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珅虽然贪财,但有三种钱财从不贪,难怪能得乾隆的喜爱

和珅虽然贪财,但有三种钱财从不贪,难怪能得乾隆的喜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85 更新时间:2024/2/3 16:50:07

这第一种不贪就是,不贪没把握的钱。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珅身居高位,找他帮忙行职位之便的人不是没有,而一味的为了敛财而答应人家办事,反而会导致自己被牵连。因此,能干多少事,便帮多少忙就成了他拿钱办事儿的准则。在这一方面,和珅十分的谨慎,能做不能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会不会影响到自己,这件事情办成之后的后果会怎样,和珅都仔细地权衡利弊,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因为帮别人忙而动摇。钱财要到手,但不能因小失大,失去了已在手里的权利。

如果是风险很大,即便报酬多么丰厚,他都果断拒绝,并且报酬一分不要全数退回。钱财失去了可以再赚,而权利失去了那么就失去了赚钱的本钱,这可得不偿失了。也正是如此,乾隆对和珅的所作所为便假装不知,随他去了。毕竟和珅对权力的并不渴望,只是希望能保住现有的地位和所拥有的财富,虽然手底下小动作频繁,但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和珅自己心里清楚,若是自己什么都答应,为了一人的钱财得罪另一方利益,乃至触动圣上,那么到时候,自己失势之后自己绝对会成为那只被棒打的落水狗,四面楚歌无人会伸手拉自己一把。

这第二种不贪便是,不贪赈灾的钱。赈灾款常是贪污的重灾区,特别是在古代各种灾难,饥荒频发,朝廷隔三差五就需要拨一次赈灾款。可经过层层捞油水,你拿点他拿点最后到百姓手里之时,就所剩不多了。而灾情不会因为一点赈灾款就可以得到缓解,长时间无法缓解一个地方的灾情,不说皇帝起疑心,若是有不甘心的百姓直接到京城告御状,到时候就不是破财就能解决的。因此,这赈灾的钱,和珅绝不碰,甚至还严令禁止手下大赈灾款的主意,还自己倒贴不足赈灾款。钱没了可以再捞,可命要是没有了,要钱也没有什么用了。

据史料记载,和珅曾被派遣去监督赈灾过程。原本以为可以如之前一样各自捞一点的官员,却没想到贪财的和珅并不贪这一笔赈灾款,还查出并惩罚了一批贪污受贿的官员。甚至要求相关官府人员自觉交钱,可即便是这样这赈灾款还是不足原来的赈灾款,于是和珅就主动拿出一笔钱填上了这一窟窿。和珅这一举措可谓是深的乾隆的心。和珅这一举措,一方面是在乾隆面前刷好感,留下关心百姓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知晓,只有在乾隆的庇佑之下,自己才能有这样的生活。若是赈灾不利,很容易造成硝烟四起的局面,到时候自己不止位置难保,性命也难以得到保障。可能动摇国家之根本的钱财他不要,也不敢要,这一点在第三个不贪中也可以见到。

第三种不贪,便是不贪科举的钱。和珅曾多次被委派成为科举的监考官,和珅本人也很喜欢做监考官,可他为的却不是考生送的礼。心思不正的考生知晓是和珅监考,会纷纷给和珅送礼,希望可以走点后门,打点关系。可和珅却是一分钱都不收,他的目的不是收考生的钱,而是科考中的佼佼者。他监考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寻找能为自己添砖加瓦的人才,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往往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和珅自然不会干扰科举的公正。除了自己的利益,他维持科举的公正性也和上提到过的动摇国家之根本的钱不贪这一观点有关。科举是一个国家兴旺,能否走的长远的保证,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若是在科举之中徇私舞弊,不仅是欺君,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势。而和珅早年间也曾参加过科举,自然也知道这机会是多么的不容易,甚至科举对于寒门子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和珅,虽坏但其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知晓怎样才是长久的为官之道,怎样才能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并且有着长远的考虑,不会因为个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国家的存亡,也知晓如顺着乾隆的心思,使其愿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处事圆滑,精打细算,放长线钓大鱼。和珅的坏,却坏的有本事,大是大非前看的很明白,很清楚,同时也是老奸巨猾,毕竟他所有的打算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够更持久的拥有荣华富贵。

可是,毕竟是做坏事的,即便在乾隆眼里是“无伤大雅”,也不能逃过嘉庆帝对其的所做坏事的深恶痛绝。嘉庆帝登基之后,和珅便失去了靠山,再难维持自己的地位,连那些囤积已久的钱财,都尽数充公,自己落得凄惨下场,而他培养的那些势力也分崩离析。因此,切莫过于贪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好,不然即便你用心经营也逃不过权财两空的境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跟慈禧分别是什么关系?你可能傻傻搞不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先来说说咸丰、同治和慈禧。咸丰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慈禧原名叶赫那拉氏,1852年2月,17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一名

