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孝宗赵眘“聪明不世出之资,奋恢复大有为之志”,奈何生不逢时

宋孝宗赵眘“聪明不世出之资,奋恢复大有为之志”,奈何生不逢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74 更新时间:2024/1/24 6:49:35

鄂G游天下

2023-01-31 18:57

广西

关注

前言:华夏历史上存在许多生不逢时的人物,他们或为文臣、或为武将,亦或为一国之君。他们的才能和志向原本是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可他们生错了时代,被所处时代的大环境所影响,有才难为,有志难伸,最后郁郁不得志,带着遗憾离世,比如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和明朝的崇祯皇帝等等。

宋孝宗赵眘[shèn]同样是这样的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众多史学家赞誉他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宋末文学家周密称他“天纵睿圣,英武果断”,明末文学家张溥赞他有“舜之资”,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他是“大有为之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认为他“有猷有为,足以兴复”。然而,好评如潮的他却终其一生也未能恢复旧山河,成就北伐大业。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看看他是如何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宋孝宗画像

一、巍巍孝庙,圣德天通

1、克绍高宗

宋孝宗赵眘是南宋继宋高宗赵构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生父不是赵构,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6世孙赵子偁。早在北宋初期,自从赵匡胤死于一场离奇的“烛影斧声”之中后,北宋皇帝世系便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一脉传承。然而一场靖康之变下来,赵光义一脉的北宋宗室不是死于战乱,就是成为金军的俘虏,侥幸逃脱的赵构跑到江南重建南宋王朝。

赵构鉴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然早夭,自己短时间内又没法再生出儿子来,且近支宗室几乎“全军覆没”,便颇为无奈地决定从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构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中公开选出一名“族侄”来放到宫中扶养,以作为自己接班人的备选。经过有关官员的层层筛选,最终摆在赵构面前的是从1645人中挑出的2个人选。赵构在亲自面试完两个孩子后,觉得自己和其中那个较为瘦弱的孩子更为投缘,便将他留在宫中抚养,这个孩子便是年方6岁的赵眘。

靖康之变

赵构当时年纪并不大,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觉得他可以再生儿育女,于是对赵眘也没太多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名医的诊断,大家逐渐都知道赵构大概率是失去生育能力了。那么作为赵构养子的赵眘是很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话说后宫之中从来都不缺“红眼病”,颇受帝宠的吴才人眼见赵眘在张婕妤膝下承欢,便硬是求着赵构又选出一个5岁的赵璩来给她抚养。

这个吴才人后来成为了皇后,她和韦太后两人都支持立赵璩为继承人。可赵构在对2名养子的近30年考察中,觉得赵眘更让人踏实。于是他为了力排众议,让人分别给2个养子各送去10名美女,用以考察他们的心性和品行,结果没有让赵构失望,胜出的是赵眘。公元1162年,56岁的赵构以“倦勤”为由正式禅位于赵眘。当天把相关仪式搞完后突降大雨,新君赵眘冒着大雨,亲自护送赵构回宫,赵构满意地对近侍说道,“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宋孝宗和宋高宗的血缘关系

2、增光大业

36岁的赵眘甫一即位,便着手准备北伐大业,他先是顶着巨大压力给岳飞伸张正义(单此一事就足见他的勇气和智慧,要知道当时赵构的话语权绝对比他大),后让主战派的张浚回朝任职,负责筹划北伐相关事宜。公元1163年,也就是赵眘即位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一反常态,组织了一场著名的“隆兴北伐”,虽说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眼见北伐非一朝一夕之事,赵眘在北伐失利的第一时间便及时调整策略,让主和派的大臣出马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此后,他励精图治,将所有的情绪转化为动力,潜心致力于提升南宋的综合国力,以图为后续北伐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整肃吏治,他一改赵构时期的“有法不依法”,无论是谁,他一视同仁,格外注重法制的落实情况。为完善官吏的考核制度,他力排众议,限制每批次的官员晋升名额,择优选用。

张浚隆兴北伐

为避免冗官问题不断恶化,他以一己之力与士大夫群体PK,取消“任子制”,规定所有官员到了年龄必须强制退休,且退休后不能再让其子孙享受恩补特权。为遏制冗费问题,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下令取消会庆节(皇帝生日),裁撤膳营和教坊等机构。为促进经济发展,他下令将朝廷掌握的大量官田对民间出售,并设立专门负责总管财政的“国用司”

