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为什么编纂《贰臣传》?是被几场大败仗逼的!|文史宴

乾隆为什么编纂《贰臣传》?是被几场大败仗逼的!|文史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00 更新时间:2024/2/8 22:13:08

文章首发湖南政协《文史博览》转载请注明。

“康乾盛世”的三位君主都对修纂书籍情有独钟:康熙组织编写《古今图书集成》,雍正亲自操刀《大义觉迷录》,乾隆更是编订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但有一部书籍,它的编纂备受争议,甚至是啪啪打脸,这就是《贰臣传》。

一、乾隆给出的官方说法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弘历命令国史馆给归顺的明朝大臣另立《贰臣传》,特意叮嘱史官据实直书,瑕瑜不掩。此书为甲、乙二编,共有贰臣传记一百二十篇(另有五篇为附传)。

乾隆帝曾声明:官修《贰臣传》是“为万世臣子植纲常”,将那些“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悻生,靦颜降附”的背主投敌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清战争的态势波谲云诡: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多尔衮攻入北京,耗时二十八年;如果再加上南明诸政权以及夔东十三家军的抗争,时间则更长。

相较于此前的元明鼎革,从朱元璋称吴王割据至徐达北伐大都,尚不满五年。正是由于明清战争经历了长期的力量消长,在近半个世纪的较力拉锯中,相当数量的文臣武将背弃旧主,出仕新朝者。

比如,力屈俘降的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五十一人,乾隆视为“宣力之臣”,编入“甲编”。至于嗜利偷生的钱谦益、谬托保身的龚鼎孳等六十九人,仕清之后靦颜持禄、尸位素餐,俱归“乙编”,“以昭褒贬”。更有甚者如冯铨,本系明季“阉党”,有才无德,构陷忠良;归顺之后,又夤缘依附多尔衮,祸乱朝纲、腆颜无耻,被追夺了“文敏”的谥号。

从当政者的角度出发,确实有必要对归降诸人正本清源,分辨淄渑。可问题在于:既然清朝君主要彰善瘅恶、信今传后,缘何康熙、雍正两朝并未有编纂之举呢?笔者认为: 乾隆皇帝在1776年动《贰臣传》修纂工程,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与山东爆发的“王伦起义”以及“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事有关。

二、“王伦起义”暴露满汉畛域问题

清中叶爆发的“王伦起义”迫使乾隆不得不重新审视满汉关系。

在修纂《贰臣传》的两年前,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山东寿张县农民、清水教领袖王伦率众起义,一夕之间攻占寿张县城,继而连克阳谷、堂邑以及临清旧城,多次击败八旗军和绿营兵。

鉴于临清地处大运河要冲,关乎南北经济命脉,故乾隆皇帝迅速派遣参与征讨金川的老将舒穆禄·舒赫德为钦差大臣,率领精锐的火器营、健锐营前往弹压,并调集直隶等地的驻防旗兵、绿营兵以及东北的索伦兵参战。面对兵力、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的清军,起义军据城坚守,打退了敌人数次猛攻,最终归于失败。

“王伦起义”是清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敲响了“康乾盛世”的丧钟。虽然历时一月的起义仅仅波及运河沿岸的数城,却在思想领域给予乾隆皇帝沉重打击。

据山东按察使富察·国泰等官员奏报,在清水教流布、起义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反清复明”思想。由于文字狱的原因,诸多存在“悖逆”思想的书籍遭到禁毁,导致我们几乎看不到王伦起义过程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但透过“乾隆三十七年清水教案(又称“王中、刘省过教案”)”却可见端倪。

在王伦举事前两年,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曾经在对活跃在鲁西各地的清水教众进行搜捕,查抄出大量“邪书”,内中有“平明(胡)不出周刘户”、“贼星八牛,火焚幽燕”,以及“朝廷离幽燕,建康城里排筵宴”等悖逆之语。

此处的“胡”即指来自关外的清朝统治者,而“火焚幽燕”则与王伦散布的北京有“鬼家反了”(《东案口供》),及其沿运河北上直指京师的进军路线正相契合。是故,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清水教义中包含有大量“反清复明”的因素。

此前,清代统治者本以为通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经营,尤其是历次盛大南巡,已经彻底击碎了汉族百姓心中那场“反清复明”的幻梦;岂料竟在毗邻畿辅的山东,爆发了如此规模的起义,成为盛世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开启了“乾隆朝最后三十年的骚乱”之序幕(欧力德:《乾隆帝》)。

