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
寇连材,北京昌平人,为人耿直,粗通文墨。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无法生计,最后跑到北京做了太监。进宫后,寇连材十分幸运地被分配到慈禧太后身边,负责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
1895年,清政府甲午海战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全国上下顿时哗然。堂堂天朝上国,被西洋人打败了就算了,现在竟然被曾经的学生日本人击败,实在是让人不能接受。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给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寇连材虽然是个身份卑微的太监,但这不影响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令人想不到的是,1896年2月的一天,
寇连材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正在熟睡的慈禧太后,被哭声惊醒,怒容满面,厉颜喝问:“哭的是哪门子的丧?”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 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一顿臭骂,将他赶了出去。
寇连材见哭谏不成,改为书谏,于是写了《上太后书》送给慈禧太后。慈禧这才意识到这个低贱的太监是来真格的,大怒,声色俱厉地问寇是否受人指使。寇说无人指使。慈禧不信,让他将《上太后书》背一遍,寇连材背的一字不差。慈禧这才相信他是个人行为,然后马上搬出家规威胁说:“本朝成例,内监言国事者斩,你知道不知道?”寇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而今我参加变法维新,就是以身许国,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慈禧大怒,命内务府把寇连材关押起来,半月后移交刑部处斩。
临刑时,寇连材神色不变,从容就义,年仅二十八岁。光绪听到噩耗,痛哭流涕,几日不思饮食。京西百花山公祠即民间为祭祀寇连材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