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灭齐之战,不仁不义之战,让韩信走上了巅峰,也踏上了死路

灭齐之战,不仁不义之战,让韩信走上了巅峰,也踏上了死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67 更新时间:2024/1/20 23:12:54

韩信失败的原因,在于用人不查,和遇事优柔寡断。他自称忠于刘邦,然而蒯彻口出祸国之言时,他不仅没有一剑杀死蒯彻,反而认为这是蒯彻忠诚的体现。他一面坚守着自己的所谓忠诚,另一面又包容乱臣贼子。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游走于叛与不叛之间,把自己摆上了既不忠又不奸的尴尬位置。如此的韩信,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var1]

抗命灭齐

刘邦兵败彭城后,诸侯尽叛,魏王用家人生病的借口请假回国,刚回魏国就立即派兵封锁汉、魏边境,并向楚国派出了请和的使者。赵国主事的陈馀听说刘邦没有杀死张耳,也召回了赵军,转变为中立状态。因为失去仆从,刘邦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汉二年八月,刘邦分出部分兵力交给韩信,令他去攻打这些反叛的诸侯,韩信的传奇人生就此开始。

九月,韩信在安邑击败魏军主力,魏王举国而降。闰九月,韩信袭取了赵国属国代国。三年十月(十月是岁首),韩信在井径口与赵军主力决战,二十万赵军在三万汉军的进攻下全线溃败,主将陈馀也战死沙场。

[var1]

赵军虽然被击溃,但没有被消灭。分散在赵国各地的赵军又被组织起来抵抗,韩信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兼并整个赵国。之后,实力弱小又孤立于北方的燕国迫于兵威选择归降,整个北方只剩齐国仍保持中立。

刘邦让原赵王张耳“官复原职”,让韩信当赵国相,命他收聚赵国兵,准备进攻齐国。但是谋士郦食其认为,田氏在齐国根基深厚,若派兵攻打,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取胜,汉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战事危急,他愿亲自去劝降齐国,希望能让韩信早日抽身带兵来前线支援。

刘邦认为有理,派郦食其入齐,但没有向韩信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这就给韩信抗命攻齐增添了借口。待到韩信带兵向齐国进发时,齐国归降的消息恰好传来,他本来准备收兵,却因蒯彻的妖言改变了主意。

[var1]

韩信何曾想过和郦食其比功高?蒯彻蛊惑他道:“你带兵三万征战一年,也才攻下了赵国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依在车栏上耍耍嘴皮子,就能降伏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你征战数年,功劳反倒比不上一个臭书生?”

蒯彻这番话,刺痛了韩信,挑起了他的争斗心。此时部队正在向齐国行进,而刘邦并未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若带兵回国,自己和郦食其就能相安无事,若继续进军,就可以铲除郦食其,把灭齐的功劳夺过来。

生死福祸往往仅在一念之间。韩信放纵了自己的贪念,选择了后者,向死路迈出了第一步。

齐国既然已归降,自然就撤掉了齐、赵边界的驻军,韩信一路上未遇抵抗就突进到了齐国都城临淄。此时齐王和郦食其正在酒宴上畅饮,守城军官突然上殿,说汉军已兵临城下。

[var1]

大难猝临,齐王误以为这一切都是汉国的圈套,威胁郦食其到:“你能阻止汉军,我就让你活,如若不然,我就烹杀你。”郦食其虽然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宁死不从,最终被扔进大鼎活活煮死。

齐王乘乱突围逃到高密,并向项羽求援。项羽派龙且带兵救齐,楚军号称有二十万之多,实际上可能只有三五万,人数与汉军齐平。楚军入齐后与齐军会合,龙且自恃人多,傲慢轻敌。濰水之战中,龙且纵兵渡河袭击汉军,楚军仅有一小半人过河时,汉军全军迎击,领队的龙且和这小股楚军全部战死,未过河的楚军见主将已死便纷纷溃逃。整个齐国就落入了韩信手里。

胁主求名

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臣,资历很老,地位也非同一般。韩信害死了他又怎会不害怕?前线战事危急,刘邦多次性命垂危,韩信因为贪功在齐国滞留,他又怎会不心慌?可能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韩信做起事来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也在死路上越走越远了。

