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攻郑国,被“养马官”劝退,诞生一尊称,如今很常见

秦国攻郑国,被“养马官”劝退,诞生一尊称,如今很常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47 更新时间:2024/2/4 6:22:14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出自贾谊《过秦论》。虽秦二世而亡,但六世之奋,依旧令人钦佩。

在此之前,秦国还处于“弱秦”阶段,地处偏僻不说,还被众多诸侯国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

[var1]

秦孝公继任秦国君主后,以恢复秦穆公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发了著名的求贤令,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之策。

秦孝公的求贤令将商鞅吸引了过来,在商鞅的辅佐下,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盛,秦孝公死后,商鞅虽然因罪被杀,但其法却没有被取缔,秦国也是在历代君主的努力,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最终统一天下!

[var1]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也曾辉煌过,那就是秦穆公时期,秦穆公当时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并且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一、攻伐郑国,被“养马官”之身劝退

公元前630年,秦国出兵攻打郑国,正在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讲述攻打郑国的利害关系,最终使得秦穆公退兵,挽救郑国于水火之中。

烛之武在劝退秦穆公大军之前,在郑国只是一位籍籍无名之辈,他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他在郑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

但是在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竟勇于只身前往秦营,劝退秦穆公的攻伐,足见其智勇双全,民间这样评价烛之武:“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那么,烛之武是怎么劝退秦穆公的呢?

[var1]

《左传》: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的意思就是,秦国若是不灭掉郑国,让郑国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财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

反之,若是秦国执意灭掉郑国,非但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会强大晋国,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烛之武的话很有道理,秦穆公显然不希望看到晋国强盛,晋国若是强盛了,他们秦国也就会被打压,因此,秦穆公愉悦的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var1]

二、诞生一尊称,如今很普遍

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前文中也有提到,烛之武告诉秦穆公,让郑国成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这样才对秦国有利。

至此之后,“东道主”与“东道国”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

《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var1]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了,《礼记》中提到,主人在东宾客在西,再由这一个规定推行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经常所听到的“东家”,就是这个意思。

延续下来,东家就成了主人、当家的,有什么事情也说,问问东面屋子里面的人。

再到后来,人们就把房主称作为“房东”,对于“房东”一词,相信所有人都知道,租房子的租客就会称呼房主为“房东”。

现如今,被称作“房东”的人有很多,“房东这一称呼”,也逐渐变得普遍。

[var1]

三、结语

烛之武一生没有被郑国给重用,当秦国大军到来时,才有人向郑国君主推荐烛之武,称只有烛之武前去,才能劝退秦国。

郑国君主听闻后,这才召见烛之武,想要让烛之武前去劝说秦穆公退兵,可此时的烛之武已经年迈,并且自嘲地说道:“您还是派他们前去吧,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他们,更何况现在已经年老?”

烛之武的言外之意就是,年轻的时候不重用他,郑国危难了才想到他,郑国君主自然明白,连连向烛之武道歉,烛之武这才答应前去劝说秦穆公。

[var1]

到了夜晚时,郑国就是这样,让烛之武在一个筐里,从城墙之上被人们放到城外,烛之武也就趁着夜色前往秦穆公大营,最终说服了秦穆公与郑国签订盟约。

烛之武告诉我们,尽管年轻的时候郁郁不得志,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因此年轻人受些挫折也不必灰心,只要尽力提升自己的自身价值,总会有被重用的那一天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感谢在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之余翻阅本文~

专注于国学、历史、文化分享,点击上方名片即可关注,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禅说过的3句话,句句气势非凡,1句让魏国心寒,1句诸葛亮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禅说的最霸气的话,刘禅三句霸气话,刘禅经典话

    [var1]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多不存在人却被传为神话,而一些历史上的小人却被说成是重臣,还有一些实际上有才能的人,因为一些小的错误,却被说成是奸佞小人,历史就是这样,你没有亲身经历就会别被人以讹传讹,就有什么现在的说法。 [var1] 在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很多人的看法和知道的情

  • 学生问孔子: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吧?孔子斥其无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相关资料孔子语录,孔子的母亲几岁生孔子,孔子学府与孔子国际学校

    [var1]然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宰予,宰予这个学生,能言善辩,也非常喜欢较真,常常让孔子下不了台。这次他就对孔子说:父母亲去世,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时间太长了吧?一个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啊!礼坏乐崩,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宰予这恐怕是诡辩。因为

