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貌又精通四种语言的和珅,竟是反贪急先锋,四大名著也由他而立

美貌又精通四种语言的和珅,竟是反贪急先锋,四大名著也由他而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12 更新时间:2024/2/18 15:33:49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清代作为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历史阶段,无论其经济、文化,还是具体管理的微观层面,都在吸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成熟,清代的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最高峰。

在清代的历史中处于巅峰位置的而是“康、雍、乾”三朝,而乾隆时期又是最繁荣的时期,因此乾隆时期的制度蕴藏着中国古代制度结构中的基本因素,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而乾隆时期最大的贪官,莫过于和珅了。

和珅本身是极具智慧的并且深得皇帝的赏识,起初甚至还作为反贪的官员,但是后来随着价值观的崩塌,最终还是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一、反贪行动,一直在路上

从乾隆治理堕落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明君,对反腐工作高度重视,“主政功过分清,是非分明,奖惩严格。”

乾隆对堕落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常说“国家设官分职,均宜洁己奉公,廉隅自励。”而贪官“态饱欲壑,置民不问,此而不办,何以肃吏治而做官方。”

同时乾隆帝在打击贪官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仅处死二品以上的贪赃大员即达三十人之多,甘肃捐监冒贩案中一次处死勒尔靳、挺赞等名贪官,其他处死的低级官员不可胜数,可见其惩治贪官的力度之大。

然而乾隆时期贪赃堕落现象屡屡发生,“贪官数目日多,官员日大,赃额日巨,手段日高,范围日广”,特别是在中后期,官吏们争相侵吞国家财产,贪赃成风。

如乾隆年间,湖北省“地方大吏于盐务厘费任意染指,滥筋已极。”福建省“吏治亦复废弛,营伍毫无整伤。”尤其出现了和珅这个“贪赃之王”。

这种鲜明的对比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在一个严厉约束的机制下的堕落行为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理解古代社会堕落的根源。

从和珅的角度来看,和珅本人对权力的效用主要集中在敛财方面,很少染指皇权,其贪赃的钱财数量之巨深刻表现了贪官的真实角色。

作为一名职业的官僚,追求和巩固自身的权力是其职业的本质要求,而堕落是权力的一种变形,因此将堕落与权力扩张区分开了是很难的。然而在适当范围内,贪权与贪赃界限与后果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许多官员很多以堕落的罪名而获罪,然而其本质不是堕落而是过分贪权威胁到统治者的基础。和珅虽然贪权,但是都是在维护乾隆皇权的前提下来巩固扩大自身利益。因此和珅的贪赃是纯粹的权力堕落行为。

从和珅与乾隆的关系来看,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当然也是能臣,如和珅的理财能力和外交能力很强,但最根本的是他对乾隆还是很忠诚,他们的君臣关系还是很融洽的。

和珅的贪赃行为大多数是在为乾隆处理事务的条件下发生的,即和珅的堕落行为是他们共利的必然结果,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行为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乾隆作为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还是比较清明。

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在维护统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自身利益的有限扩大。这样合作的堕落产生行为才最能说明堕落存在的长期性和实质性。

因此,和珅案为例可以有效地说明古代社会堕落的实质问题,这是在权力相对严厉约束的条件下发生的,是堕落产生条件的下限权力完全的私利性,权力完全的严格约束是权力掠夺性的体现即堕落是最高统治者对其官僚的掠夺,它凝聚了古代社会堕落产生的基本因素。

二、和大人的特长,为他的仕途扬帆起航

和珅出身于满族正红旗钮祜禄家族,父亲常保时任福建副都统,也不算是小官了。

虽然出身并不算卑微,但是和珅的童年生活并不美好,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双亲,只能和他的弟弟一起生活。兄弟二人在之前的家仆以及小娘的养育下才得以茁壮成长。

后来,勤奋的和珅进入了咸安宫学习进修。在这里,和珅通过他的努力学习,精通满汉等四个民族的语言。他的这项技能,在之后的处理一些平叛民族叛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和珅还精通《论语》等四书五经。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来给大臣发布诏令。当时在场的王公贵族都不解其意,只有和珅道出了这句话的本意,由是得到了皇帝的欣赏。

还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因为灯光昏暗,皇帝视线不好,因此让和珅来打灯。并且和珅可以与皇帝一起探讨其中的句子以及注解,此举足以说明其知识之渊博。

而且和珅还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诗深受皇帝的欣赏,所以皇帝偶尔会让和大人给他写诗。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诸多是听从乾隆的建议来写的。

鲜为人知的是,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在当时有段时间禁止被传播,幸亏和大人对其的珍惜保护,才使得这本名著能够被我们在现在阅读到。

乾隆在位期间有不少的功绩,但是他也会有自己的缺点。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以及大搞基建等项目,使得国库到了后期已经明显没有那么充盈了。

因此,乾隆就把大清的经济方面交给专人来管理,而他选中的人,正是鄙视只有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和珅。

而和珅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在乾隆去江南游玩之时,和珅绞尽脑子,最终通过自己的手段不利用国库的财富而让乾隆高高兴兴的游玩了一番。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长相俊俏,而且他的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他先后担任过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等多个官职,还兼任过内务府总管、《四库全书》总纂官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可以说,清王朝的很多要职,和珅都担任过。