赵眘仿佛是铁打的一般,他精力着实旺盛,文武并用。他在“隆兴和议”之后多次组织大规模的阅兵活动,旨在整军经武,提振士气。他在这种“体力活”上面照样能切实做到身体力行,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他练武不止,这在两宋皇帝中实属罕见。史载他有一次连续多日苦练骑射,大臣周必两次三番地入宫劝谏,因为在大部分的大臣看来,赵眘这样做有失皇帝尊严,且容易伤到身体。赵眘给周必的回答是,“正以仇耻未雪,不欲自逸尔”。

宋孝宗练武图

二、事机屡乖,志卒弗伸

1、内部有掣肘

赵构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寿皇帝,他在禅位之后又活了足足25年之久。他的长寿不可避免地对赵眘形成了难以言表的掣肘和干预。赵构虽说默许了赵眘给岳飞伸冤,也没有极力去阻止“隆兴北伐”,可他在明里暗里的各种动作对“隆兴北伐”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他常对赵眘说,“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意思是让赵眘等他去世后再琢磨北伐的事情。

有人会说赵眘不是皇帝吗?他用的着听赵构的吗?首先,赵构是他名义上的父亲,在以孝道治天下的宋朝,他如果不尊重赵构,或者和赵构起冲突,他所承受的压力将是巨大的;其次,赵构能在危难之中建立南宋,且始终不愿意迎回徽、钦二帝,足以说明赵构对南宋的掌控力和他的权欲是成正比的,和这样的人翻脸,必然是自讨苦吃,或者说两败俱伤,给他人可趁之机。

赵构画像

举个例子来说,退休后的赵构有一次跑到灵隐寺散心,期间遇到一个特别殷勤的行者,并从行者口中“得知”他原是一名官员,只因被同僚诬陷,方才沦落至此。赵构便“爱心泛滥”地表态让这个行者官复原职。赵眘做事不像赵构,他在让人调查后得知这个行者是罪有应得,于是没有按赵构的意思办。结果赵构后面又遇到这名行者了,他在得知赵眘没有按他意思办后,当即雷霆大怒,迫使赵眘只得无奈地让行者官复原职。

赵眘在这种环境下好不容易才逐渐把自己的话语权给搞起来,可他在四顾之下,能够为他分担的大臣几乎全都凋零了。之前被他倚重的张浚在“隆兴和议”达成之前就因为赵构的干预而被贬出京,结果半路上含恨而终。张浚死后,赵眘先后用过叶颙蒋芾等众多主战派大臣,可惜无一人能够撑起局面,最后用了年轻辈的虞允文,然而虞允文在奉命到巴蜀筹划北伐之事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史家称孝宗朝为“有君无臣”

隆兴和议

2、外无衅可乘

赵眘即位的头一年,北边的金国也发生了皇位变更,那个成就虞允文采石矶战神之名的金主完颜亮被废(后死于乱军),继位的是在金国诸皇帝之中有“小尧舜”之称的完颜雍(即金世宗,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完颜雍初登大位,便迅即平定了契丹之乱,接着威服各路将帅,亲自指挥他们粉碎了南宋的“隆兴北伐”。

不同于岳飞遇害时的形势,金国在完颜雍的带领下,国力稳步提升,即使是在一向薄弱的经济方面,也不比南宋弱多少。完颜雍治政完全不像一般金国皇帝,他不光懂得中原王朝的治国之道,还能付诸实际行动。赵眘崇尚节俭,完颜雍一样能做到勤俭治国;赵眘注重农业发展,完颜雍同样懂得与民休息的道理。

宋金对峙形势图

赵眘尊儒,完颜雍亦能做到大力提倡儒学教育。金国在完颜雍的精心治理下,出现了“大定盛世”的景象。最关键的是完颜雍的在位时间并不短,从公元1161年到公元1189年,整整28年,等他去世的时候,赵眘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这就像项羽遇到了刘邦周瑜遇到了诸葛亮,彼此之间除了“棋逢对手”的快意之外,更多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催。

公元1172年,赵眘亲自送虞允文到巴蜀,君臣二人约定共谋北伐,虞允文负责经营长江上游,赵眘则负责长江中下游。翌年,赵眘开始催促虞允文和他一道出兵北伐。然而虞允文考虑到金国的朝局稳定,国力强盛,没有可趁之机,便每次都回绝了,并规劝赵眘“相机而动”。赵眘原以为虞允文有负于他,可后来在看了虞允文所练新军后,发现虞允文不是不努力,只是真的在等待时机,可惜时机未至,虞允文就已然去世了。

一代名臣—虞允文

结语

佛家讲,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宋孝宗赵眘得天之幸,从平民跃为皇帝,他德才兼备,有勇有谋,志向远大,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然而他在面对“孝道”和“王道”之间的关系时,常常只能无奈地选择“孝道”。赵构的恩情,他不能忘,一旦忘了,他就不是宋孝宗。

