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透过刘邦的成功,我看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

透过刘邦的成功,我看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53 更新时间:2024/2/9 16:43:13

这里我又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成功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性格决定命运,是过于偏颇的主观看法。那么作为布衣天子的刘邦,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闹革命,并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对手,却笑到了最后,他是如何成功的呢?我们不要过多的去看五十岁后的刘邦,是如何与天下群雄逐鹿的,而是要看他五十岁之前,都为自己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刘邦有着什么样的个性呢?如果按照《史记》里的说法,刘邦这个人仁而爱人,于是很多人就说这是司马迁的不实之言,只是迫不得已写的官方文字。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记》并不是官方的史书,而是司马迁自己修的私史。被汉武帝处以极刑的司马迁,怎么会刻意为汉高祖刘邦去歌功颂德呢?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当然不是儒家所说的仁人君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不过是个书呆子或者是个老好人。这里所说的“仁而爱人”,指的是他喜欢施舍,从来不吝啬。刘邦在押运途中,逃走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把剩下的人全部释放。在与项羽争到天下时,他为了争取韩信彭越英布的支持,可以割地封王,和项羽吝啬官爵封地,不肯赏赐有功之臣相比,刘邦可以算得上是十分的慷慨了。刘邦懂得“汝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但我们很多人不懂,利益是用来交换的。刘邦对别人不吝啬,对自己更加不吝啬,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非常的任性而为。刘太公对刘邦说:“三儿,你和你哥哥学学,也好好种种地,不要一天到晚到处游荡,没有个正经的样儿!”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但不是说他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他少年读书,稍微年长一点的时候,他通过考试的方式,成为了泗水亭长,泗水亭长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吏。可见他可不是个游手好闲,胸无点墨的市井之徒。成为泗水亭长后,刘邦和县里的同僚们,可以很快打成一片,这和他不吝啬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要了解他人的需求,所谓洞悉人性,抓住人心,就是抓住了他人的需求。人被孤立是有原因的,狭隘和自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经常到酒家去喝酒,每次他都会喝得很多,但从来不带钱,只是写下欠条。到了年底的时候,酒家也不找他要账,而是把欠条都销毁了。很多人就会说,刘邦就是个无赖,哪有喝酒不给钱的呀!刘邦不给钱,可没有说其他人不付钱,作为地方治安的主管官吏,他就是这些酒家的贵人,有他在的话,那些曾喝酒不给钱的人,就不敢肆无忌惮。因为刘邦会把这些家伙投进大牢,让他们都扒一层皮,因此,他们想方设法,不想给刘邦创造这样的机会。

刘邦这个人活得很真实,他好酒好色,随意欺负那些小吏,喝酒还不给钱,到处蒙吃蒙喝。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有自由的性情,性格不拘束宽容大度。在秦末那个动乱的年代,这种个性的人是可以做大事的,因为他不光能成就自己,还能够成就他人。一个人做事,如果完全以利己为目的,是无法长久的,只有本着双赢的心态,接纳和包容他人,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被后人推崇备至的“汉初三杰”为例,萧何作为沛县主吏,又是刘邦的领导,处处维护刘邦,从最开始刘邦的老大哥,后来变成了刘邦身旁的小兄弟。很多人对这种变化都疑惑不解,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丰沛之地的老大不是萧何,而是这个刘邦呢?

萧何是个干吏,却不是一个合适的老大人选,严格讲,萧何属于一个精于业务,而疏于人情的人,我这里指的疏于人情,是指和刘邦相比。萧何只想把事情做好,从来没想过自己做老大,而刘邦的想法是我来找人,让他们替我把事情做好。

接下来说说韩信。韩信被称为兵仙,在军事上建立的成就无人能及,但在没有加入汉军队伍之前,他不过是楚军中的一个执戟郎,无论是项梁还是后来的项羽,都没有给他什么机会。是刘邦不仅用他,还令他做汉军主将,韩信才能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走上自己的军事巅峰。

而刘邦得到的回馈也是丰厚的,那就是天下。这就叫做相互成就、相互成全,高手都是讲究双赢的,而不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只能收一时之效,双赢则可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有人问韩信为什么不造反?我说韩信没有那个追求,玩兵法他是第一,搞政治他就是不及格,和刘邦争天下这件事,本质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军事行动和外交一样,都是一种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

