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应该是张宗昌一生最倒霉的一年。
先是在军阀混战中败北,队伍被冲散,带领身边少量溃兵逃到江西。结果又被江西督军陈光远给缴了械,彻底成了光杆司令。
无奈,只好只身逃回北京。
到北京后,他花重金买通了陆军部的人,结算了多年积欠的军饷,一下子竟领到了20多万大洋。
“在这乱世,光有钱不行,得手里有兵,还得想办法东山再起。”
恰逢直系首领曹锟要过六十大寿,瞅准机会的张宗昌就倾其所有,一口气定制了八个纯金打造的寿星,送给了曹锟。
曹锟得了这么重的礼,自然要重用张宗昌。
奈何曹锟的背后还站着个吴佩孚,而吴佩孚一向很讨厌请客送礼拉关系。于是一句话就让张宗昌赔了夫人又折兵。
张宗昌无奈,只好改换门庭,去投奔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也刚吃了败仗,元气大伤,急需招揽各路人才。
见张宗昌来投,而且还当过师长,所以张作霖就收留了他,先给他安排了个新兵营长干,让他训练新兵。
当惯了师长,一下当个营长,难免觉得憋屈。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张宗昌也只能暂时忍气吞声,再瞅机会翻身。
不久,机会就来了。被张作霖挤走的原吉林督军孟恩远,趁奉系元气大伤,而且主力部队远在关内,就偷偷潜回到吉林,广招土匪,拉拢旧部,想要一举夺回自己失去的地盘。
这时张作霖的部队还在关内和吴佩孚的部队对峙,一时无法抽调,况且远水解不了近渴。
被逼到绝路的张作霖只能把死马当活马医,让张宗昌领着他的一营新兵先上去顶一阵。
张宗昌得到命令:这是要让我去当炮灰呀。
可军令不可违,也只好硬着头皮上!
谁知到了前线一看,哎吆,这不是王二麻子,张三李四嘛。原来孟恩远收编的土匪流氓,竟大多是他的老熟人,拜把子兄弟。
于是一吆喝,这些人就都转身投奔了过来。就这样,张宗昌没费一枪一弹平息了吉林的叛乱,还顺带收编了三个团。
孟恩远一下傻了眼,这算哪门子事啊!我辛辛苦苦招来的兵,最后却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说起这孟恩远,他还有个外号,叫“拾簪将军”。
1896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成绩斐然,慈禧太后亲去检阅。结果在检阅中左顾右盼竟将头上一只簪子掉到地上。
身后诸大臣,看见也不好去拣,觉得这种场合掉簪不吉祥,拣了会扫慈禧的兴。
这时,孟恩远却径直走过去拣了起来。
检阅完毕后快步跑上前,双手捧簪跪在慈禧脚下,禀道:“凤簪落地,重返佛山。”
慈禧最爱听人们叫她“老佛爷”,听了孟恩远的话,不但没因掉簪败兴,反而越发高兴。
慈禧回京前对袁世凯说:“姓孟的可以做点大事。”
袁世凯马上提孟恩远为标统,不久又提河南省南阳镇总兵。
从此孟恩远也得了个“拾簪将军”的外号。
再说张宗昌平息了叛乱,还扩编了队伍,直感叹“老天给了他一份大礼!”。
张作霖也就顺水推舟让他当了旅长。
一天手下报告说,发现山沟里躺了个白俄军官,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张宗昌赶去一看,果然一高个子蓝眼睛的白人兵躺在那里。
早年闯关东,张宗昌也懂几句俄语,一番询问,得知对方竟是白俄军炮兵司令,叫葛斯特朗夫。
张宗昌把这个白俄司令带回旅部,找来医生悉心救治。
白俄司令在营房里躺了半拉月,在张宗昌的关照下,终于恢复健康。
这位葛斯特朗夫也懂得知恩图报,眼看当下也回不了家,就对张宗昌说,我告你个秘密:“在我之前躺的那个山沟往北五里,有个被炸毁的车站,那儿有一车皮的军火,还有几门大炮。如果你不嫌弃,可以去弄回来装备部队。”
张宗昌听完,眼睛一亮,赶紧派人去找那列军火。结果没想到,跟这些军火在一起的,还有500多名白俄官兵。
在这位白俄司令帮忙说合下,这些白俄兵都归了张宗昌麾下。
这些流亡在外的白俄兵虽然在国内吃了败仗,
可比起东北那些土匪出身的军阀队伍,战斗力可强多了。张宗昌每次打仗,都让他们充当先锋。
跟中国人不同,这支白俄兵组成的队伍,每次打仗前,都要先干一瓶烧酒,喝得面红耳热后,才醉醺醺地开着装甲车去打仗。而且还屡战屡胜,为他后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境时,不妨先告诉自己: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不放弃,总能等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