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廉颇李牧都拿不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长平之战廉颇李牧都拿不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740 更新时间:2023/12/17 14:48:48

[var1]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长平之战开战的背景。当时的秦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一跃为当时的大国,秦始皇吞并各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增长,当时的六个国家,国力非常衰弱,国内状况也非常不好。当时的秦始皇的作战战略是远交近攻,这样的话,国力相对强盛的赵国就变成了秦国的首个阻碍。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秦国的思想是赵国是重要的军事地区,将赵国扫清了,自然秦国取得了进攻的主动权,秦国逐步蚕食六国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var1]

战争开始时候,其实双方的国力相差不多,首先说下秦国,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的改革,国内注重生产,数年内国内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其次就是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也凶悍,名将居多。赵国其实也不弱,赵国的军事改革方面,经过武灵王的一系列措施,军事上面非常强悍,骑兵战术更是吸收了边境匈奴的长处,单兵作战能力强于秦军,其实军事力量的话,赵国甚至略略高于秦国但是赵国却没有秦国底子厚,打不起消耗战。

战争前期,双方不分上下,出于胶着的状态,赵军地势易守难攻,军队占据这险要的地方不出兵,避开秦军的锋芒。当时的指挥是廉颇 ,他的战略思想是秦国虽然是大国,但是出兵赵国,距离远,后勤补给的话,会非常困难。廉颇想打消耗战,将秦军的后勤补给控制住,60万的秦军开支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秦国远征,后勤短缺,士兵的士气必然大减。还有一个不利的情况就是秦国长时间的远征,军队必定疲惫,到时候赵国出其不意将秦军消灭。

[var1]

廉颇这个想法看起来不错,但是细细揣摩下。漏洞也不少。虽然秦国60万的大军消耗巨大,但是自己的45万大军也不是个小数目,想搞消耗战,赵国仅仅派出一小部分军队骚扰秦国的后勤线,还有一个就是外交上无作为,秦国打战国,秦国的最终目的是吞并各国,其实这个长平之战就是其他六国的前哨战争。

开战之前,赵国派出使者个秦国谈和,以至于其他各国错误的认为赵国不想做自己的挡箭牌,各国人人自保,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他们低估了秦国的综合实力,本来以为长期征战,秦国军队会哗变,但是廉颇等苦苦等了3年也没有等到。

[var1]

在后来秦国使用反间计,廉颇信任危机,直接下台,将领的胜任是个烫手的山芋。尽管当时赵国的名将李牧、田完、赵胜等等,但是无人愿意接手。最后他们三个推荐了赵括作为军队领首。此时的赵括没有一次组织过实战,但是从侧方面来讲能够得到这些历史名将的推崇,自然也不是一个无能的军事家,甚至是潜力无限的名将。赵括接到了命令,没有推辞,就上任了,但是他母亲一再阻拦,史书上记载,赵括母亲认为他没有经验,阻拦他,甚至断绝母子关系威胁赵括。当然我们仔细想下那个做母亲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冒死呢?其实为人之常情。

[var1]

赵括上任之后,他不能再走老路线,决策层一再催促,此时的赵括对秦兵的强大深有体会,赵国的领导决策层远离战争的前线,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催促军队开展进攻,很可能哗变的事情会发生。但是为了贯彻他们决策层的意图,赵括只能对整个队伍进行了改变,进行紧急动员,主动出击与秦军决一死战,出击被包围之后,断粮40天,但是整个军队没有投降,这个需要的军事才能可想而知,最后赵括组织精良部队,采用车轮战术,试图突破重围,但是由于实力悬殊,赵国也没有补给接应赵括,导致了突围失败,全军覆没。

尽管这样,赵括的军队在断粮40天的情况下,仍旧消灭秦军将近30万。赵军死亡15万。这样的战绩怎么会是一个吹牛的人做出的吗 ?很显然,不是的,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领导决定层的战略错误,他们没能即使调动后备力量。而是越权指挥,在外交上也没有积极的应对,不能获取邻国的支援。尽管这样赵括在这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军事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的情况下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伤害敌方的势力。

[var1]

他的失误就是被敌军包围后,没能够及时的进行突围,而是在断粮多天之后才进行,其实我想赵括他不是不知道断粮之后的战斗力消弱,只是他抱着对高层领导的幻想。他认为赵国的高层不会不管,会再组织一支力量支援,也或者是在外交上有第三方国家相助去直接攻击秦国的都城咸阳,长平围困就会解除。

可惜的是赵国的高层没有行动,秦国国内听说了赵军已经被包围了,秦王亲自上前线,更是发动了全国力量支援,还在外交上做出假象,迷惑邻国。赵括孤军无力回天,只能尽可能最多的杀害敌军,就这样一个千古英雄,竟然被指责纸上谈兵,赵括这个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更多文章

