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首先我们经常听的一句话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说,打仗在古代打的就是人和粮食。赵国在粮食供给方面远远比不上当时的秦国,尤其是战争后期,赵国的粮食已然不够自己的部队使用,而当时齐国等别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不敢把粮食借给赵国。赵国拖不下去了,只能改变原有策略和秦国决一死战。
[var1]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赵国城中都有哪些将领,这其中就包括乐毅,田单,李牧这些名将。如果别的人你们不知道,那么诸葛亮曾经老说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句话你们应该是听说过的,这里面的乐毅指的就是他。那么赵国有这么多人才为什么不用这些偏偏用赵括呢?
[var1]
首先乐毅当时已经年老银贵了,田单是作为一个刚来赵国不久的将军,不够受到重视。而李牧则在当时的名气不够大。不过这都是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是赵括自幼就和父亲立过很大的战功。并且他是主战派在隐隐约约中已经显示出了他是继承廉颇的最出名将领,也就是说当时的赵括无论在经验上还是能力上都是很有水平的,没有历史中说的那么不堪。
[var1]
而秦昭襄王在听到对方换成赵括之后也是十分害怕,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他甚至秘密调白起来到战场,并且严格封杀消息,不能让外界知道他在从中调兵,试想如果赵括真有历史上说的那么不堪那么秦昭襄王也没必要花这么大力气了。
[var1]
而在战场上,赵括带领的赵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和围困的秦军进行了长达四十天的艰苦对抗,试想,在没有武器和没有粮食,且被大军包围的前提下仍能进行反抗,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普通将领能做的了的事情。最后赵军40万人马进行了投降,但是这场战争赵军也让秦国战死了20万的士兵。赵括在战场中捐躯。其实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效果了,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不仅自己的人马没有太大损失(后期的40万是被秦国活埋的。)还让地方损失20万部队这就是赵括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