  • 当晏婴遇见孔子:谁才是那个被诸侯国们抛弃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和晏婴是一个时代的人么,晏婴的个人资料,晏婴传

    [var1]这个晏婴也是个很能说的人孔子很会说话,很会忽悠,到列国就想用这个办法,求取功名。可是当时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孔子到齐国去,想在齐国当官,说的都是些大道理,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那套,在当时的乱世中,诸侯国君们听起来还是很有市场的,只是这种观念源自周礼,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们,立国之本即是这个周

  • 《芈月传》芈月:芈姝要害死我儿嬴稷。秦王:那就立嬴荡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芈月传芈姝得知嬴荡举鼎而死,嬴荡和嬴稷兄弟情,嬴荡的生母是芈姝吗

    芈月称芈姝要害稷儿,秦王却不废后,反立嬴荡为太子正所谓最毒妇人心,在芈月和芈姝这对姐妹的身上,这句话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初阴差阳错,让月儿成了姝儿的媵妾,嫁到了秦国,于是她远离母国,嫁到了偏远的秦国来,原本,月儿对争宠毫无兴趣,可命运太喜欢捉弄人了,她为了救弟弟魏冉,还是侍寝了,还怀了孩子,这

  • 《芈月传》芈姝永远想不到,秦王不仅喜新厌旧,还有特殊的癖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芈月传》芈姝永远想不到,秦王不仅喜新厌旧,还有特殊的癖好都说自古君王最无情,在秦王的身上,这句话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初因为在街上的惊鸿一瞥,让芈姝心里被这个男人彻底地填满,于是她不惜远离母国,也一定要嫁到偏远的秦国来,为此还得罪了齐国,可她无怨无悔,一路辗转,险些丢了性命,好不容易达成了自己

  • 武松打虎的背后暗藏玄机,我国史上从未听过的奇怪灾害,孔子都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松景阳冈打虎在哪章,打虎英雄武松落草阅读感悟,武松醉酒能打虎下句

    [var1]在中国的历史上,老虎就是山中之王,是中国最早的图腾形象,主要运用在武将的身上,就连调兵遣将的调令都叫虎符,但是老虎也是一般人不敢惹也惹不起的动物,这种人和老虎之间最特殊的情感,也就成了今天大家对于老虎的认识,要知道中国有很多成语都是对老虎不利的,像是为虎作伥,养虎为患等。这些都是在春秋战

  •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决定攻打邯郸,白起为什么拒绝出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01.总述据《战国策》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这使得赵国兵力大为空虚,于是白起主动提出,要一鼓作气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但是秦昭襄王却拒绝了他的提议。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终于决定要打邯郸了,派出了五大夫王陵,但是其进展十分缓慢。于是又派王龁代替王陵,但依然没能攻下邯郸。无

  • 廉颇是不是秦国的间谍,为何他的战绩那么少,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廉颇投降秦国么,廉颇战绩,秦国间谍机构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历史上的廉颇跟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战绩跟前三位相差悬殊),但廉颇并非抗秦名将,一生中参与和秦国对抗的战事,也是屈指寥寥。而廉颇在和其他山东国家在征战中,却立下赫赫战功,大杀四方。[var1]公元前283年,廉颇远征齐国,夺取阳晋,也因此战被封为了上卿。

  • 三星堆是怎么毁灭的?专家:山海经中有线索,那根金杖是亮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仔细观察这些青铜人像,我们发现,他们大都颧骨突出、宽嘴大耳、高鼻梁深眼窝,与夏商时期的中原人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人是谁?为啥长相如此奇特?还有,他们既然已经会制造如此复杂的青铜器了,那为啥没有文字呢?要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而殷商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可与殷商处于同一

  • 士兵常年征战如何解决夜半生理问题,越王想出一办法,沿用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越王叛乱,历代越王,越王李贞为什么会叛乱

    [var1]在荆轲之后就是越王勾践,他的卧薪尝胆才是真的值得人敬佩,作为历史人物的他,给后世人留下了一段美谈,所以无数人将其当做自己人生当中必要的经历,将他的至理名言当做是自己的座右铭。当时不管史官是如何的机记载,有一个事情确实是史官没有记录到吴越春秋当中的事情。[var1]春秋人勾践在当时动荡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