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大于实诸葛亮,实大于名曹操,开创奠基的李斯,集大成的张居正

名大于实诸葛亮,实大于名曹操,开创奠基的李斯,集大成的张居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84 更新时间:2024/1/5 11:45:08

先来撇清几点:第一,封建历史上“相”的作用有多大?《荀子·富国》中这样评价:“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也就是说,在物质匮乏的古人看来,要想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唯有寄希望于两个人物,一个是圣君、一个是贤相。可见贤相的地位有多高、责任有多大。第二,“相”在历朝历代的称呼有所不同,我们既然写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那么也就没必要纠结到底是丞相还是宰相还是内阁首辅了。

第三,如果单纯从个人能力角度出发,很多执掌重权的历史名人也坐在“相”的位置上,比如王莽,但其最后撺掇了皇权,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就与“贤”字不沾边了;又比如司马懿,虽然他没有直接篡权,但无论是对曹魏皇帝的礼遇还是高平陵之变角度,也不能称之为贤相了。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列举的这几位,要么是公认的贤良表率,要么是其人虽有争议,但确实做到了上利于君、下利于民的客观事实。好了,说起著名的贤相,你首先会想到谁?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贤相名垂千古,如商末的商容、西周的姜子牙周公、齐国的管仲、西汉的萧何、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大唐的“房谋杜断”,真是代有人才出。那么我们来看看,从时间流角度出发,哪一位称得上是封建王朝丞相这一”特殊行业“的”开山祖师“呢?

由于奴隶制社会的三朝记载比较匮乏,且多神话,因此辅佐商纣的商容,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施政政策。西周起兵时的姜子牙以及周武王死后的“摄政王”周公,不仅身上的神话传说太多,而且后来都被封了诸侯国国君,由于分封制的原因,这两位身份角色都不太符合后来对于“相”的定位。因此,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的“相祖”,是齐国国相管仲。(“相祖”一词是我刚刚即兴想到的,只是便于评述之用,喜欢咬文嚼字的可以自动忽略)史书上如果要评价一位丞相做的特别好,往往会说“可比管仲乐毅”,可见在古人看来,一个最好的文官莫过于管仲那样的,最好的武将莫过于乐毅那样的。(当然这里面有时间早的原因,并不是说就没有人比得过他们了。)

管仲作为贤相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内政上,他在主政期间对齐国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那个与后世对比,各方面都显得“粗犷”的年代,他造就了当时最为精密的行政系统;用人制度方面,在当时世卿世禄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他首先提出了政绩的重要性;在经济方面,他最早重视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重农抑商。《国语·齐语》中记载管仲的核心经济观点是:“遂滋民,与无财”,就是滋育百姓,让穷人也能提高收入,在那个贵族时代里重视穷人的死活,已经是开创性的了。无论是禁止贵族掠夺私有财产还是发展盐铁业、货币业,还是在调剂物价等方面的种种内政,无不体现了管子思想的超前性和实用性特点。这一切再加上其军事改革以及外交上的“尊王攘夷”策略,都使得齐国国力迅速攀升,并在齐桓公当朝立竿见影的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直到战国末期,齐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接下来再看萧何,假如评选你心目中最好的丞相的话,萧何肯定得分不低,因为他在大汉建立之前完完全全做到了让主公省心,大汉建立之后又做到了让皇帝放心,这两点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战时的后勤保障工作,萧何已经不是让他怎样他怎样的境界,而是刘邦想的到的,他都能做得到,没想到的也能替主公想到然后做好。《太史公自序》中说到:“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可以说替刘邦挣来了多半的天下人心,好名声他得到了,恶名他也敢于替刘邦背锅,只能说有萧何,是刘邦的福分。

如果说诸葛亮在史实上虽是人才却不是全才的话,在三国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贤良的辅佐者层出不穷。单单一个东吴就出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接连不断的良相,但由于他们的所有方略始终逃脱不了一个”守“字,因此在格局上显得小了些。而那个时代唯一称得上全才贤相的也许只有曹操。也许把曹操放进贤相行列很多人感觉不合适,但作为贤相的几条基本条件他都做到了。首先曹操虽是一方势力之主,但在法理上他是正统大汉皇帝册封的丞相,朝中官员虽为他效命,但丞相本来就有单独开府的权利;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位,有没有篡位之心只能凭后人揣测,起码他做到了谁都拿不出证据的程度;内政上他让整个魏国进入了最符合战乱时代实际情况的生产状态,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用人上更是中国历史上选拔标准改革少有的亮点之一,正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军事上东征西讨胜多败少,外交上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贤相一词概括起来无非就是“治世之能臣”,而这一评价就是专门给曹操的,至于后一句“乱世之枭雄”,难道像曹操这样的人,身处乱世不称雄去做“软蛋”不成?正向他自己所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事实上成就了当时的北方、延续了东汉,但人们总是喜欢用盛世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其所作所为,因此唯独没有成就他曹操自己的名声。整个两晋南北朝走马观花一般,虽然有良相出现但不可能给他们长久的施政时间来证明他们的能力,或者说也没有出现一个能平定天下、保几世太平的大才。直到大唐盛世的”房谋杜断“,贤相才再一次出现,但讲真的房玄龄、杜如晦的大名有很大一部分是粘了盛世的光,因为只有在盛世一些政策才施行的下去,也只有在盛世作为文官的最高领袖才不用有太多的分心。而大唐的这一盛世又来源于前朝大隋,因此对于这种非开创性的贤相咱们就不多费笔墨了。

