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脾气秉性,完全不是当皇帝的料,当个老农民最为合适。这因为他有两个性格特点,一是力行节俭,勤劳朴实;二是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在厉行节俭,勤劳朴实方面呢,道光皇帝堪称第一。他厉行节俭,大力发扬“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作风,在皇宫内倡导打补丁,自己的龙袍马褂破了,都不愿意换新的,让内务府的人给他打上补丁接着穿。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满朝文武大臣衣服上打补丁蔚然成风,简直把朝政大会开成了丐帮大会。
在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方面,道光皇帝是当起了瞎子聋子,只愿意听好消息,不愿意听坏消息。面对日益衰落的王朝,道光皇帝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导致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最可悲的是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道光皇帝盲目自大,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皇帝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皇帝也就成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宁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在挑选皇位继承人上,道光皇帝也是存有小农意识,选择了保守老成的咸丰,而没有选择具有开拓精神的奕訢。以上种种,使得道光皇帝成了后世唾骂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