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胡乱华时期,真正拯救汉人的不是冉闵,而是它,值得引以为豪

五胡乱华时期,真正拯救汉人的不是冉闵,而是它,值得引以为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4/1/2 15:54:01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胡人纷纷占据中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北方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个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

这个人手持长枪,英勇无敌,以一当百。

这个人身经百战,统帅汉军,所向无敌。

这个人以少胜多,战绩惊天动地。

这个人屠灭诸胡,拯救北方汉人于危难之中,挽救了即将灭亡的北方汉族。

这货就是网络上不少人号称“千古一帝”“绝世战神”的冉闵先生。

(冉闵)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不如让我们看看真正的冉闵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冉闵,字永曾,石虎的养孙,自小勇猛过人,身高很高(八尺),大约一米八三,石虎先生是石勒的养子,石虎先生同时也是石勒的第一猛将,作为石虎的养孙,冉闵的武艺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和石虎一样,冉闵也是一个武力强人,政治矮子,对于治国确实一窍不通。

话说冉闵先生确实英勇无敌,这第一条确实勉强说得上对,毕竟他震慑石虎主将的武力不是盖的,放到今天做个堂口扛把子应该不成问题。

再说这个第二条又很有问题了,冉闵先生确实身经百战,但是首先他统帅的不只是汉军,而这个所向无敌嘛,也谈不上。

冉闵的军队大部分来自于后赵军队本身,后赵虽然是羯族政权,但是他的军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部队,汉族为主其它匈奴等少数民族为辅,羯族人数很少,所以说冉闵是汉军也无不可,但是冉闵先生所向无敌就完全谈不上了,以少胜多则更少,冉闵势力极盛之时拥兵三十万,控制河南河北,占据中原之地,但是面对慕容鲜卑姚羌石琨的三方联军,冉闵在战略战术上骄傲自满,一误再误,导致自己本来处于战略主动却遭逢大败,面对慕容儁冉闵骄傲轻敌结果中计导致身死国灭这些都属于他本人的战略战术失败,也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他真有最后一条功绩,那么自然也堪称千古一帝了。

但是这最后一条说实话则是漏洞百出,网络上盛传的杀胡令历史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冉闵屠杀的主要是在邺城的羯族人,为了夺取政权而已,所谓“内外六夷,敢称兵杖斩之”其实主要是为了肃清邺城内的反对势力,所谓的消灭五胡纯属无稽之谈,冉闵老兄把自己儿子的护卫就是胡人(给儿子赐了1000胡兵护卫)但是冉闵先生确实曾经下令让诸胡各回本土,但是这条命令不止适用于胡人也适用于汉人,这堪称是一招七伤拳,《晋书》记载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导致了海量人口死亡,中原人口锐减,其中胡人汉人总数达到百万级别,死亡人口非常多,以至于河南河北山东的广大地区无人务农彻底重创了冉魏经济,冉闵的本意是让他们各回祖业,但是却演变成了一场种族屠杀,毕竟路途遥远,古代不比现代能坐个高铁朝发夕至,即便是今天春运都挤得慌,冉闵先生这命令一下简直是鬼哭神嚎,由于路途遥远缺乏食物,这些人在瘟疫和饥饿的摧残之下也是自相屠戮惨烈非常,冉闵自己都后悔了,这个实在算不上什么英雄壮举,完全就是政治幼稚,不懂经济规律属于领导拍脑门工程。反而把后赵的经济基础破坏殆尽。

(五胡乱华)

所以,什么拯救北方汉人,纯属无稽之谈,就西晋末年人口来说,对比西晋初年,有学者估计还有三成左右,远远达不到灭亡的程度,即便是这样,汉民族还是北方的主体民族,所以日后的前秦北魏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来学习北方先进的汉文化。所以,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也只有文化,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先进的文明在混沌乱世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魅力。正如外国专家对中华文明的评价一样:中国不爱侵略,往往受到外部势力侵略,但是强大的华夏文明总能让入侵者被同化,反而遭受侵略让中国的领土越来越大。

然而,冉闵的英武和勇敢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生命即将宣告终结的那一刻,他大声的喊出了那句震耳欲聋的话: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这才是他一生最英雄的时刻。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更多文章

  • 在她生命最后一年,武则天在儿子房间受尽折磨,她是怎么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儿子李贤后代,武则天秘史王皇后儿子,浅谈武则天晚年最荒唐的一件事