[var1]

兼并了齐国的韩信,既担任赵国相,又实际上控制着齐国,还对燕国有极强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并且手握重兵。他一人控制着赵、燕、齐三个国家,权势堪比刘邦项羽。韩信走上了人生中的极点,也变得飘飘然了。

他向刘邦送去了一封信:“齐国人狡诈成性,反复无常,又毗邻楚国,臣愿担任代理齐王一职,震慑齐国,以防生变。”韩信写这封信时,汉军刚在成皋打了胜仗,勉强能和楚军形成均势,刘邦和项羽各自带着主力在前线对峙,谁也不敢进攻谁,谁都无法脱身。韩信想当齐王,谁能阻止?刘邦不同意又能怎样,他敢不同意吗?

这封信在这种时候送出,信中的内容哪里是请求,完全就是胁迫。

[var1]

刘邦看到信后,气得当着众人的面就大骂起来:“我受困于此,日日夜夜盼着韩信早日带兵来援,他既然要在齐国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陈平立刻去踩刘邦的脚,暗示接下来的话万不可说出口,刘邦也突然醒悟,立马改口骂道:“堂堂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真没出息!”

当刘邦敢骂韩信时,说明还把他当手下,当刘邦不敢当着众人的面骂韩信,要因惧怕他而改口时,说明这份君臣关系已经完全变质了。刘邦派去齐国封韩信为王的使臣,是地位很高的张良,这个安排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敬意,也给足了韩信面子。

高帝四年,汉军由劣势转为优势。刘邦趁着项羽回援,在成皋击败楚军主力,夺取了楚军全部辎重。项羽赶回前线后就面临着粮草见底的困境,双方在广武对峙时,汉军坚壁不出,楚军求战不得,日子拖得越久楚军就离失败越近。龙且的战败也给楚军士气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项羽终于还是扛不住了。他派人向刘邦求和,约定划洪沟为界,双方日后再不互相侵犯,刘邦也同意了。

双方都撤兵后,张良又劝刘邦道:汉国已占据大半个天下,诸侯皆附;楚国如今兵疲食尽,是消灭它的好时机。不可放虎归山!刘邦认为言之有理,就带兵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并向彭越和韩信送去了书信,约定某时在某地与楚军决战。

[var1]

结果韩信和彭越都没带兵来,刘邦的主力追到固陵时被遭到项羽反击,汉军大败,只能筑起壁垒坚壁不出。彭越好歹回了一封理由牵强的解释信,韩信则是连句解释都没有。两人若不派兵,汉军迟早要战败。刘邦只能用张良之谋,提前分封天下,他发誓将睢阳以北到穀城的区域封给彭越,将陈城以东到大海的区域封给韩信,之后两人才带兵赶来和刘邦回合,最终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如果说索要齐王时韩信还有所收敛的话,此次不与盟会,眼睁睁看着刘邦落入包围圈,则是肆无忌惮了。韩信何至于此呢?张良何曾像这样要挟过刘邦?英布何曾像这样要挟刘邦?难不成不这样要挟的话,刘邦就不封张良三万户了?就不把九江国封给英布了?

韩信抗命灭齐、害死郦食其时,刘邦对他的看法开始有所改变,索要“假齐王”时,刘邦便有了灭韩信之心,不与盟会时,刘邦铲除韩信的念头就变得坚定了。韩信之死,难道真的没有自作自受的成分在里面吗?韩信为了争灭齐之功害死郦食其,也因此误入歧途,最后害死自己,令人唏嘘。

更多文章

  • 这位宰相多次对安禄山暗下杀手,可惜功亏一篑,全被唐玄宗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玄宗为何重用安禄山,唐玄宗和安禄山尬舞,安禄山与唐玄宗的故事

    关注读书狗子盛唐之世,最为家乡增光添彩的人非张九龄莫属。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的两广一带是文化、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被中原士人目为蛮荒瘴疠之地,当地人相应地被当作南蛮看待。一个“蛮”字,说尽了中原人对他们的鄙视。张九龄正是从这蛮荒之地走了出来,并在弱冠之年进士及第。仅凭在进士科中取得