宋朝作为封建时期最为富庶的朝代,又是最重视文官的朝代,却很难举出名震天下的贤相大名,而保国安民的忠臣又非常之多,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历史现象了。如果非要找出一两位的话,那应该是寇准和王安石,他俩一个继续深入辽国、乘胜追击、不予议和的建议没被采纳;一个超前改革、刚正不阿、完全只顾国计民生却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被贬官停策,都可谓是生不逢时的不幸者。

说贤相很多人会想到刘基,也就是辅佐朱元璋得天下的刘伯温,但此人更多的特质是谋士,虽然经历跟萧何很像,但明朝建立前既没有能力安定后方,明朝建立后也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地位,继续实现自己的治国报复。其功绩更多的体现在了具体战事的出谋划策上,就连宏观层面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都是朱升所提出的,因此我认为大明王朝真正担得起贤相二字的唯有——张居正。为了从宏观角度平行看待这些历史贤相,我们不着重用大篇幅分析某一位的改革措施及影响,而是把重点加以提炼和概括。总结起来张居正有三大特点:一,在成为首辅之前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可谓城府极深、手段果决的向上攀升;二,掌权后一手遮天、锐意改革,施行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把即将坍塌的明朝大厦又给扶了起来;三,累死在岗位上之后,万历皇帝抄其家产、削其宫秩、夺生前所赐玺书及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如果单看第二条,那么张居正无疑是大明的擎天白玉住、架海紫金梁。但第一条给张居正贴上了钻营与心机的标签,第三条更是使得张居正成为几百年来的争议人物。其实这一谜团很好解,在张居正改革之前,大明王朝已经行将就木,烂到了骨子里,在严嵩与徐阶的党争中,如果没有点自保的本事如何自处?如果没有向上爬的能力,又怎么会有机会施行自己的改革?而关于万历皇帝对其态度的180度大转弯,无非就是张居正当权十年,总揽大权是他施政报国的需要,这必定使其与万历皇帝成为对立面,因为任何人独揽大权在皇帝心里都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因此要看张居正,其争议并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在于他的锐意改革。“考成法”让长久污浊的大明官场整顿一新,也得罪了许多人;重用戚继光、加修长城让边关得以安宁;同时在边疆开市互惠,保持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使得以前经常扣关的势力长期不来犯边;“一条鞭法”即是对唐朝“两税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和改进,又是康熙“摊丁入亩”政策的基础和蓝本,推动了在我国封建王朝施行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张居正无疑是继秦李斯之后,近代之前影响最为深远也最为成功的改革家。

至于清朝,那是封建历史上中央集权最为严重的朝代,根本没给除皇帝外一人定策的机会,不提也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涛涛历史长河中,曾不断涌现出许多贤臣良相,他们既为了皇帝也为了百姓,通过自己胸中方略实现了当时王朝的太平盛世或者转危为安。管仲,作为最早的贤相,无疑是这行业的标杆;李斯,虽有恶名,但他奠定了后世丞相的施政基础;萧何,由于其为人平和、业绩极佳,无疑是这一行业的楷模;张居正,虽然生在最后的“文人王朝”,但依然能凭一己之力,给大明续命,是为历代贤相施政的集大成者。当然贤相行业里也还有寇准、王安石这样的生不逢时者;房玄龄这样的恰逢其时者;诸葛亮这样的名大于实者,以及曹操这样的实大于名者。总之,如果这些人心中无智慧、胸中无韬略是做不了贤相的,《汉书》中记载丞相一职是:“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不勤奋也是做不了贤相的。正是这些智慧超群、勤奋克己的人成为了我们心目中镇国家、扶百姓,经略家国的历史明星。

更多文章

  • 曹操最低调但也最不可忽略的谋士曹丕正是在他帮助下继承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和曹丕是什么关系,军师联盟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之后是谁继承了王位

    贾诩按照地域划分是西凉人士,在曹操的阵营中西凉人士是比较少而且能登上高位的只有他。贾诩年轻时就很有远见,他第一次出谋划策是给董卓的部将李榷,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害,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召集人马攻打长安,李傕等听其意见,血洗长安城,杀死了王允等人。贾诩这一计是异常的狠毒,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 安史之乱的黑锅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来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安史之乱是杨贵妃惹的祸吗,安史之乱跟杨贵妃有什么关系,安史之乱和杨贵妃有什么关联