    之后就是武则天统治唐朝的时期。武则天当皇帝后,很快就面临着立接班人的事情,思前想后武则天决定还是让李显继任,并于698年召李显回了宫。705年,这时武则天已经82岁高龄,再跨一步就是棺材板,武则天不得不考虑立帝之事了,恰好这一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要把武则天的二张宠男兄弟赶下台去,武则天看此情况不妙

  • 一代名将,为何宁愿装病十二年,也不愿接受李世民赏赐的一个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道宗装病李世民探望,李世民有多少爵位,秦琼装病12年李世民送药都不吃

    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朝皇帝的所做所为,不顺应民心,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才迫使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发动事变,就比如程咬金,徐茂公,罗成等一些人物,当然秦琼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唐朝的建立与他有这莫大的联系,秦琼的光辉,逐渐变得家喻户晓。在多次的机缘下秦琼最后成为了李唐手下的一员大将,并且,在外出征战方面也

  • 武则天逐渐掌权,李治为何不加阻拦,最后只好并称二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凭什么取得李治的宠爱,武则天秘史贺兰敏月与李治吻戏,李治二圣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生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出毒液,因此李治扶着车子走了好几天。皇帝生病,一定会有宫中的御医诊治,而当太宗突发大毒疮时,李治却亲口吸出毒液,足见其孝心。按照古代来讲,虽然太宗身为皇帝,身患大毒疮需要及时医治,但李治同时也是皇子,身体也非常珍贵,而李治却可以牺牲自己为救其父,这种孝心是足以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出奇的平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渊玄武门之变详解,玄武门李渊,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活了多长时间

    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李渊此时此刻应该想的是大局已定,他并不慌乱,因为他明白以李世民的才能,足以做一个优秀的皇帝,不会将大唐江山带入歧途,因此他考虑的应该是江山稳固,皇家无亲情,他不会幼稚到因为两个儿子被杀就非要和李世民要一个说法。此时的李渊明白自己已经被架空,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

  • 唐朝都城是长安,武则天为何长驻洛阳,以此作为神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鬼怪之说其实从唐高宗在位后期开始,唐朝的政治中心就已经由长安转向洛阳。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七次来到洛阳,累计停留的时间长达十一年,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在洛阳的贞观殿。临死前,李治还希望能够多活一两个月,让他死在长安。关于李治、武则天长驻洛阳的原因,《旧唐书》给出了一个非常荒诞的说法。唐

  •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未能生育,为何嫁给李治就有了?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为什么嫁给李治,武则天与李世民和李治的关系,武则天嫁给过李世民吗

    在我国历史上的曾出现过一位女皇帝,她便是唐朝时期的女皇武则天,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社会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武则天的故事得到了很多人的传颂,毕竟在封建王朝时代女子想做官都是不被允许的事情,当皇帝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简直痴人说梦,所以对于打破规则的武则天,谁都想知道关于她个人的人生故事。而她能够成为唐朝的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只有一人低头痛哭,一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是被逼退位的吗,京都疑云武则天退位,刘晓庆版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建立的大周是唐朝历史上一段插曲,可是这段历史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不说武则天的功过得失,光是一个女性能够登上黄皇位这件事就足以让人对其刮目相看。而且她在位期间举行多次改革,惩治腐败,还算是有作为的皇帝。可她终究不是李氏家族成员,很多人对武则天也不服,所以在她晚年时,有人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

  • 颠覆传统认知:隋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有没有大兴土木,好大喜功的来历,隋朝灭亡的教训

    缩减官僚体系杨坚推行了很多重大的改革,开皇三年,他把从西汉开始延续了几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文帝杨坚画像西汉末期,在“郡县”的基础上增设“州”。最初,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一百多个郡、一千五百多个县;580年,北齐、北周、南陈共有二百多个州、六百多个郡、一千五百多个县。在此

  • 颠覆传统认知:若无北魏则无隋唐?孝文帝迁都汉化背后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五个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好处

    “均田令”解决土地分配北魏统治中原后,底层的经济体系迅速从游牧向农耕过渡。推动北魏经济体系农业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拓跋氏虽然在长城北部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农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统治中原的时候,由于不理解汉人的社会制度,他们对统治汉人还是一筹莫展。孝文

  • 颠覆传统认知:犹豫不决还是胸有成竹?聊聊两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玄武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玄武门之变旧电影,单田芳玄武门之变全集

    那么,玄武门之变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万不能把此事当成“家庭伦理大戏”看待,只顾着关注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而忽略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唐初政治格局的影响。秦王凯旋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俘虏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秦王李世民凯旋长安,他身着金色战甲,宛如战神下凡,数万士兵齐声呐喊,《秦王破阵乐》此起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