因此,“王伦起义”迫使乾隆不得不重新审视满汉畛域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两征金川”凸显将领统兵无方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定西将军章佳·阿桂在副将军富察·明亮以及多拉尔·海兰察等悍将的协助下,最终功克大金川。尽管清军取得了两次金川之战(1747-1749年,1771-1776年)的胜利,却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于是,总结“劳师糜饷”的经验教训被乾隆皇帝提上了议事日程。

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大渡河的上游,属于川西土司。

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恃强生事”,侵掠周边,屡禁不止;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更围攻明正土司所辖鲁密、章谷等地,逼近咽喉要道炉城(打箭炉,今康定)。为稳定西南局势,朝廷派张广泗出师征讨,但莎罗奔凭借坚固的碉卡,据险自守,致使清军无功而返。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死灰复燃,联手复叛,直至乾隆四十一年才被平定。

面对一个人口仅数万的土司,乾隆皇帝先后调遣张广泗、钮祜禄·讷亲、岳钟琪、富察·傅恒、费莫·温福、伊尔根觉罗·桂林、章佳·阿桂等满、汉名将,投入六十万兵力入川弹压,仍是师老兵疲,前后跨越近三十年才使其降伏,所费公帑高达七千万两。

在乾隆帝看来:两征金川劳师糜饷的重要原因是前线将帅失和,统兵无方。首次金川之役,川陕总督张广泗与四川提督、老将岳钟琪之间本有嫌隙,相互掣肘;而乾隆钦命的“经略大臣”讷亲则恃宠而骄、刚愎自用,引起张广泗不满,“坐视其败,以忮杀其身”。三人在前线展开权斗的种种做法,完全置国家社稷于脑后。

到第二次金川之役,清军将领并未汲取此前的教训:定边右副将军温福刚愎自用,不但置酒高会,更兼构陷良将,最终落得兵败生死的下场;其副手四川提督桂林更荒唐到在驻地大兴土木,醉酒笙歌,甚至用重金赎买被俘士兵以掩饰败绩。

两征金川的种种失利,使乾隆皇帝不禁慨叹:入关不过一百三十余载,统军将领竟然罔顾社稷,为谋私利,视国事如同儿戏。鉴于金川战事的教训,乾隆帝谕令编纂《贰臣传》。一方面是藉此风励臣节、驰骋疆场为国尽忠。另一方面是告诫统兵在外的战将,务必以书中遗臭万年的“贰臣”为鉴,断不可心存侥幸、首鼠两端。

四、修纂《贰臣传》与统治阶层分化

镇压“王伦起义”、“大小金川之役”中暴露出满汉畛域、统兵无方等诸多问题,迫使乾隆重新审视清政府所倚重的官僚集团。乾隆四十一年《贰臣传》的修纂,便是弘历调整精英阶层的重要举措之一,折射出清中叶的统治阶层分化现象。

正如罗友枝在《最后的皇族》中提到的:“清代社会的第一个重大分野是旗人与普通百姓的分野”,是将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聚合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旗人。诚然,此举在后金以及清前期起到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作用,拥有较强的凝聚力,才能使八旗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定鼎中原,一统寰宇。

然而,十八世纪以降,在帝国结构日益稳固的同时,一个不区别族属的“旗人”概念,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发展。

一方面,“旗人”团体已经完成了自身在明清易鼎之际的历史使命,逐渐沦为大一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极易被有心人煽动、利用。这一点在清水教传播,以及“王伦起义”的过程中已经被证实。

另一方面,入关百余年来,庞大的旗人人口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不仅“亏竭国帑”,更滋生骄奢淫逸之风,丧失了尚武之俗与敦崇俭朴的美德,导致诸将在金川战场上或齮龁同袍,或懦弱畏战。

有鉴于此,乾隆帝在文化领域主要采取了两项政策。

其一,将旗人与满族加以区分。在满洲亲贵中提倡“清语(满语)”,组织各世家大族编纂族谱,强化族属, 弱化涵盖蒙古族、汉军在内的“旗人”概念。

其二,牺牲明季投诚而来的汉族官员,站在大一统王朝君主的角度,对其叛国投敌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列入《贰臣传》。既可以“维万世纲常也”(《郎潜纪闻》),又能与广大汉族知识分子取得共识。

应该说,《贰臣传》的修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清一代出现降臣叛将的比率大大降低。

同光年间,即使是力挽狂澜,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藩,坐拥湘军三十余万,面对左宗棠“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的灵魂拷问,纵然朝廷是“主少国疑”的局势,仍不敢越雷池半步,只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集句联。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八大家训,这才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对家教非常重视,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响。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共246则。今