和珅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之多的职位,不仅仅是因为让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与他过人的个人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和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是谁说的话,他总能牢牢地记住,而对于每日的各种文件,他也可以处理的得心应手,可以说是在仕途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乾隆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的重要的战争,而每次打了胜仗,他都会命人为有功的将士描摹画像,挂在紫光阁以显示他们的荣光。

乾隆年间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也对和珅有着很高的赞美之情,足以说明历史上的和珅个人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三、富可敌国,也终不过是黄粱一梦

嘉庆四年,做了60年皇帝的乾隆帝去世了。第二天嘉庆皇帝褫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

同月和珅与亲信户部尚书福长安双双下狱,被查抄家产。并且嘉庆皇帝向天下宣布和珅的二十项大罪,公布查抄的财产。一时之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闻在京城家喻户晓,并传遍全国。

传闻和珅贪赃数额巨大,财富累计高达 8亿两白银,约合 244 吨黄金。

但有一点是我们已经明白的,那就是在乾嘉时期,黄金生产全仗手工操作,而那个时期我国的矿藏勘探、机械设备、生产技术都是十分落后的,要年产 10 吨黄金只怕是天方夜谭。

根据新闻报道,直到 1955 年时全国黄金的生产量才 100 吨,因此这项数据可能和现实有些出入,但他的财富肯定也是价值不菲的。

除和珅外,其奴仆刘全父子、呼什图、马瑞麟等,同党福长安都同时先后被抄没家产,其金银珠宝、当铺、房屋、田亩总值少则数十万两,高则上千万两之巨。

独裁专制政体下有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谓宰相家人七品官即是,那怕只是一个轿夫。主子倒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倒一大片。

和珅被抄家,奴仆被抄家,奴仆的奴仆也是同样命运。和珅得势时,和府奴仆享受到权力的庇荫,横行霸道,欺行霸市,聚敛财富。

如和珅的两个家奴刘全和马瑞麟各占田 600顷,几可与和珅所占田亩相比肩。刘全家中抄出白银 20 万两,呼什图家中抄出白银 10万两。而奴仆的奴仆亦是如此。

抄家时,奴仆的奴仆家中也能抄出千两白银。千两白银在那时也是巨富了。

例如乾隆年间,德沛嗣简仪亲王,得知家中有银数万两,惶恐至极,对王府中的长史说,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于后人也”,让长史将存银分给府中所有人。

嘉庆皇帝的十一兄成亲王永瑆是乾隆嘉庆两朝最富有的,家中存银也不过 80 万两。

在那个时期,一个贵如亲王的勋贵家中有银数万两、几十万两就已经是超级富豪了。以此可见,和珅府中那些家奴不是超级富豪也是富人。

抄了和珅的家后,有个叫萨彬图的官员认为和珅还有隐瞒,要求继续查抄。而这时外面已经盛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意思很明白:和珅“辛勤”地从四面八方搜刮拢来的钱财,最后都进了嘉庆皇帝的腰包。

然而这位嘉庆爷却不满这民谚,他愤怒地说,他之所以要惩办和珅,全是为了整饬吏治,惩办堕落分子,绝不是为了贪图和珅的家,他要显示皇帝抄臣子之家绝非“好货”,因此拒绝了萨彬图的继续查抄,并且将其交刑部议处。

但其实和珅与福长安府中抄没的家产中,仅有很少部分流入嘉庆皇帝的腰包,也就说不上“嘉庆吃饱”。因为皇帝的私产与国库是分开的。

但实际上他被充公的家产大部分都被当时的皇族以及位高权重之人侵占了,平民百姓并没有分一杯羹的机会。而他的一些字画一部分流向王公贵族,一部分进入大内成为皇帝日后嘉奖官员的赏赐物。

抄没的和珅财富,占据大头的金银硬通货大多成为帑银,用作抵御人民起义的经费,少部分用于招抚流离失所的流民。抄出来的粮食全部发放给灾民成为救灾物资。

总而言之,嘉庆帝此次抄没的和珅家产,肥了手握大权之人,除救灾的粮食外,百姓并未获得直接利益。间接的是解决了军费,一时不会对百姓加征赋税。

再说在专制政体下,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抓了大贪赃犯只不过是“前门灭虎,后门进狼”而已。

结语

纵观这位“中国第一贪官”的人生,实在是令人惊叹。

也曾是天才少年,也曾风度翩翩,深受皇帝的赏识,最终却葬送在自己无休无止贪欲之下。

因此,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更要克制住这种贪念,转而代之的努力奋斗,共建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乾隆朝贪腐之官为何多?》

《大贪官和珅被杀之谜》

《初探中国古代社会的反腐倡廉》

《贪赃之王一和砷秘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百乐门创始人~盛爱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盛爱颐生于1900年,彼时盛宣怀已经五十六岁了,晚来得女,盛宣怀对这个女儿,宠爱甚于掌上明珠,待七小姐初长成,西学之风已经渗入上海,盛宣怀夫妇极为重视对小女儿的教育,请晚清大儒教授她国文、书法,请留洋人士教授其钢琴、美术、舞蹈、音乐、英文,甚至包括美学、家事、刺绣,盛爱颐都系统学习过。除了知识学识的

