李显因而得以被武则天立为太子。

武则天之所以听得进去狄仁杰等人意见,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话是站在武则天的立场来看问题的。裴炎等人因为要求“返政”而被杀害,狄仁杰等人主张从血食的角度传位给武则天的亲儿子李显,被武则天接纳,甚至更加信任他们,可见单从狄仁杰主张立李显为太子,并不能推论出狄仁杰心向李唐。

第二个问题是神龙元年的政变是狄仁杰死后布置的“一盘棋”吗?

这个问题关键是理清为什么会发生政变?张柬之是狄仁杰举荐不假,但要说狄仁杰生前与张柬之密谋归政李唐,为什么在裴炎等人主张返政的时候,狄仁杰没有表示支持呢?认为狄仁杰死后,张柬之不忘之前的密谋,策划政变,实在难以信服于人。

而且,当时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承继大统是迟早的事,干嘛要冒风险参加政变,于情于理说不清。

狄仁杰其实是武则天的忠臣

这次政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两个人是武则天的男宠,因为是男人且可以随时进入内宫,得以掌握中枢大权,权势之大,以至于形成了以“二张”兄弟为首的政治团体。

当时还有另一个政治集团,经过联姻形成的武则天儿子们和武则天娘家之间复杂的政治联盟,比如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娶了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

《旧唐书·重润传》记载了政变前四年的一件事:

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

李重润是太子李显的儿子,他和妹妹、妹夫秘密反对“二张”兄弟,事情败露被武则天杖杀,可见当时李武政治联盟中已经出现反对“二张”的迹象了。

武则天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没有精力执掌朝政,使得“二张”兄弟把握中枢大权,党同伐异,甚至威胁到了李武联盟中的核心人物,导致李重润和武延基被杀。

对待皇亲国戚尚且如此,对待外臣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旧唐书》卷七十八《二张传》说:

又御史大夫魏元忠尝奏二张之罪,易之惧不自安,乃诬奏元忠与司礼丞高戩云:''天子老矣,当挟太子为耐久朋。''则天曰:''汝何以知之?''易之曰:''凤阁舍人张说为证。''翌日,则天召元忠及说廷诘之,皆妄。则天尚以二张之故,逐元忠为高要尉,张说长流钦州。长安二年,易之赃赂事发,为御史台所劾下狱,兄司府少卿昌仪、司礼少卿同休皆贬黜。及则天卧疾长生院,宰臣希得进见,唯易之兄弟侍侧,恐祸变及己,乃引用朋党,阴为之备。

外臣如魏元忠、张说者被贬,人皆不安,而且宰相这个时候都见不到武则天,“二张”兄弟则聚集朋党阴谋图变,这恐怕才是神龙元年政变的真正背景。

神龙政变的目标是他而非武则天

既然是被迫发动政变,也就说明狄仁杰并没有和神龙政变有丝毫关联,或许是因为狄仁杰在中宗得以立为太子的事上有功劳,再加之狄仁杰本身在武周朝勤勉政事,又广泛提拔新人,导致桃李满天下,这些都为狄仁杰换来了极佳的声誉,以至于到中晚唐时认为狄仁杰是复兴李唐的关键人物。

大司马的新书《宿命三国》,解析出现三国时代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以三国为切入点,考察从汉到唐的历史演变,敬请支持。看了觉得不错的朋友,方便的话请到平台上给个好评。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今天小编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心灵体会都可以在文章最后得到留言板中给小编留言,大家每天的浏览量是小编工作的动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曾想杀一位风水大师,不料大师说了10个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袁天罡本人精通各种预言,占卜等听起来十分玄乎的事情。而且他的预言非常准确,每次都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步,他还编写了一本叫做推背图的书,在这其中准确的预测了唐朝未来2000年后的变化。有如此神奇能力的人,他的经历也必定不同,所以在袁天罡身上发生的事情特别的离奇。就比如说他给自己的墓穴找地方的时候,其实和另

  • 霍去病攻下4座城,取了4个霸气名字,两千年未改名,你或许去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武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武威境内便有有戎、崔、、等北方民族再此居住,元狩二年(前121年),派骠骑将军远征,击败,为彰显的“武功军威”,在原领地置武威,属凉州刺史部,武威由此得名。武威属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地,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因为