  • 全国六地林则徐纪念馆共同推出“云思往事 追忆先贤-民族英雄林则徐史迹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六馆线上联展线上联展结合各馆特色,通过“科考之路”“入京交友”“虎门销烟”“开眼看世界”“生死之交”“戍边垦荒”等主题进行展示,同时配合展览推出“云游”各地林则徐纪念馆,以期广大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够更加生动、更加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林则徐的活动足迹、历史故事和禁毒精神,共同纪念林则徐诞辰236周年,更

  • 乾隆为之赋诗50多首的玉扳指,才不是个简单装饰品,骑射征战都少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看古装片的时候,经常都看见那些公子哥儿都带着个玉扳指,而且都戴在大拇指。你说是戒指吧,又不太像,边也太宽了,而且没有其他装饰品,都是简单的素面。那么,它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其实,玉扳指本质上,并不是装饰的配饰,而是一个必须古代男子射箭时的保护工具。扳指,又叫谍(se),《说文·韦部》载:“韘,射

  • 乾隆遇到一瓜农,两人相谈甚欢,随后却让侍卫去把那人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近四百位皇帝,其中不乏无功者。而且康熙、雍正、乾隆父子三人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康乾盛世”的时代。以先祖父亲勤政为民为民,形成了空前发展的“家族企业”,乾隆继承“家业”后勤俭持家,立志成为祖父那样了不起的人。没错,他有。当达到目的后,便开始安逸享乐,常下江南,游历

  •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却不如刘邦,只作了两首诗却广为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简历,刘邦为什么写乾隆的诗,乾隆为啥能写四万多首诗

    乾隆一个人几乎可以与全唐诗词文化最繁盛的时代相比较,然而他并不是每首诗词都写得很好,很多都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才特意记录了下来。有学者表示,乾隆虽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赋都懂得,但是却不如从小没有受到教育的刘邦。混混出身的刘邦一生摸爬滚打,他虽然只做了两首诗,但是却广为流传深得人们的喜爱。公元前1

  • 一代权臣多尔衮,一生只有一个女儿,是生理原因?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影视剧中,编剧都有意无意地将多尔衮与大玉儿捆绑在一起,似乎皇太极就是个局外人。但这样的思路完全是不正确的,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人说,大玉儿死后不愿长眠于关外的昭陵,而是选择睡在孝陵附近,这样的决定就说明了他对多尔衮的爱之深、思之切。然而事实上,大玉儿之所以做出这样的

  • 揭秘关于乾隆身世的传说!身世被怀疑,他和甄嬛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身世传说有人说乾隆有一半汉族血统,说他是雍正跟一个汉族宫女私生的。甚至有的人彻底质疑说,乾隆就不是满族人而是汉族人,他亲生父亲是浙江海宁的陈阁老。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这陈阁老在朝为官。当时雍正生了个女儿,但那时母以子贵,父以子贵,所以雍正想要儿子,一看陈阁老家生男孩子了,那就“狸猫换太子”。乾

  • 乾隆对夏雨荷宠爱有加,为何多年不去济南寻找她?只有读史书才能知道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部影视剧中,描绘了乾隆对夏雨荷宠爱有加,为何多年不去济南寻找她?唯有翻阅史书,方能知晓答案。乾隆游济南《还珠格格》取材于为紫微提供信物的小燕子,在猎场中被永琪射杀,随后误入宫中闹出一幕作为背景。帮助紫薇认亲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面临的是欺君之罪。在第一部的结尾,紫微说了一句“这块石头不是可以转让的吗

  • 被电视剧骗了!清朝妃嫔不宫斗,真相出乎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表示,在明朝史料中有不少宫斗记载,但在清朝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 鲜少有关于妃嫔之间宫斗的记载,而少量出现的文献经过分析研究后,也被认为不具真实性,因此 清朝后宫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如同电视剧中勾心斗角的宫斗。 毛立平指出,清朝后宫没有宫斗的原因主要有2点, 首先就是宫廷内

  • 如果康熙不把这人弄死,中国武器能领先全世界,又怎会落后挨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戴梓,戴梓无论在学识还是排兵布阵方面都一无是处,但是偏偏是个科技狂人,还是研究的还是火器。火器有多厉害,清朝深有体会,当年不可一世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攻打宁远的时候被明军的红衣大炮给打死的,所以清朝一直对火器这方面有恐惧。戴梓的出现给清军带来了大量新式的火器,火炮,让原本处于弱势的清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