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颠覆传统认知:隋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颠覆传统认知:隋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21 更新时间:2024/1/15 15:38:05

缩减官僚体系

杨坚推行了很多重大的改革,开皇三年,他把从西汉开始延续了几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文帝杨坚画像

西汉末期,在“郡县”的基础上增设“州”。最初,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一百多个郡、一千五百多个县;580年,北齐、北周、南陈共有二百多个州、六百多个郡、一千五百多个县。在此期间,州增长了二十倍,郡增长了六倍,县基本没变化。

县是帝国的基本单元,从秦汉开始就有了极高的合理性,所以能存在数百年,经过多个王朝的更迭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高瞻远瞩。

越大的单位增长得越快,产生了很多不合理性。有些州,名为州,其实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六百多个郡中,有的只管理一两个县,有些甚至只有一个县。郡和县是重叠的,硬是在上面加了郡。

隋时期全图

州和郡的扩张,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根本原因在于,皇帝为了拉拢世家而建立新的州、郡。那些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大族,皇帝不得不为他们在南方建立一个与北方同名的州或郡。还有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想要做官,但官位不够,所以就多加一个州或郡。

583年,隋文帝宣布废除郡,仅保留州和县。在征服陈朝之前,仅仅在北方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官职被削去。官职关系到官员的选拔,没有官职,竞争自然也就变得激烈,所以在开皇七年,杨坚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废除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分科取士

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贡士”,分秀才、明经、宾贡三科。唐朝以后,宾贡又分为进士和俊士,这就是“科举”的最初形式。

但这个时代的贡士,远远比不上后世的科举。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打破豪门大族在官场上的独裁统治,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贡士”,并不是为了这一点,他要解决的是由于官吏体制缩减而产生的人才竞争问题。

官员与九品中正对应关系

官职越来越少,所以要进行更严格的考核。贡士就是一种考核体系,从有资格当官的人中,挑选出一小部分人才。这是制度的初衷,但由于这种方式,最终导致了人才晋升机制的变革。

这种制度在古代统称为“科举”,即“开科举士”。“科”指的是考试,“开科举士”与“分科取士”具有重大意义。

古代科举示意图

开科举士,是指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另立一套新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观的,由中正官评价,而开科是一种考试程序,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九品中正制中,一个人只能获得“上上”或“下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与用人需求不符,“分科”就是要区分个人的不同能力,了解此人在哪个领域有突出的天赋。

“开科举士”、“分科取士”,是解除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垄断的重要手段。

国家人口大增

隋文帝在南北统一后,建立了州县二级制,有效精简了官僚系统。“废乡官”让官员锐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裁掉的三分之二,基本都是世家大族。这样一来,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响力就大打折扣,同时朝廷的开销也会随之减少。

隋文帝对节省出来的开销,也做了合理而积极的安排。实行“轻赋”,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丁中制”是承袭北齐的。“丁中”是“老丁中小”的简称,是把男性按照年龄分成四等,即“小”、“中”、“丁”、“老”。“小”一般不用承担劳役,“中”的负担约为“丁”的三分之一,“老”的负担较轻或不用承担。

开皇二年(582年),又把四等改为五等,在“小”下面加了“黄”。“黄口小儿”、“黄毛丫头”是中国人对孩子的传统叫法。在新制度下,四岁以下的孩子被称为“黄”,“老”的年龄提前了5岁,这样就可以减少五年的劳役。原本不用负担劳役的“小”之外又增加了“黄”,相当于“负劳役”,四岁以下的孩子由朝廷补贴。

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

精简官僚体系使国库充裕,隋文帝把富余用于百姓的赋役。减轻赋税之后,朝廷对百姓的要求就会降低,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编户,原本属于贵族和寺庙的人口就会缩减,再加上北周武帝对寺庙经济进行打击,整体效果就是人口的增加。人口越多,国家的税收也就越多,个人的经济负担也就越低,这是一个正循环。

