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东吴太子之位如此波折,关键在于孙权的太子孙登早逝。孙权对于这个儿子可谓是精细培养。刚刚登基就立孙登为太子,东吴上下也一致认可这个太子。而就孙登而言,确实也很优秀。可惜当了二十年太子的孙登在公元241年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孙登的去世可谓是彻底地打乱了孙权的政治部署。二宫相争也就此展开。而孙权偏偏又很长寿。因此上说,这个太子之位,不仅伴随了孙权的晚年。也让东吴的朝臣被迫站队陷入内耗。想想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何大开杀戒大概也是一个意思。
与曹魏和蜀汉政治派别不同,东吴的政治是士族和门阀构成,而孙权恰恰的外来户不是本土士族。东吴的政治板块分为三个集团。第一就是孙权以及和他的孙氏宗亲。孙氏本为江东二流宗族。第二大政治集团是淮泗集团,周瑜,鲁肃和吕蒙都是代表,第三大政治集团就是本土的江东大族。如顾雍,张昭,陆逊等人,也就是所谓的顾陆朱张的吴四姓。 孙策孙权属于淮泗集团,孙权对于江东大族不放心,防范意图十分明显。但又不得不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在晚年不得不采取“宫斗”这种方式对江东大族进行政治打压和屠杀。
晚年的孙权多疑,猜忌,好杀。《三国志》里评价孙权:“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才,然性多嫌忌,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孙权有七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而有资格成为太子的只有孙和与孙霸。二人是都是王夫人所生。地位相同,孙和由于年纪最长,实际上就是最恰当的人选,朝臣比较认可,孙和虽然成为太子,但这个太子之位并不安稳。出于制衡太子孙和,孙权立孙霸为鲁王,地位和待遇与太子一样。这就给部分氏族和孙霸造成错觉。孙霸有成为太子的可能性。这件事情是孙权一手促成的。孙权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住。但后来明显失控了。到最后孙权选择孙亮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以后无论孙霸和孙和谁登基,那一派谁也活不了。孙亮也是制衡的结果,孙亮无派,年龄小无公害。是能够被江东大族可以接受的一个太子。
孙权晚年唯一要做的就是削弱江东大族的势力,为了给太子扫除政治障碍。二宫相争行为就是刻意为之,但二宫之争如此之惨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也包括孙权自己。最终孙权以废孙和,杀孙霸的铁腕结束这场政治斗争,显示了他作为帝王的冷血与决断 。在削弱江东大族势力后,孙权也给太子孙亮留下了五位顾命大臣: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里除了孙弘孙峻是宗亲之外,其余都是淮泗集团。也可见孙权对江东大族的忌惮。
我是静水无波,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