张良不过是韩国落魄贵公子,在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车轮之下,韩国首先被灭。祖上几辈人都在韩国做丞相的张良,一下子从高山坠入了深谷。他心中对秦王嬴政充满了仇恨,以至于弟弟死去,他都不为弟弟发丧,而是用家里所有的家财,去招募天下死士,企图达成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那就是刺秦。

刺秦失败后,张良隐居在下邳,躲避秦人的追捕,靠着剩下的一点钱,做起了任侠。在这期间,张良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并救了个关键人物,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秦末群雄逐鹿,张良先是做了韩王成的左徒,但一遇到秦军的正规部队,便被打的东躲西藏。直到他遇到了刘邦,被收编之后,才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没有“汉初三杰”,刘邦也会成功,因为他会找其他人,他懂得找人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说曹操很牛,但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那是因为他自己解决了大部分军事、政治问题,而不是找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在“知人善任”这个问题上,他和刘邦相比,还是差的太远。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除了成就他人,树立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为之去切实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刘邦得感谢一个人,就是和他年纪相仿的秦始皇嬴政。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刘邦经常会带一些服摇役的人到咸阳去。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时的场面,他不禁叹息道:“唉,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有些人说人不需要和他人去比较,只要能超过昨天的自己就够了。也有人说刘邦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居然敢和伟大的秦始皇去相提并论,在他们看来,刘邦的这个目标太不切实际,根本就不可能达成。

怎么说呢?在我看来,这是人与人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在管理者眼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在一个专业人士,或者说常年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看来,有些东西就是绝对不可能的。刘邦不善于搞后勤保障工作,但他可以找萧何来做这件事;他不善于打仗,被项羽打的东奔西走,韩信可以“攻必克,战必胜”;他不善于做宏观战略布局,张良可以“千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些人定的目标,是要靠自己去实现,有些人定的目标,是要靠其他人帮助自己来实现。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萧何排名第一。大臣们都很不满,尤其是武将,他们说:“萧何没有建立一丝战功,为什么能名列第一呢?陛下这么做不公平!”刘邦笑了,心里暗说:公平,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公平!他给大臣们打了个比喻,他说:“你们都打过猎吧?”群臣回答:“当然了。”刘邦笑着说:“打猎的时候,负责追击猎物的是猎狗,而负责发号施令的是猎人。你们这些人,不过是按照指令去攻城拔寨,最终不过是猎狗而已。萧何则不同,他是负责发号施令的人,他和我一样属于是猎人!人狗岂能相提并论!”

“……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看大臣们敢怒不敢言的表情,刘邦都想笑出声来了,他接着说:“你们这些人跟随我南征北战,大多数只有一个人,最多不过再带上两三个族人。萧何和你们完全不同,他把整个萧氏家族的命运,全交到了我的手里,整个宗族数十人,皆追随在我的左右,这就是你们所不能比拟的!”萧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自身的利益和刘邦紧密的捆绑在了一起,做到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刘邦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势力,于是他投靠到项梁手下,项梁去世后,他又依附于楚怀王,对于刘邦这样一个出身的人来讲,除了大志还有阶段性目标。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就要依靠强大的人,不做出头鸟。当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不是表现的咄咄逼人,而是更加的谦逊谨慎,做到克己服人。刘邦的这种表现,让楚怀王对他很放心,很多人都认为刘邦是宽厚的长者。这就和锋芒毕露,从不懂得让人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也许没有太深的学问,但他却知道“不争是争”的道理。进攻关中的机会,不是他争来的,而是他不争得来的。

刘邦这个人不好为人师,他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行,而不是样样都行。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十分困难的事。谦卑是人最好的护身符,低调点没有什么不好,纠正别人的错误,不过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罢了。因此,当我徒弟教导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我只是点点头默不作声。只知道抬头看天,而不知道看脚下的路,那么一定会摔得很惨。人最应该做的是:眼睛向内,多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好为人师,或者人云亦云。透过刘邦的成功,我看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

更多文章

  • 狄仁杰真的是复兴李唐的关键人物吗|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文/冯亚民狄仁杰历来被视为在武则天朝兴复李唐的关键人物,电视剧一般也如此渲染。但实情是否如此则有待商榷。在政治气氛极度恐怖的武朝,如果跟武则天的意图悖逆,其后果是不可设想的,狄仁杰的那些复唐措施其实是为武则天着想,因此才被武则天接受。青年学者冯亚民抽丝剥茧,带您探寻武朝的真相。请输入标题 bcdef