  • 魏晋南北朝的“再嫁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晋南北朝婚姻特点,魏晋南北朝的自由精神,寡妇再嫁叫什么

    不过,在中国漫长历史上,也有例外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婚恋观念颇为开放,女性再嫁较少受到束缚,尤其是身份较高的女性。如果王宝钏是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或许会演绎出不一样的故事。再嫁女子不受歧视魏晋南北朝的女子能够实现“再嫁自由”,最著名的例证是曹操在《让县自名本志令》中表达的价值观。他说:“常以语妻

  • 宋徽宗在金国生了14个孩子,是不是代表他在金国待遇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的皇室人丁一直不兴旺,比如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均没有留下太多子嗣。年轻有为的宋哲宗去世时,就是因为没有儿子(唯一一个儿子在3岁时就夭折了),所以群臣才拥立了宋哲宗的弟弟端王继位,这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玄学、书画、玩乐等方面的成就还是很高的。此外,由于徽宗非常好色

  • 李白眼中的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甫赞李白的八句话,杜甫是李白的迷弟,老梁谈李白杜甫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唐·杜甫)在我的印象中,李白是飘逸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恣意而为,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杜甫是深沉的、贴近生活的,悲天悯人的,尝尽了人间的疾苦,并把对社会的爱深深地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按照性格、脾气,他们本就不该是一路人,一个要上九天揽月,一个只能在人间疾

  • 此人一眼就看穿宋江的本性,暗地赠鲁智深16个字,鲁智深得以保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智深看透了宋江了吗,鲁智深师傅送给宋江的几句话,鲁智深看到宋江弱点

    显然,宋江之前所构想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已经破碎,剩下的只有后悔和无奈。在那一段烽火四起的日子,一百多位的梁山好汉基本上都在战争当中伤的伤,死的死,有幸回来的,也没有多长命可以活,不是病死,就是被人害死。在这中间,很少有人可以善始善终,不过鲁智深却是例外。鲁智深之所以能够逃脱厄运,并得以善终,很大一部分

  • 大诗人白居易:高境界的吃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白居易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其实,白大诗人还是著名的酒徒、茶人、吃货。比如喝酒吧,他是得意时喝,失意时也喝。比如喝茶吧,他是早晨起床后喝茶,中午喝茶,午睡后醒来喝茶,半夜酒醒了喝茶,一天到晚简直就离不开茶。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诗作,除了写民生疾苦的那些著名诗篇,还有很大一

  • 武则天醉酒后给一小国改名,国称沿用至今,现已经成发达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堪称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国,不管是历史还是如今,我国文化一直都是别人学习效仿的。中国文化一直影响着各个国家,在大唐时期,中国的治国理念获得世界多个国家认可,文化输出达到巅峰时期,邻国都争相前来献供,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受我国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当属越南,越南的国称都是清朝嘉

  • 一代名医李时珍进宫为皇妃瞧病,为何问清病情后被吓得飕飕发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时珍同志来了吗,李时珍中医院,李时珍开棺救孕妇全集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今蕲县)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皆以医为业。李时珍从小受到熏陶,特别对草药感兴趣。可是对儿子前途,父亲李言闻却另有打算,因为在明代的时候,做一名医生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李言闻希望李时珍长大以后走上仕途之路。李时珍也不负父亲所望,在14岁那年便考

  • 高叶喊话武则天,我们熬过12个寒冬,终将一路《狂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则天哪个阶段最强势,武则天高光集锦,武则天集锦

    出人头地前,他们都是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高叶在遇到陈书婷之前,有过很多跑龙套角色,例如:《少帅》里的东北虎妞张首芳,《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青楼女子李香香,《猎罪图鉴》里的骗婚杀人犯褚英子,《山楂树之恋》里打酱油的小护士等。武则天遇到李治之前,也做过很多努力,她在教坊中苦练书法,临摹了无数遍李世

  • 她是北宋第一美女,也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却在22岁惨死于异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依《宋史》,赵福金本来为第五女,但由于宋徽宗的三女顺庆公主早夭,因此赵福金在成年女儿中排行第四。在宋徽宗的悉心培养下,赵福金长大后,出落的愈发优雅美貌。但是,这份美貌却成了她日后悲剧的起源。▲宋徽宗的女儿。(示意图/翻摄百科词条)宋徽宗不理政务,沉迷于书法艺术,于是宋朝日渐动荡。在末年,金人起兵攻进

  • 明宪宗成婚仅一个月,就把皇后废掉,这到底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谁是皇后早在明英宗在位时期,他就已经开始为儿子朱见深选妃了。1462年,明英宗下旨,让太监牛玉、颜义、夏时在京城、直隶、山东、南京、河南等地“选求良家女子堪为皇太子妃者”。初选时有十二人,经过一番挑选,有三位脱颖而出,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不过明英宗还没有确定最终人选时,他却病倒了。14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