  • 咸丰年间一桩通奸谋杀亲夫冤案,背后竟暗藏满清灭亡的内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咸丰皇帝杀太监,妻子和公公联手杀亲夫,清朝最后一次判案

    01时值大清咸丰三年,深秋。森凉的西风轻易地攀过墙垣,枯黄的叶子在院中起起落落,像悬浮不能决断的心思,无法安静匍卧。四川合州知州荣雨田眼下的心境,就如院中飘飞的落叶,无法安稳落地。前几天,有人在合州七涧桥、本地郎中鞠海家大门前发现两具尸体,一具正是鞠海本人,另一具则是其子鞠安。发现时,两人均身中数刀

  • 吴三桂生擒永历帝,永历帝问了一个问题,吓得吴三桂面如死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清军入关之后,一方面追剿西逃的农民起义军,一方面就是消灭南方的南明政权。经过在十余年的征战,到顺治十七年(1660)的时候,独木难支的永历政权从云南逃到了缅甸。此后,在平西王吴三桂的请求下,清朝决定出兵缅甸,迫使缅甸方面交出永历帝。永历帝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便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说:“不知新

  • 谁让瑞兽堕落成立妖邪:妲己与九尾狐,到底谁“坑”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作品中的妲己据《国语》所载,妲己本是诸侯“有苏氏”的女儿,由于有苏氏反对纣王的暴政,被纣王讨伐,妲己被纣王俘虏(《国语•晋语一》:“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靠着美貌与聪慧赢得了纣王的宠爱,纣王为了讨好她,供给她生活上的享受,不惜变本加厉的剥削人民。于是妲己在有些人的眼光里就成了祸国

  • 商朝历史,商朝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商朝是中国历史的第二个重要的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它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了大约600年。商朝又称殷、殷商。它是在夏朝时期的诸侯国商部落的首领天乙(也就是商汤)率领手下的队伍在鸣条之战中将夏朝灭亡,并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商朝,之后商

  • 《封神榜》中纣王的历史评价多高?纣王之后,再无人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榜》讲述的是商朝与西周更迭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商纣王帝辛在女娲庙中一首诗引发祸端,到阐教众人顺应天命助武王伐纣,最后灭商封神的故事。而主角之一的商王帝辛是一个好战且喜欢美人的残暴君主,现代的一些影视剧中,纣王被塑造的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是历史上有一句话却是对纣王的评价极高:纣王之后,再无人

  • 历史冷知识:诸侯商纣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朝纣王简介,商王乃诸侯之长,商纣王与妲己电影

    影视中的商纣王商朝背景殷商文化起源于齐国,因大禹治水有功,齐国分封于商地。后来,承唐取代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延续了30代,传给了商纣王。同时,商代也是神权势力比较大的时期。帝王王公都非常重视祭祀和对神权的认可。至于纣王本人,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范冰冰版妲己王权与神权的矛盾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的

  • 华夏民族大团结、大融合:西周分封上古六公国的胸怀、情怀和远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远怀九代,西周单国实力排名,历史上三次华夏大分裂

    从周朝到商朝,西周引入了“伐国立国”的制度来推进。第一轮分封天下诸侯七十人。这一时期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以西周为代表的诸侯国有六侯国、七侯国、八侯国。其中有六国:焦国、朱国、冀国、陈国、齐国、宋国;其中有七国:焦国、朱国、冀国、陈国、齐国、宋国、虢国;其中有八国:焦国、朱国、冀国、陈

  • 指尖上的国宝73丨西周虢国虎形玉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虎乃百兽之王,因其刚勇威猛的特性被古代先民作为沟通天地神祇、驱邪崇镇之物。玉虎是商周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类玉器,《周礼》中将它作为礼玉,称之为琥,列为六器之一,用于“礼西方”和“祈旱”。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虎形玉佩,西周玉器,器身长5.25厘米、宽2.3厘米,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

  • 历史上最出名的三位狐狸精,妲己只能垫底,第一简直狐狸精附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排行第2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主人翁,这个女人叫做褒姒,西周时期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褒姒肤白貌美,长得非常的漂亮,不过她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爱笑。于是这周幽王为了能一睹褒姒的笑颜,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竟然到烽火台前,点燃了烽火,各地的诸侯纷纷的赶到了,这个时候,褒姒看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