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其实宋国的特殊之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西周的分封最初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王和武王的血亲,比如鲁国的周公、燕国的召公等;第二类是追随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功臣,如齐国的姜子牙等。但是随着周武王的去世,刚刚建立不久的西周王朝就面临了前朝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三监叛乱。当摄政王周公辅佐尚在襁褓之中的周成王平定内乱后,为了表彰在平叛过程中的有功之臣,在周成王在位期间又出现了第三批分封浪潮,宋国就是在这一时期才出现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纣是从大西北的镐京出发,一路出函谷关打到中原,灭亡商朝后就成功改朝换代了,之后并没有发生过周人大肆向东方扫清商朝残余势力的事件。因此由于战争的影响,以洛邑为界,向西多是周人的聚居地,往东则是商人的聚居地。商朝之所以称之为商,就是因为商朝子民善于经商,像东方的这些大国,齐、鲁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宋,国民的组成多为前朝商民,因此这些国家都比较擅长经商,国力当中的经济成分占比非常的高。你会发现齐、鲁、宋三国几乎是从西周建立到战国终结从头富到尾。
[var1]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综合国力中的另一项主要指标,那就是军事实力。春秋时期宋国的军事实力虽无法与齐国相提并论,但在中原地区诸多姬姓小国中,可以说是独占鳌头。甚至当齐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宋国还凭借自己的军队和影响力帮助齐国公子复位,也正是这一重大事件,将宋国推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宝座。
整个春秋时期最大的一对冤家那就是北晋南楚,两国可以说有着天生的敌对性,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了世仇。因为晋是协助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改换东周的最主要支持国,也就是扶持王室的第一大国。而楚国被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视为荆蛮,是第一个跑到洛邑耀武扬威打听九鼎重量的诸侯国,同时也是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叛逆国家。另外在北晋南楚之间夹还杂着当初周王册封的无数个面积非常小,但位置又特别好的中原姬姓侯国,晋、楚为了争夺中间的这些上好的地盘,把这些小国变为自己的附庸,而不断的产生摩擦。可以说这些小国之间互相谁动一下谁,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晋、楚便会大打出手。
[var1]
夹在中间的这些小国里面的头领就是宋国,为了免遭两大国铁蹄的践踏,宋国在鼎盛时期连续召开过两届诸侯会盟,与会者数量之多可以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媲美。这两次会议都达成了和平协议,当然其方案主要是靠出卖其他小国的利益。比如第一次会议要求北半边的N个小国向晋国进贡、南半边N个小国向楚国进贡。后来协议破裂晋、楚又打了起来,宋国又成功召集第二次大会盟,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北边小国给南边的楚进贡,南边小国给北边晋进贡。两套方案换来了中原地区近百年的和平,少死多少人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但是宋国在春秋时期立下的这一项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这么厉害的宋国,又这么会做和事佬,为什么在春秋能称霸到战国就没落呢?关键因素就在于其地理位置上。凭借地处中原核心的地理位置,宋国一度通过发展经济而成为中原强国,但后来同样是因为地处核心的地理位置,周边全是强大起来的大国,如齐、楚、赵、魏、韩等,把宋国包围的严严实实。因此宋国在灭曹之后,再也没有了伸展之地,我们可以总结为宋国是“成也位置、败也位置”。
战国初期的时候,宋国还没有明显的没落,而且由于从春秋跨入战国,原先的那些大国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内部动荡,最严重的比如说齐国的田氏带齐和晋国的三家分晋,当这些出现政权转化的国家新的统治者还没能站稳脚跟之际,宋国曾经通过几次战争打赢过齐、楚、魏三大国,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是“国运抛物线”在所难免,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很巧的是最后宋国的灭亡也是被齐、楚、魏这三国所灭,并被三国瓜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