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开始是有异姓王的,后来刘邦来了个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异姓大臣就没有了封王的机会,其最高爵位只是侯爵。
侯爵存在于秦朝至南朝陈之间,按秦制其爵位共分20个等级: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
最高一级的侯爵最早称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称通侯,后又称列侯,这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爵位级别了。
按照汉代的制度,列侯又分3个级别:亭侯、乡侯、县侯。这主要是由享受食邑数量不同决定的,亭、乡、县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乡镇、县区,级别越高其相应的食邑数就越多,比如食邑数1万户,一个亭、一个乡显然总户数相加都不够,只能是县侯。
亭侯的食邑数较少,但不意味着亭侯就因此贬值,事实上想得到亭侯并非易事,通常必须有“野战之功”,或者为国家做出过其它特殊贡献,有的大臣贵为三公,但因为没有特殊功勋,所以也不能封侯。
而且侯爵一般需要逐级递进,通常不会直接封为县侯(世袭或其它特殊情况例外),一般是有功先封亭侯,再立功晋爵乡侯,再有功劳才能晋爵县侯。
关羽被封为亭侯,并非只是因为曹操喜欢他,而是他在官渡之战的绪战阶段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这是一件大功。
从字面上看,关羽这个亭侯是“汉寿亭”的亭侯,对此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当时有个“汉寿亭”,这里是关羽的封地;另一种理解是,这个亭侯是“汉寿县”下面某亭的亭侯。相比而言,前一种理解可能性更大,只是“汉寿亭”在哪里已不可知。
还有人认为,“汉寿亭”不是一个亭,而是指“汉代的寿亭乡”,从而认为关羽的爵位不是亭侯而是乡侯。这个可能性极小,一是以关羽当时所立的功劳看,破格晋封为乡侯的可能性不大,曹操手下几乎所有著名战将都没有享受过这种殊荣;二是认为有个“寿亭乡”的说法十分勉强,没有其它证据。
也有人认为,汉寿亭侯应理解为“汉代寿亭”的亭侯,这也是错的,因为这里“汉”并不是指朝代,当时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这里指的是地名。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京剧大师马连良唱的《甘露寺》很有名,其中提到“汉寿亭侯”时,他按照“汉—寿亭侯”进行断句的,后来知道“汉寿亭”联在一起是个地名,赶紧把已经灌好的唱片都回收销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