    中国古代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是一步步丧失,最终沦为男人的附庸的,而后续的史学家喜欢把亡国这笔账算到女人头上,称女人是红颜祸水,比如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等等,以此来为男人开脱,实际上如果让这些史学家面对这些女人的时候,他们也把持不住。平心而论,杨贵妃确实不是一个贤惠的内助,她不像唐太

  • 唐玄宗的亲外孙女六个月的新娘为何魂断异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是在唐朝最鼎盛的开元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也依然采取“和亲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怀柔。唐朝是我国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但是好虎架不住群狼,周边的少数民族还是经常骚扰唐朝边境,这让唐玄宗李隆基很是苦恼。为了笼络和安抚人心,唐玄宗不得不利用和亲的政策,决定将唐朝的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唐玄宗时期

  • 杨贵妃靠着这种神奇的药物,俘获了唐玄宗的心,后果却很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早在杨贵妃任寿王妃时就不孕,那时的她与丈夫都正值青春年少,都是生育能力旺盛的时候,但她却还是没有怀孕生子。后来杨玉环因为长得漂亮被自己的公公也看中了,两人还经常一起幽会,没过多久,杨玉环就立马被召进宫做起了贵妃。受尽万千宠爱的贵妃,为什么不能为玄宗诞下一男半女呢?李隆基两父子相反还留下许多子嗣,

  • 唐朝尊崇道教,渴望长生,结果怎么样?8位皇帝因为丹药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唐朝皇帝们尊崇道家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为了长生不老的丹药。从初唐时期的李渊、李世民,到晚唐时期的李缠、李忱等,他们的死,都直接或间接与丹药有关。实际上,唐朝24位皇帝中,有8位皇帝因为丹药而死,占了三分之一。究竟是哪8位皇帝?先说说直接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5位皇帝。第1个:唐宪宗李纯李纯出生于唐

  • 唐太宗李世民之殇,关键时刻,忘记一个最优秀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唐太宗李世民全集免费,唐太宗李世民张丽华跳舞片段

    我,皇帝明智的,但他没有选择合适的继任者,最终导致武则天的混乱,拌入唐宫一些恐怖的统治不可思议。当然,皇帝应该选择“叛逆青年”李承乾,应选择“阴险后生”李泰,但未知李治作为他的继任者的最终选择,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因此,一些人认为,如果选择了第三个儿子李世民李恪作为他的继任者,是不是好一点?为什么我

  • 杨贵妃到底好在哪里,唐玄宗不惜在儿子手中抢人?一共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贵妃为什么会受唐玄宗宠,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小说,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唐玄宗吻戏

    一首《长恨歌》让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广为流传,也让人们为了这段真挚的感情而落泪。然而实际上杨玉环最早的夫婿并非是唐玄宗,想必看过杨玉环相关影视剧的人也都能知晓一二,其实杨玉环当初嫁给的是唐玄宗的儿子,当的是寿王妃。然而尽管寿王与玉环称得上是恩爱,而且唐玄宗夺儿之妻的行为与礼不合,但是在见识到杨玉环的

  • 李白大半生都在游山玩水,没有工作,他如何维持生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白即便不工作照样游山玩水,李白之死,李白和王昭君亲吻

    说到唐朝诗人李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唐朝时期,李白的作品无疑是最为优秀的,只不过李白的一生中,仕途很不顺。在李白的一生中,几乎是游山玩水,每一个到达的地方都有李白的熟人,这样的李白无疑是人生赢家。每到达一个地方,李白就会吟诗作乐。作为古代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寻找灵感。可问题是,想要找到灵感

  • 人们都说强汉盛唐,唐朝有多强大?看看唐朝灭了多少国家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强汉 盛唐,霸秦强汉盛唐最霸气的一句话,强汉盛唐弱宋真实历史

    唐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一统王朝,在这个朝代中,出现了一位尽人皆知的皇帝,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唐太宗几乎是完美的存在,李世民的缺点只能是弑兄杀弟,其余是各个方面李世民都做到了极致。从这一点来说,李世民成为了千古一帝。人们对李世民的功绩是非常认可的,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是历史上罕

  • 狄仁杰身为宰相,为何仅仅是正三品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仁杰宰相排名,宰相张光辅状告狄仁杰,狄仁杰电视剧三品大将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大臣。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他致仕(暂时退休),对地方官员的影响仍然很大。狄仁杰在位时,权力很大。他不仅可以吓唬地方官员,还可以随时逮捕他们。即使王孝杰将军遇到狄仁杰,也要对狄仁杰毕恭毕敬。从剧中我们还发现,狄仁杰在面对大臣时,一般都处于领导地位,从来没有见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