隋炀帝即位时,官方统计在册的人口达到四千六百万。数百年来,没有哪个朝代能有如此多的子民,大大削弱了世家大族对百姓的控制。

大兴土木

人们接受国家授田,成为编户齐民,国家也就掌握了庞大的劳役资源。国家要如何运用这些劳役资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历史上被忽略的人—宇文恺。在隋文帝时期,宇文恺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首先便是长安城的重建。从汉末开始,“关中残破”,连年的战争让长安城变得满目疮痍,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此时,隋朝有了重建长安城的条件。隋大兴城(长安城)占地八十四平方公里,四面是超过九公里的方形城墙。

隋大兴城平面示意图

大兴城北面是“宫城”,是帝王的居所。“皇城”位于“宫城”的南边,是中央机关之所在。皇城与宫城之外,被称为“郭城”。

“六街”联通郭城,除此之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街,将整个城市分割得如同围棋棋盘一般。城里有两处特殊的区域,分别是“东市”、“西市”,这是重要的商贸场所。每个方格都是生活区,被称作“坊”,这种格局叫做“里坊制”。

每个坊都有坊墙,只有通过坊门才能进入。坊门从傍晚到天亮都是紧闭的,晚上不允许出入,叫做“宵禁”。每年的上元节,有三天不关坊门,这也是元宵灯会如此热闹的原因,因为这是难得的夜生活。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建的唐长安城更是把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的另一篇文章:

逛长安城的正确姿势:你看这条街它又长又宽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到了宋朝之后,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里坊制”,拆除了所有的坊墙,所以北宋汴梁虽然没有隋长安城那么大,但繁华程度肯定要超过长安。都是大城市,长安和汴梁完全不同。

宇文恺的另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到隋文帝为了恢复洛阳为东京的决定,即重新建立“双都制”,在洛阳建造一座规模不及长安的新城,但是却比长安更加精致和华丽。洛阳城也是宇文恺一手打造,十个月就建成了。洛阳位于东面,距离南朝较近,对隋炀帝的吸引力很大,唐朝时武则天也曾定都于此。

隋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隋唐两朝基本保持着双都制,甚至扩大到双重官制,即长安一套,洛阳一套,洛阳的官职较低,权力较小。唐朝士人的官职有很多种,比如侍郎、尚书等,相同的官职在长安拥有实权,而在洛阳可能是一种退休待遇。长安是政治中心,而洛阳则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

从当时的实际状况来看,“双都”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双都”长安不可能维持得住。长安位于关中,其生产力已不能支撑一座都城,洛阳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把东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关中。长安距离富裕的南方有很长的距离,要经过洛阳这个中转站。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宇文恺开始了他的第三个项目—广通渠。广通渠是一条连通长安与黄河的大运河,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广通渠是隋朝修建的第一条运河,后面还增加了永济渠,由洛阳向北至涿州,还有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水,邗沟连接淮水与长江,江南河连接长江与杭州。

这表明中国的农业生产重心在不断南移,而北方则要依赖南方。因为陆路运输成本太高,所以需要新的运输方式。

隋大运河示意图

永济渠有意穿越了北齐疆域,直指鲜卑起源之地。隋朝把原来的北齐地区叫做“山东”,也就是太行山的东面,必须要有便利的运输,以便进行迅速的军事行动。隋朝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的攻打高句丽,就是因为高句丽和新兴的靺鞨建立了联盟,这和鲜卑人的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防。

劳役过度

长安、洛阳、运河,三大工程都是宇文恺一手操办的。宇文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国力。全国在册人口超过四千万,劳力大大增加,隋文帝要想办法利用。得到授田的百姓应当承担劳役,朝廷有责任寻找合适的工作,这是一种与土地有关的义务,如果一部分人需要工作,另一部分人不需要工作,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肯定会促使承担劳役的人从户口中脱离。

隋炀帝杨广画像

脱离户口就不需要缴纳赋税,这对朝廷是最大的伤害,文帝和炀帝时期都实行了“大搜隐匿”,就是为了公平。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经不住破坏的。

要想保持公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公共项目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仅仅十个月,一个月平均调动两百万人次的洛阳城,就是如此。不过,这种事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

原本以为洛阳城已经是一个奇迹,但是几条运河也几乎是同时开凿。到了隋炀帝时期,大规模的劳役已经很难阻止了。

隋炀帝南巡

隋炀帝修建了运河,然后“南巡”。此次南下约有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两百多里。这样一支船队如何通过运河?不靠船帆,也不靠船桨,而是靠人在岸上拉,光拉船的就有八万人。

