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中,将社会制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最早的是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期,之后就是国家的初步形成,私有制开始产生,就此带来的新的阶级分化,社会出现了等级制度,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制度发生大变革,于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就到了封建社会。
[var1]
封建社会后期,工业的兴盛战胜了农业,代表工业的资产阶级就夺取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是为资本主义社会。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剥削逐渐从生活中消失,阶级开始消失,变成按需分配的美好世界,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这些社会制度换算到中国历史之中,原始社会指的就是炎黄时期的原始部落,奴隶制社会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封建社会指的就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
[var1]
对于中国来说,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宝贵的财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探究早期封建制度的形成,一直追溯到秦国变法后的制度建立。
封建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封建制度推广到了整个中华大地。所以早期封建制度就是在秦国时期产生的,缘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带领下发动的一次目的为富国强军的变法。在二者的领导下,秦国采用法家思想,革新了秦国旧制度,创立了秦国新政。
顺利将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疆蛮夷国家成功发展为制度严密,国力强盛的虎狼之国。而在商鞅变法之中,最根本核心的则是建立了军功爵制和郡县制度。
[var1]
这两样制度才是富国强军的关键,也是秦国封建制度确立的重心。接下来就来一一解读这两项制度的运作原理。
秦国和中原各国原本都是在周朝时期分封的诸侯国,那么在制度上,秦国也继承了周朝的制度,也就是分封制。将权力逐级分封给下一层,因此军权也是这样掌握在国中的贵族手中,作为贵族的世袭权力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样的军权分配有着明显了优劣势,优势就是将帅和士兵之间相当了解,遇到优秀的统帅,军队的实力可以发挥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var1]
这个的经典例子就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乐毅这样可以用少数精锐在极其弱势的情况下逆转整个战况的将领。但是弱势也是很明显,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血统更高贵一说,就算是皇帝的后代也不一定都是贤者。
所以在世袭制下,很容易出现平庸甚至是顽劣的贵族也可以继承军权,在这种状态下,再优秀的军队也会败落。而到了战国初期,基本上就是分封制积弊严重的时候,而且中原各国纷纷排斥秦国,秦国陷入了危机。
而为了加强军力,商鞅变法中对军制实施了改革,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字面意思,按照军功来分配爵位,这就给了那些平民晋身之阶,平民终于可以通过一条正规的官方渠道进行阶级跃迁。
[var1]
而且重要的是,这里的军功并不是专指上战场的军功,除了战场杀敌军功之外,还有奖励耕织。将生产也当做一种军功,大大鼓励了秦国经济对军队建设的支持。
而且这样就结束了贵族阶级对于军队的垄断,可以选拔更多具有能力的平民将领统领军队,秦国由此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虎狼之军。
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军队,击败了中原霸主魏国,夺取河西之地,逼得魏国迁都,完成了富国强军之中的强军目标。
[var1]
正如上文所说,在分封制下,地方的权力实际上由贵族掌握,贵族就是自己封地里的土皇帝。在国家中形成了中央君主和地方贵族两种权力重心。
这样就导致国家实际上无法聚集起全部力量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之后,这些拥有资产的阶级更不想让权力掌握在这些旧贵族手里,地主阶级要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利益。
而且秦国君主也在变法中感受到了旧贵族的阻碍,这些旧贵族作为原有的既得利益者一直在阻止着变法,自然要用手段除去这些障碍。
改革地方制度无疑是一种好手段,彻底地将从西周时期传承下来的分封制废除,将这些国家的蛀虫赶出国家的管理层。于是郡县制就由此而生了。
[var1]
郡县制将原来的行政规划废除,建立了新的郡和县两级的行政单位。更为重要的是,郡县制的产生也是官僚政治的产生,以君主通过各种手段挑选的平民官吏成为了国家管理的主体,这才是郡县制划时代的地方。
这些官吏的任免权完全被君主所掌控,而不是世袭,所以君主也就遏制住了地方权力的咽喉。这就是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控制全国权力之后,地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中央输血,做到真正的富国强兵。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