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戚继光面临着军备废弛,将怯兵弱的局面。单从兵力来说,有明一代在东南沿海的驻军也不算少,仅在南京周边就有12万之多,但偏偏总是出现几十个倭寇追杀成千上百明军的尴尬场面。
为了扭转局势,戚继光只能从零开始,编练新军。在兵源选择、军饷配额、组织机构、武器配置以及排兵布阵等各个方面,戚继光都亲力亲为,他创造出来的鸳鸯阵法,通过不同兵器(有狼筅、腰刀、长枪以及藤盾等)不同人员的搭配,专门针对分散行动的倭寇。经过一年的训练,达到了百战百胜的境地,甚至还能打出零战损的成绩。
对倭寇来说,戚继光就是神一样的存在,遇上他基本就没有活路了。与同时代其他军队不一样,戚继光带出来的兵,纪律性极强,而且很有信仰。为了塑造军队的纪律观念,相传戚继光曾亲手斩了战场不听指挥、擅自出击的儿子。也正是这种带兵手段,造就了极其顽强的戚家军。
不过,戚家军虽然完败了倭寇,其光芒也只维持了极短的时间,不久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究其原因,其实也与戚继光的性格相关,纵观戚继光的一生,他为人处世以务实为准绳,大多数时候都能在妥协中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能适应朝野大环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戚继光比较现实。
他深谙当朝制度,重文轻武,武官再厉害也会难免弹劾。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为了有所作为,与当时的首辅张居正走得特别近,当然张居正也很欣赏戚继光的才能。戚继光剿灭倭寇后,被调到北方抵御蒙古,在这个时候,张居正曾打算给戚继光前所未有的武将官衔——总理蓟州军务,这个职位很特殊,明朝的“总兵”武将中的最高官职,而总理蓟州军务的级别明显在总兵之上,这个职位虽然名义上没有落实,但张居正的确给了戚继光实权,因为他把蓟州辖区内的高级将领全部调到他处任职了。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想方设法,借年幼的万历皇帝之口,阻止言官、监察对戚继光辖区工作的弹劾,实行“一年一次巡视”。除此之外,仍旧不听话的言官,也会被张居正用各种理由陆续迁调他处。
也正是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得以南剿倭寇,北御蒙古,功绩卓著。不过,这种打破成例的做法,明显不能长久,张居正在位时,戚继光可能无限制地施展抱负,一旦张居正失去权势,戚继光也必然会受到牵连。
张居正死后,没过多久就受到了言官的集体弹劾,在这场风波中,张居正被抄家,所有荣誉都被剥夺,其后代子女要么流放、要么饿死,下场并不好。与之休戚相关的戚继光,也没有躲过去,他很快就被调离蓟州,前往广东上任,远离了中心舞台,不就之后,戚继光便告老还乡,回到登州(今山东蓬莱),至死也再没有得到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