  • 鲁国史话卅二:7国会战如此重要,桓公姬允为何还会姗姗来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为什么要去攻打鲁国,桓公姬允为什么这么厉害,鲁隐公时期历史事件

    这次战前的会面,乃是鲁、纪、郑三国国君的小型聚会。虽然,三位国君在会上到底聊了些什么,或者计划了些什么,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咱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参会的这三个国家,以及之后那场战事来看,想必是鲁桓公收到了齐、卫两国放弃和鲁国修好,并与宋国联合的消息。为了应对之后将要出现的变局,姬允才邀请与宋人不和的

  •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千秋霸业,那这三个人才都是谁呢?灭魏:王基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文武兼备,德高才广,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在魏国黄初年间,各地推举孝廉,王基被任命为郎中,不久又被青州刺史王凌推荐为别驾,而王凌之所以被百姓称颂,基本都是王基的

  • 诗词里的唐朝 | 从唐诗中看遍大唐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真正的唐史,都在诗歌里!历经289年,唐朝开放包容,风气开放,诗人辈出,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在唐朝写诗就像今天发朋友圈一样,从皇帝到众生百姓都以此来抒发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写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写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还写诗……个人的悲喜、感慨都以诗意表

  • 长平之战廉颇李牧都拿不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对赵国的评价,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

    [var1]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长平之战开战的背景。当时的秦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一跃为当时的大国,秦始皇吞并各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增长,当时的六个国家,国力非常衰弱,国内状况也非常不好。当时的秦始皇的作战战略是远交近攻,这样的话,国力相对强盛的赵国就变成了秦国的首个阻碍。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秦国的思想

  • 魏晋南北朝的“再嫁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晋南北朝婚姻特点,魏晋南北朝的自由精神,寡妇再嫁叫什么

    不过,在中国漫长历史上,也有例外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婚恋观念颇为开放,女性再嫁较少受到束缚,尤其是身份较高的女性。如果王宝钏是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或许会演绎出不一样的故事。再嫁女子不受歧视魏晋南北朝的女子能够实现“再嫁自由”,最著名的例证是曹操在《让县自名本志令》中表达的价值观。他说:“常以语妻

  • 宋徽宗在金国生了14个孩子,是不是代表他在金国待遇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的皇室人丁一直不兴旺,比如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均没有留下太多子嗣。年轻有为的宋哲宗去世时,就是因为没有儿子(唯一一个儿子在3岁时就夭折了),所以群臣才拥立了宋哲宗的弟弟端王继位,这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玄学、书画、玩乐等方面的成就还是很高的。此外,由于徽宗非常好色

  • 李白眼中的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甫赞李白的八句话,杜甫是李白的迷弟,老梁谈李白杜甫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唐·杜甫)在我的印象中,李白是飘逸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恣意而为,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杜甫是深沉的、贴近生活的,悲天悯人的,尝尽了人间的疾苦,并把对社会的爱深深地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按照性格、脾气,他们本就不该是一路人,一个要上九天揽月,一个只能在人间疾

  • 此人一眼就看穿宋江的本性,暗地赠鲁智深16个字,鲁智深得以保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智深看透了宋江了吗,鲁智深师傅送给宋江的几句话,鲁智深看到宋江弱点

    显然,宋江之前所构想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已经破碎,剩下的只有后悔和无奈。在那一段烽火四起的日子,一百多位的梁山好汉基本上都在战争当中伤的伤,死的死,有幸回来的,也没有多长命可以活,不是病死,就是被人害死。在这中间,很少有人可以善始善终,不过鲁智深却是例外。鲁智深之所以能够逃脱厄运,并得以善终,很大一部分

  • 大诗人白居易:高境界的吃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白居易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其实,白大诗人还是著名的酒徒、茶人、吃货。比如喝酒吧,他是得意时喝,失意时也喝。比如喝茶吧,他是早晨起床后喝茶,中午喝茶,午睡后醒来喝茶,半夜酒醒了喝茶,一天到晚简直就离不开茶。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诗作,除了写民生疾苦的那些著名诗篇,还有很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