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首先,定西戎,平巴蜀。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
秦武王嬴荡刚坐上秦君宝座,西方的戎狄部落、四川的巴蜀两国就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搞点小动作,试探一下秦国新君。虽然秦武王非常想马上进军三川,直抵洛阳,但硬是压下了心中不切实际的欲望,派甘茂、司马错率领大军安定巩固后方。
[var1]
秦武王的这个决策非常合理,如果任由西戎、巴蜀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秦国能够位列诸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替周王室攻打西戎,为此秦国还搭上了好几位国君的性命,可见戎狄部落的强悍。这些游牧民族向来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稍一示弱就会大肆入侵,秦国历来的策略就是冒头就打,要是秦国在同诸侯争霸中,西戎在后方作乱,可就糟糕了。
巴蜀两国是前几年秦国刚刚取得新领土,是秦国的重要粮仓。倘若任由他们作乱,很难想象后来秦国拿什么和找过死磕,要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核心原因就是粮草供应不上,被迫仓促出战,秦国要是丢了巴蜀之地,说不定就会率先撑不下去,战争结局很可能就会颠倒过来……
其次,设立丞相。
秦武王在位时设立了左右丞相官职,与中原诸侯的通行的相国不一样。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二年,初置丞相,醿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呢?一是不愿和中原诸侯一样,展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二是不想让老叔樗里疾大权独揽。
如果说第一条还只是想想,那么第二条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樗里疾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庶子,在秦惠文王时期,立有大功,在王室内部极有威望。既有威望、又有军功,对年轻的新王来说,就是潜在的威胁。秦武王上位后一直重用甘茂,其实就是为了对抗樗里疾,牢牢将国家大权掌握在手中。
最后,攻占韩国军事重镇宜阳。
前两件大事,换了其他秦王,也能做的不错,但攻克宜阳就非常了不起了。
宜阳是韩国的军事重镇,曾经做过韩国的国都,关键的是,宜阳处于崤函通道的核心位置,如果秦军能占领宜阳,以后就可以放心的出入函谷关了,这可是秦国多少代先君的遗愿啊。
[var1]
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攻占宜阳有很大的难度。秦国贸然出兵,就会面临三晋的同仇敌忾,大概率会打成一个糊涂账。秦武王采纳了甘茂的建议,用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魏国,如果魏国不出手,赵国就没理由出兵了,韩国就会孤立。孤立的韩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甘茂的外交大获成功,秦国取得了获胜的先决条件。
然后就是怎么打,派谁打。照理说,樗里疾是最佳人选,可惜他不愿出征,秦武王也不愿意让他做大,就只能是甘茂了。甘茂很害怕,因为自己是新晋,在秦国根基不深,要是自己在前方鏖战,后面有大臣跟武王说自己的坏话,可就糟糕了。秦武王是个明慧的人,就和他达成了息壤之盟,表示对他绝对信任,绝不怀疑。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君子协议非常重要,不但救了甘茂,也挽救了整个战局。
宜阳之战是场持久战,时间长了,就有人说闲话,攻击甘茂。甘茂只说了“息壤”两个字,秦武王恍然大悟,派大军援助,最后歼敌6万,拔取了宜阳这颗硬钉子。
攻占宜阳还有另一个好处:宜阳附近盛产铁矿,铁矿有了,武器就有了保障。
遗憾的是,秦武王在攻占宜阳后,顺道去了趟洛阳,在举鼎时出现意外,不幸身亡。
综上所述,秦武王在短短4年里,内安叛乱,外通中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为秦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