  • 武则天建一密室每晚都要进去,她死后人们进去查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个皇帝她有很多事情要操心,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因此她的生活有着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据说她的卧室里就有一个密室,每天她都会在里面呆上几个时辰。武则天成为皇帝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而在朝堂上因为女人的身份也会受到各位大臣的刁难。为

  • 霍去病孤军战河西,大汉战神到底有多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去病的武力值有多高,和霍去病有关的地名,英雄杀廉颇和霍去病谁更强

    自从张骞从西域回来后,汉武帝对充满诱惑的神秘西域越发渴望。经过之前几次大规模征讨,匈奴右贤王部被重挫,单于王庭北遁漠北,匈奴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越发力不从心,出兵陇右,打通河西走廊的时机已经成熟。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出击河西走廊。相比舅舅卫青悲惨的童年遭遇,同样是私生子出生的

  • 都是对阵60万大军,垓下之战的项羽,为何没能上演彭城逆袭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垓下之围谈谈项羽为何穷途末路,项羽兵败垓下时还能聚集多少楚军,项羽为什么不能重演彭城之战

    不过,在楚汉战争的棋局之中,项羽下过一着最臭的棋,就是他把义帝熊心给杀了,给了诸侯们口实,给了刘邦机会。前205年3月,刘邦在洛阳新城三老董公的建议下,命令三军缟素,为义帝发丧,然后以“诛无道”为理由,联合魏、韩、赵、塞、翟、殷等诸侯国,组成了一支56万人的联军,杀奔彭城而去。当时,项羽正带领楚兵精

  • 武则天为何能活到81岁,生理上有个优势,让现代姑娘非常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为什么活不到100岁,武则天能活到80岁,武则天一千多年前就能活到81岁

    而在这些高位者中,活的寿命长的也不是没有,甚至还有的很传奇令人钦羡。比如我们历史上的这位唯一的正经女皇帝——武则天,她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皇帝,而且是一位长寿的帝王,她活到了81岁高龄,哪怕在现代社会这也是很长寿的一个年龄了。那么她为什么可以活这么久呢?其实她生理上有个优势,也让现代女孩非常羡慕。首先来

  •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啥却累死在五丈原?他有三大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提及诸葛亮,人们想到的都是他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也为他病逝五丈原,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感到遗憾。诸葛亮不仅是一名出名的军事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在他辅助刘禅时期,蜀国政治稳定,军事实力自刘备夷陵惨败之后也开始逐渐的恢复,然而诸葛亮最终劳累致死,他为啥累死在五丈原呢?主要是他有三大错误。

  • 武则天临死前为何要把江山还给李家?两百年后才发现她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武则天能当上皇帝,不是偶然,唐太宗李世民的10几个儿子,死的死伤的伤,最后没有办法,让李治当的太子,可是李治性格软弱,不堪大任,身体还差,对武则天很宠幸,武则天在李治当政后期,就开始管理朝政了。武则天生前当的是皇帝,而开始死后她并没有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而是恢复皇后名号,以此来和高宗一同合葬。武则

  • 诸葛亮杀了一旷世奇才,提拔一个文盲大将,16年后救了蜀汉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但和无数擅长某一方面的人才比起来,这些全才毕竟是少数。身为将领,更重要的是能够审时度势,将所有长处结合起来,使得战争取得胜利。“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有的道路不能选择通过,有的敌军不能选择攻击。不同的时机做出不同而合适的决定,对于一支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指挥部队的困难,所以将帅之才才会如此

  • 朱温为何最终投降唐朝?原来是这个人把他打出了心理阴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函谷关)东地区爆发了大饥荒,科举考试接连不中的黄巢在曹州(今天的山东菏泽曹县)和濮州(今天的河南濮阳市范县濮城镇)一带造反,参加的饥民很快达到了数万人,当黄巢的起义军路过宋州砀山的时候,朱温兄弟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由于作战勇敢,他成为了一名下级军官。唐禧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