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墓葬年代约在景帝至武帝初年之间,此次发掘的汉墓共4座,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
[var1]
其中3号墓中的920多支竹简,让中医专家大开眼界,3号墓地出土了920余支医学竹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专家说,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该墓室内还出土了184支(含残简)竹简,内容为《医马书》。
[var1]
更让人兴奋的是3号墓医简伴出的还有一尊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脉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小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该人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var1]
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老官山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var1]
医简出土后,专家们认为部分很可能是失传2000年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对此,一些质疑声音抛出,网友们认为,认定为扁鹊医书,依据不够扎实。3年来,扁鹊之争没有停过……于是,专家们继续研究医简,出土医书是否为扁鹊所著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简牍依然是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