另外,他不管如何努力,他的对手同样戮力发展,压根就不给他机会,而且他手底下前期除了个年迈的张浚,后期除了个虞允文之外,几乎无人可用。如果把他和赵构换一个时代,或许南宋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赵构是有人可用而不用,赵眘是想用人而无人可用。

参考文献:

《宋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七王,第一是逃跑将军,第三至今仍给第四跪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南宋七王,第一是逃跑将军,第三至今仍给第四跪着播报文章历史小迷弟V2022-08-15 20:50河北历史领域创作者已关注南宋高宗、孝宗、宁宗时期,朝廷相继追封了七位南宋初期的抗金将领为王,合称为“南宋七王”。这七位王爷分别是鄜(fū)王刘光世、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和王杨沂中、涪王

  • 李隆基登基后,为什么铲除上官婉儿?文学家:换作你也不能容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与婉儿吻戏视频,婉儿的真人照片,李隆基为什么毁婉儿墓

    上官婉儿本应该在唐宫内廷终老一生,然而因为才气出众,十四岁的时候蒙武则天召见,当场出题考校。上官婉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文章得到武则天的欣赏,于是便下旨免去了她奴婢的身份,让其侍奉在身前,掌管宫中诰命。之后的二十七年里,上官婉儿须臾不离、尽心侍奉,接触大唐帝国最高的政治机密,被称为“巾帼宰相”。然而

  • 金国灭宋犯下多罪,100年后金国被蒙古灭,下场比北宋还要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金军在针对北宋这个破灭之国是没有一丝人性存在的,因为在军队当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就像他们可以针对男性进行任意性的杀害,也可以将这些男子当玩具来看,高兴了就留他的命,不高兴了就杀了。针对女子可以进行随意性的奸淫抢掠,只要兴致上来了,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人物随心的进行发泄兽欲,而且还将北朝可以带走的

  • 靖康之耻,宗室之女都沦为阶下囚,北宋到底遭到怎样的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金兵发起对宋都的袭击,决定北宋生死的东京保卫战中,宋朝这边本来是有机会的。但宋军的总统帅,人民的皇帝,徽钦二帝却先行露怯。面对金兵压境,徽钦父子竟然诚惶诚恐,唯唯诺诺。被人包围了首都,一国之君竟然亲自去请降,金人对降表不满意,宋钦宗与大臣孙觌居然反复斟酌,一共改易四遍。最后金人扣押宋钦宗三日,

  • 六十多年前,专家带枪进入康熙陵墓,为何仓皇而出后决定封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墓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康熙墓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

  • 明朝灭亡,该不该由崇祯负最大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灭亡,该不该由崇祯负责,该负多大的责?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自己认真思考一下,心里大约有了一个答案,再看本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一致。我的观点是崇祯肯定有责任,但责任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近乎无责。观点是什么不重要,关键看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我认为崇祯责任很小的理由是: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本

  • 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如何处置弘时,雍正为何问李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李卫是奴才,是自己人,而张廷玉是职业官僚。李卫从12岁就开始跟着雍正,在潜邸效力,从小叫花子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从某种意义上,李卫不仅是雍正的臣子和奴才,更是家人,是亲人,所以雍正在自己难以委决的时候忍不住询问李卫,是正常的。而张廷玉是一个职业官僚,他忠于皇帝,忠于工作,但仅仅作为一个臣子,雍

  • 黄庭坚的一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庭坚简介,黄庭坚诗词水平,黄庭坚苏轼关系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宋代: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上片写黔州的生活实景。黔州整日阴雨连绵,好像天漏了,到处是水,在家里也仿佛整天困在破船上。到了重阳节,又逢雨过天晴,

  • 看透宋江的四大英雄,其中三个都很幸运,最后一个下场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公孙胜公孙胜是梁山最早的一批人,早期跟随晁盖,和吴用等人并称七雄。后来宋江上山,公孙胜看出来宋江的野心,也明白一山不容二虎,在劝告了晁盖以后,就以老母亲需要照顾为由,离开了梁山。后来因为梁山兄弟的屡次三番的拜访,又再次上了梁山,最后梁山被招安,公孙胜也就退去了,隐于山林,修道去了。第二个:美

  • 两江总督光天化日之下被杀,慈禧下令严查,官员:再查大清就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心腹被杀,慈禧震怒下令严查。(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正所谓鸟尽弓藏,当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的那一刻,就是慈禧对曾国藩势力清除的开始。慈禧很快地委派自己的亲信马新贻,去接任曾国藩两江总督的位置,将曾国藩调离他的势力范围。马新贻到任之后,立马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工作,按照慈禧太后的指示逐步将湘军中曾国藩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