这次“南巡”一共动用了四百万人。相比之下,洛阳城每个月两百万人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整个国家开始因为过度的动员而筋疲力尽。

由于大量的男性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导致粮食歉收,进而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三征高句丽

历史上认为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先后三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但除了好大喜功之外,也反映了他对东方形势的担忧。鲜卑人在东方兴起,而现在,靺鞨出现在了鲜卑人的故地,还与高句丽勾结在一起,这让他很是不安。

高句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王朝的附属国,高句丽先后向北朝、南朝进贡,但随着高句丽的崛起,野心也越来越大,隋文帝的时候,高句丽就和靺鞨联手进攻过辽西。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示意图

隋朝铁了心要让高句丽彻底臣服。隋炀帝为达到目的进行了大量的动员,第一次动员了三百万人,其中有一百二十万人参加了战争,三十万人攻到了平壤,而这三十万人,最终活下来的只剩两千多人。战争之所以如此激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气。

这次对高句丽可以说是“惨胜”,但到了第二年,承诺的贡品却没有送到,所以不得不再次派出军队。这一次,大军攻到辽东,高句丽就臣服了,再次宣誓效忠。但来年皇帝又御驾亲征了,因为高句丽又说话不算。

隋朝对高句丽的进攻,仅仅是为了让高句丽臣服,然后就撤退,这造成了巨大的后勤问题。这么短的时间里,南巡调动了四百万人,征高句丽又调动了三百万人,导致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抽离,粮食产量下降。

灭亡的大幕

从建新城、修运河、南巡、到征高句丽,洛阳东部是农业受损的重灾区。饥民知道洛阳有大量的粮食储备,都往这里聚集。官仓里有粮,但是政府没有及时打开粮仓救济,所以灾民就组成了瓦岗军,兴洛仓被攻破,周围的饥民都来了,来这里吃饭的都成了瓦岗军。

北齐覆灭之后,隋朝对这个地区的山东豪族采取歧视的态度,山东豪族也跟着农民开始反抗。山东豪族认为隋朝是关陇集团的,但是关陇集团认为皇帝有着浓重的“南方情结”,无论从用人还是管理上,都明显地倾向于南方。

隋末农民起义

隋文帝时期的重臣基本都是关陇集团的人。但到了隋炀帝时期情况就不同了,隋朝有“五贵”,宇文述是鲜卑人,苏威的父亲是跟随宇文泰征战四方的苏绰,在关陇集团中,苏姓是一个大姓。裴蕴和虞世基都是从南方来的,裴矩是从北齐来的。此时,“五贵”中只有两位属于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积累了大量的不满。隋文帝不只在金钱上斤斤计较,也很有心机,很注重细节。反映在用人方面,即是不放心,不信任,好猜疑。

杨玄感反隋示意图

与宇文泰的行事风格相比,关陇集团的人认为杨坚心狠手辣。关陇集团与隋文帝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引起关陇集团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太子问题。杨勇与杨广之间的矛盾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必然会在朝中形成派系,杨勇派、杨广派都希望自己支持的人登上皇位。高颎选择了杨勇,杨广即位后自然要将高颎等人赶下台,这样一来,关陇势力就分成了两个派系。

杨素参与了太子之争,并且在杨广的背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隋炀帝登基之后,杨素曾经大权在握,但是杨素之子杨玄感却在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公然造反。杨玄感之反,既是关陇集团分裂的标志,也是隋朝覆灭的主要因素,至此,隋朝灭亡的大幕已经拉开。

更多文章

  • 颠覆传统认知:若无北魏则无隋唐?孝文帝迁都汉化背后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五个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好处

    “均田令”解决土地分配北魏统治中原后,底层的经济体系迅速从游牧向农耕过渡。推动北魏经济体系农业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拓跋氏虽然在长城北部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农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统治中原的时候,由于不理解汉人的社会制度,他们对统治汉人还是一筹莫展。孝文

  • 颠覆传统认知:犹豫不决还是胸有成竹?聊聊两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玄武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玄武门之变旧电影,单田芳玄武门之变全集