  • 武则天曾想杀一位风水大师,不料大师说了10个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袁天罡本人精通各种预言,占卜等听起来十分玄乎的事情。而且他的预言非常准确,每次都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步,他还编写了一本叫做推背图的书,在这其中准确的预测了唐朝未来2000年后的变化。有如此神奇能力的人,他的经历也必定不同,所以在袁天罡身上发生的事情特别的离奇。就比如说他给自己的墓穴找地方的时候,其实和另

  • 霍去病攻下4座城,取了4个霸气名字,两千年未改名,你或许去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武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武威境内便有有戎、崔、、等北方民族再此居住,元狩二年(前121年),派骠骑将军远征,击败,为彰显的“武功军威”,在原领地置武威,属凉州刺史部,武威由此得名。武威属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地,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因为

  • 武则天建一密室每晚都要进去,她死后人们进去查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个皇帝她有很多事情要操心,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因此她的生活有着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据说她的卧室里就有一个密室,每天她都会在里面呆上几个时辰。武则天成为皇帝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而在朝堂上因为女人的身份也会受到各位大臣的刁难。为

  • 霍去病孤军战河西,大汉战神到底有多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去病的武力值有多高,和霍去病有关的地名,英雄杀廉颇和霍去病谁更强

    自从张骞从西域回来后,汉武帝对充满诱惑的神秘西域越发渴望。经过之前几次大规模征讨,匈奴右贤王部被重挫,单于王庭北遁漠北,匈奴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越发力不从心,出兵陇右,打通河西走廊的时机已经成熟。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出击河西走廊。相比舅舅卫青悲惨的童年遭遇,同样是私生子出生的

  • 都是对阵60万大军,垓下之战的项羽,为何没能上演彭城逆袭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垓下之围谈谈项羽为何穷途末路,项羽兵败垓下时还能聚集多少楚军,项羽为什么不能重演彭城之战

    不过,在楚汉战争的棋局之中,项羽下过一着最臭的棋,就是他把义帝熊心给杀了,给了诸侯们口实,给了刘邦机会。前205年3月,刘邦在洛阳新城三老董公的建议下,命令三军缟素,为义帝发丧,然后以“诛无道”为理由,联合魏、韩、赵、塞、翟、殷等诸侯国,组成了一支56万人的联军,杀奔彭城而去。当时,项羽正带领楚兵精

  • 武则天为何能活到81岁,生理上有个优势,让现代姑娘非常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为什么活不到100岁,武则天能活到80岁,武则天一千多年前就能活到81岁

    而在这些高位者中,活的寿命长的也不是没有,甚至还有的很传奇令人钦羡。比如我们历史上的这位唯一的正经女皇帝——武则天,她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皇帝,而且是一位长寿的帝王,她活到了81岁高龄,哪怕在现代社会这也是很长寿的一个年龄了。那么她为什么可以活这么久呢?其实她生理上有个优势,也让现代女孩非常羡慕。首先来

  •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啥却累死在五丈原?他有三大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提及诸葛亮,人们想到的都是他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也为他病逝五丈原,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感到遗憾。诸葛亮不仅是一名出名的军事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在他辅助刘禅时期,蜀国政治稳定,军事实力自刘备夷陵惨败之后也开始逐渐的恢复,然而诸葛亮最终劳累致死,他为啥累死在五丈原呢?主要是他有三大错误。

  • 武则天临死前为何要把江山还给李家?两百年后才发现她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武则天能当上皇帝,不是偶然,唐太宗李世民的10几个儿子,死的死伤的伤,最后没有办法,让李治当的太子,可是李治性格软弱,不堪大任,身体还差,对武则天很宠幸,武则天在李治当政后期,就开始管理朝政了。武则天生前当的是皇帝,而开始死后她并没有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而是恢复皇后名号,以此来和高宗一同合葬。武则

  • 诸葛亮杀了一旷世奇才,提拔一个文盲大将,16年后救了蜀汉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但和无数擅长某一方面的人才比起来,这些全才毕竟是少数。身为将领,更重要的是能够审时度势,将所有长处结合起来,使得战争取得胜利。“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有的道路不能选择通过,有的敌军不能选择攻击。不同的时机做出不同而合适的决定,对于一支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指挥部队的困难,所以将帅之才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