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朝代的国家都分为了许多个,除了皇帝所在的皇宫和中央政府,其余的国家都是由皇帝统治。
这些投降于皇帝的国家,或者是原有的亦或是少数民族迁入的国家都会被皇帝分成许多的诸侯国。比如周朝时期,整个中原地区有几十个诸侯国,每一个诸侯国里会封一个诸侯王管理。
在古代时期这些诸侯国又称为藩镇,比如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将所有投降于唐朝或者是对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就会将他们封为一个藩镇的节度使。
藩镇节度使比周朝时期的“分土封侯”的诸侯王权力要大,并且掌控的军队较多。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间都是和睦相处,而唐朝时期却败于这些藩镇节度使手中。
战国时期,七雄内部都会有许多的小国家,这些小国家在战国时被各国称为诸侯国。直到秦国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后,秦始皇将所有的国家分为“郡”,郡与诸侯国差不多,每个郡也会有一个郡王统治着。
所以,古代时期的国家一共有三个名称:郡、诸侯国和藩镇,各自也有三个称号:郡王、诸侯王和藩镇节度使。
一、藩镇节度使
唐高祖李渊建国后,为了更好的掌控整个中原地区,将所有的地区分为藩镇,并且执行藩镇制度。在藩镇制度上,对于每一个藩镇的节度使给予的权力都是不同的。
贡献大的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权力,这些节度使虽然由皇帝掌管,但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无上的诱惑也会随之增加,导致节度使慢慢的失控。
唐朝时期的藩镇节度使掌控的军队是唐朝时期的全部军事力量,所有,只要这些藩镇节度使有反叛的念头,那么皇帝将不堪一击。
在李渊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时也将藩镇制度改善了,给予藩镇的权力不再像初期如此大。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在李世民的熏陶下又开创了“永徽之治”。
李世民与李治开创的两个治国方针将国家的发展带上了巅峰,为之后的盛世唐朝打下了坚实基础。唐玄宗李隆基上位后,直接开创了开元盛世。
盛世唐朝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军事建设上都有着巨大的成就,这时候的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唐朝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也正是盛世唐朝开始,由安禄山为主的节度使开始了集结军队。
安禄山节度使一人便掌控了三个藩镇,在盛唐时期悍然的发动了“安史之乱”。这一场战争主要是安禄山为了抢夺统治权而背叛李隆基发生的内战。
这时候的唐朝本是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直接将开元盛世的唐朝终止,并且导致唐朝就此走向了衰败。这一场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正式展开。
后唐时期,皇帝已经失去了对藩镇节度使的统治,藩镇割据势力将整个中原地区分割,唐朝就此覆灭。继唐朝之后的宋朝,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将中原地区再次统一。
但这些藩镇的权力太大,并且还有许多的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导致宋朝没法掌控他们,还时常被压在头上。除此之外,宋朝对于这些藩镇都是自由放任管理的。
宋朝时期,燕云十六州丢失,由后唐时期的将领石敬瑭亲手送给了契丹。在宋高宗未上位时,契丹军队不断的侵略中原地区,导致宋朝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宋高宗上位后,勉强用重金买回了燕云六洲。宋朝覆灭后,到了元朝时期,元朝也没有能力将易守难攻的燕云十六州收回。但到朱元璋手里却只用1年时间便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二、明朝时期
朱元璋通过“红巾军”将元朝消灭后,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当时的中原地区被朱元璋分割成了许多的郡,而每一个郡里面还有许多的县城。
靖江王朱守谦是明朝时期的名将朱文正的儿子,朱文正做了一件错事,被朱元璋关进了大牢,最后死在了牢中。在历史上记载到朱文正是被朱元璋亲手打死的。
当时的朱守谦十分年幼,朱元璋不忍心将他父亲犯的错扣在他头上,所有就没有责罚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直接将朱守谦封为郡王,又称靖江王。
当时的朱守谦不过才十岁就有了巨大的权力。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的,除了朱元璋的亲身儿子朱标,其次就是朱守谦。
朱守谦的权力比同等级的郡王权力要大很多,因为朱元璋将靖江王当亲王看待。起初的朱守谦并没有出现差错,但到了后期,靖江王府收的税款甚至比朝廷收得还多。
除此之外,朱守谦在驻守桂林和云南时屡次犯国法,被朱元璋废除两次。直到在征税制度上,朱守谦表现得像个贪官,朱元璋将他废除,不久后郁郁而终。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