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脚跨追风赤兔马
,这便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形象。千百年来,关羽一直被世人所喜爱。他的英雄事迹也是流传甚广,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弱冠孩童,可谓无人不识关二爷。
关羽勇猛无敌
,战功卓著。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甚至,还逼得曹操想过迁都以避其锋芒。
他
忠义无双
,降汉不降曹。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高官厚禄,也动摇不了他与兄相聚之心。为了让曹操答应他可以离开,他替曹出战,帮曹操解白马之围。在得知刘备下落后,毫不犹豫,立刻辞曹而去。
正史:失荆州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毫无准备的关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而丢失了荆州。由于荆州失守,加上傅士仁、麋芳叛变投降,刘封、孟达又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两难、腹背受敌的困境,无奈之下,只好西进麦城。然而,吴军行动迅速,很快将麦城包围。只有西面吴军较弱,关羽决定从西面突围回川。不料中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而被擒,最终被孙权所杀。
武艺超群、治军有方、伐敌有术
。那
为何会由此一败呢
?
对魏军的连番胜利,使得关羽有一些骄傲。正所谓:"骄兵必败"。
其实关羽治军不怎么样,他平时高高在上,不把手下的将领放在眼里,待之太薄。就连他非常重用和信任的傅士仁,都叛变投降。
《三国志·关羽传》太守麋芳在......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仁咸怀惧不安。
《三国志·关羽传》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自视过高,疏忽大意。他认为吴军没有本钱能与他一战,打死他都不信东吴敢出兵荆州。就算他知道,孙吴非常想夺回荆州。可以说荆州在蜀国手里,对吴来说是如刺在喉。但是,关羽的高傲和对敌判断不准确,直接导致了丢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这些,就是关羽兵败荆州的原因。
我认为有荆州之败,关羽就不能称圣了
凭什么关羽吃一次败仗,就说他不能称圣?原因如下
:
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本可避免,全是因为关羽自己的因素造成这次失利。如果,关羽对孙权能够稍微放低一点姿态,这次战役甚至都不会发生;
历史上很多名将失败,都有各种客观原因。比如"杨家将"等,大部分都是因为奸臣作祟,他们既没有全权的军事指挥权,又没有后勤保障,更有甚者,故意拖延不执行战前布置的战术,导致孤军奋战陷入重围。而关羽没有这些麻烦,他拥有荆州的完全掌控权;
演义传说:华容道私放曹操
从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来看,关羽被称为武圣,不仅仅是因为他
武艺超群、战绩赫赫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
忠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等,这些故事便是关羽以忠义称圣的原因。
可是我要说,如果以武称圣,关羽不够资格的话,那么
以忠义而称圣,他更是不配
。关羽真的忠义吗?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用火攻大败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诸葛亮令关羽埋伏于华容小道,关羽本可立下大功,生擒或者活捉曹操。谁料那关羽为报曹操往日之恩,竟
私自将曹操放走
。
如此之人何来忠义之说?身为大将,于两军交战之时,
为报个人之恩,私放敌军首领。这种行为何忠之有?对蜀国忠吗?对蜀吴联军忠吗?对刘备忠吗?
别说两军交战,就算是一场足球比赛。你也不能因为对方的某个人,与你有旧,或是对你有恩,你就在比赛中放水吧。如果某个球员,转会后和之前效力过的球队比赛。为了感恩之前球队的培养,在比赛中放水,能破门而故意不打进。我相信,这种人绝对会被说成没有职业道德。而事实上,这种事情也鲜有发生。
?
他放跑曹操的时候,有想过结义兄弟刘备吗?
。
孔圣人授课图
于国于民的贡献不足以称"圣"
清朝雍正三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关羽达到了与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这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而关羽呢?关羽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从历史进程来看,他那些战绩,于国毫无意义,因为最终胜利者是曹魏。
如果强行要说贡献的话,
关羽只对后世的封建主义君王有些许贡献
当做统治穷苦人民的工具
。他们通过关羽的传说故事,教化百姓们忠义于封建主义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