    那么,玄武门之变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万不能把此事当成“家庭伦理大戏”看待,只顾着关注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而忽略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唐初政治格局的影响。秦王凯旋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俘虏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秦王李世民凯旋长安,他身着金色战甲,宛如战神下凡,数万士兵齐声呐喊,《秦王破阵乐》此起彼

  • 颠覆传统认知:唐玄宗统治的盛唐给中唐和晚唐埋下了怎样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杜甫是在盛唐还是晚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划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歌的特点

    初唐的门第初唐时期,门第的地位极高,能否从初唐发展到盛唐,关键就看如何处理好门第的问题,打破这个制约国家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制度。唐太宗曾命人编撰《氏族志》以确定各世族的排名,《氏族志》由山东名门的高士廉、关陇世家的韦挺、河西大族的令狐德棻、南方侨姓的岑文本进行编撰,结果是山东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唐太

  • 颠覆传统认知:从女皇武则天的悲哀中探究大唐四个阶段的核心脉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统治下的大唐,大唐秘史武则天刘晓庆,大唐女皇武则天免费阅读

    唐朝十道图“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仓皇出逃,其子即位为肃宗,奉其为太上皇,实际上是强行剥夺了他的皇位。这次政治巨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平定,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即节度使掌握实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武人势力范围越来越大,政治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

  • 颠覆传统认知:五代真的能算朝代吗?聊聊“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代和十国的关系,穿越五代纵横十国,隋唐五代又十国全文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但从延续时间来看,朱温建立后梁是在开平元年(907年),而赵匡胤在建隆元年(960年)灭亡后周,这五个王朝加起来也不过五十多年而已,五个王朝的名字也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以在后人的称呼中都要加个“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样的王朝实在是太小了点。难称朝代的“五代”总

  • 颠覆传统认知:乱华的真的是“五胡”吗?聊聊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胡哪五胡,乱华,老梁谈五胡之乱

    “五胡乱华”的说法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隋唐之际广泛流传。从字面上看,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那就是把“五胡”看成是外来异族,将“五胡乱华”与灭亡西罗马的“蛮族入侵”联系起来,认为当时中国也出现过一次外族入侵,打破了原来的统治秩序。匈奴人刘渊是“五胡”中重要的一支,也是最早“乱华”的一股力量。刘渊

  • 武则天晚年放弃酷吏决定还政于唐,是良心发现,还是厌倦了争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昏庸重用酷吏,武则天晚年作风令人诟病,武则天建立的酷吏机构

    圣历元年(698),在狄仁杰、吉顼、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并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武氏诸王一起盟誓罢斗。长安元年(701),武则天回到阔别二十年之久的长安,这一李唐的龙兴之地,这一行为向世人传达了一个信号,女皇决定还政于唐。武则天不断为酷吏造成的冤假错

  • 朱棣为何不学李世民一样逼父退位,而是要去抢夺侄子的皇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能和李世民比吗,朱棣与李世民的差距,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为了自保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全国统一后,在唐朝内部存在皇位继承问题,李建成是太子,但是李世民军功显赫,握有实权,双方为了争夺皇位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李渊也想调节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但是没有作用,当时李世民处于劣势,李建成拥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李渊这个人有才

  • 现实版“杨贵妃”张榕容,展现大唐丰腴美,给人一眼万年之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榕容杨贵妃回眸一笑壁纸,张榕容杨贵妃合影,张榕容版杨贵妃片段

    唐代最火的明星当属“杨贵妃”,因此后人拍摄有关杨贵妃的电视剧是数不胜数,很多女演员都因饰演过杨贵妃一炮走红,张榕容就是其中之一,看过某电影的人都被张榕容的高颜值以及好身材所折服。看看你自己的小肚腩,再对比张榕容的平坦小腹,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是不是感到了一丝的羞愧?近期由张榕容主演的网剧已然收官,不

  •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一生有多少诗词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白诗仙帖,李白和杜甫谁是诗仙,李白是渣男还是诗仙

    李白自称一生创作了万篇诗文,但很多诗篇都丢失了,而最后被收录在《全唐诗》的作品大约1700余首,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七言绝句或是五言绝句等诗歌的形式,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但是他唯一最认真做的事情就是作诗。李白一生创造万篇诗词,诗句里尽显放浪形骸的自由态度李白一生不随波逐流,诗词风格独一无二的李白又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