  • 慈禧第一次见到电灯泡时,随口说出了一句话,体现了她的封建愚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电灯,作为我们现在常用的照明工具,大家对它都不陌生,可大家知道吗?在19世纪,电灯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稀罕物,好多人连它的面都没见过。就连当时妖后慈禧对电灯也是一知半解,甚至第一次见到电灯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还成了一个不小的笑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慈禧说的那句话又是什么呢?第一次进献电灯19世纪,清

  • 年妃回家,看到众官跪在年羹尧面前,她一狠心:皇上,我二哥要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羹尧,年羹尧被降职年妃吓坏,宜妃给噶礼做玉带羹

    她看到大臣们,都蹑手蹑脚地跪在二哥年羹尧的面前。 而再看年府的家人,都已穿上朝服,与大臣们平起平坐。而二哥,更是毫不掩饰他的身份和地位,一脸骄横,那神情仿佛当今的皇上雍正,坐在那里一般。年氏虽久居深宫,可有关年羹尧的流言蜚语,早已传入她的耳中,她就害怕哥哥会做出僭越之事。可如今回家一看,这竟是真的,

  • 雍正在位13年,如此勤奋的他,究竟是什么原因驾崩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皇帝有过人之处吗,雍正是不是最勤奋的皇帝,雍正当皇帝谁的功劳最大

    雍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胤禛,胤禛是康熙皇帝第四子,那么胤禛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其实根据历史记载和野历史说法,胤禛当初是谋权篡位,但是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肯定。我们都知道胤禛起初只是跟随在太子身边的一位小跟班,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和皇位是根本无缘的,因为胤禛根本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在康熙晚期时期也出

  • 英国老太放家中25年花瓶竟卖到49万,原来是中国清朝嘉庆时期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的主人说,1996年母亲去世后便把这个花瓶留给她,当时瓶子上有点破损,所以以为不值钱就一直把它放在橱柜上。这只花瓶看上去特别漂亮,瓶身上画着龙、云彩和珍珠,但瓶口有一段5厘米乘8厘米的重粘部分,还有一条27厘米长的裂缝。几年前,老太太让所谓的亚洲专家鉴定过,但被告知经过修复的花瓶

  • 野史:乾隆给纪晓岚白纸叫他宣读,纪晓岚张口,乾隆瞬间龙颜大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决定以自己九五至尊的身份,亲自在北京的天坛祈雨以为黎民祈福。皇帝亲自祈雨是一个非常大的皇家事件,所以各种准备工作都要准备十全十美。无论是从着装、贡品、牲畜、时间到祈天文书都要安排的妥妥当当,毕竟是给天上的神仙和祖先看的不能有半点马虎。而历代封建王朝都要一个政府部门专门负责相关的活动,如皇帝登

  • 西伯侯姬昌真吃了''伯邑考馅''的肉饼?其实是另一位皇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晋朝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却有记载,纣王确实杀死了一个人,并将此人剁成肉酱,做成肉饼,这个人并非伯邑考,而是与纣王同属殷商皇族的梅伯。演义中描述梅伯是死于炮烙之刑。但史书中却明确记载他是死于醢刑(hai三声),这种刑罚便是将人剁成肉酱,制作成肉饼。殷商王朝建立于成汤之手。随后小辛死后传位小乙,小乙

  • 西周贤相姜子牙:一生智计无双,其岁数史书或有明确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的具体出生日期史书上记载的并不是很详尽,就连他的故居说法都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山东的日照一带地区。姜子牙祖上出身十分显赫,曾经在大禹治水时立下功劳,但是到姜子牙这一代的时候,家族早已没落,为了生计姜子牙也曾经做过贩夫走卒。也有记载说姜子牙曾经是商朝中的一个小官员,因为对商纣王的所作所为感到

  • 他是姜子牙的玄孙,身为一国诸侯,为何却被周夷王扔入沸鼎烹而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子牙座下四大战将,玄孙后面是什么孙,玄孙出场全场尖叫

    引言 居于姬水一带的周人部族能攻灭殷商,继商朝之后建立起周朝,除了自身发展崛起,武力扩张之外,也在于得到了不少诸侯和一些能人辅臣的相助。其中姜子牙太公望就是辅佐周文王姬昌建立霸业,辅佐其子周武王灭商建周的主要功臣之一,甚至可以说太公望是灭商的最大功臣。至于姜子牙(吕尚)为何会有太公望这一称呼,是因为

  • 建立千年的东夷两大古国,直到西周王朝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少之又少,许多古老的国家也蒙上了尘封的历史。他们中的许多人与禹夏、夏统属于同一时代,他们的故事也出现在许多传说和故事中。其中,位于东夷的博古、燕两个古国,在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它们建立了几千年,直到西周才被摧毁。博古国和燕国都在东夷。古蛮一共有九种。从东北到江淮一带,统称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