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三公是什么职位?有外臣内臣之分?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三公是什么职位?有外臣内臣之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92 更新时间:2024/1/24 3:01:26

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钜桥。

一、商朝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1、商朝的形成与疆域。

商人的始祖契(音谢)的母亲是简狄,据说她是见玄鸟堕其卵,吞食而生契。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他又是一个族群的始祖,这说明他正处于从母系向父系时代的过渡期。契与夏禹、周弃大约是同时代的人。曾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契的子孙便以商为氏族名号。

商族在夏代为诸侯,契的六世孙冥就做过夏的治水官。在成汤建国前,商族为寻求生存空间,自契至汤八迁。到契的八世孙上甲时,战败有易人,商族得到了发展。至契的十四世孙成汤时,商族力量强大,最终打败夏,灭夏。汤乃践天子位。

商朝从商汤建国到帝辛(纣)亡国,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共496年。时间约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其疆域以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为中心。商代的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成汤到雍己历十四王,国都在西亳(音勃),即今河南偃师县尸乡沟的商城遗址。中期从仲丁到小辛,历十王。此时由于王族内部争夺王位,国力削弱,致使多次迁都,到南庚时迁于奄(音眼),即今山东曲阜。晚期从盘庚到帝辛,经十一王。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西小屯村。据粗略估计,商朝初期人口大约为400-450万人,至商朝晚期增至780万人左右。

2、商朝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从社会分层看,主要分为王族与贵族、平民宗族与奴隶家族。其中王族与贵族都居住在城市及统治中心区。平民则分布居住在城区内或四周。有手工业家族,商人家族,更多的是农民家族。中国古代奴隶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不同,他们主要不是生产奴隶,而是家内奴隶。从居住空间看,商王族居住在统治中心区,只是派亲信到各地巡视监督。各地诸侯方伯也都居住在自己的领地内,通常是些相对小些的城,管理着自己的族众。而真正的农民则居住在田野村落中。当时的手工业者大都居住在王畿或其他小城内。中国商业不发达,手工业者始终都主要为统治者服务。他们的手艺都是世代相传,父职子继。王族到平民乃至奴仆,都是以家族为基本生存单位,而且是世代传承,很少流动,社会阶层极其稳定。

二、政治婚姻制度与王位继承制度

商朝流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基本形成。“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成故曰姻”。自婚姻制度形成以来,就与政治联姻密不可分。商族开国之主成汤,听说伊尹长而贤,便派人到他的氏族有侁(音深)氏去请,但有侁氏不许,而伊尹也想归属于商汤,于是,商汤就请求娶有侁氏的女子成婚,而把伊尹作为媵臣一并嫁到商族。这样不但密切了与有侁氏的关系,还得到伊尹这位能臣。

此外,商还通过与有干国联姻,强化了干国(河南濮阳市东北)的政治隶属关系。其他臣属于商的各地族氏方国,也都经常主动嫁送女子与殷商结亲,这种结亲方式被称为贡纳,有的是出于政治义务,有的则是自愿。但有的则是迫于王威。如卜辞记载:“呼取女于婪”“呼取郑女子”等。与此同时,商王族女子也要外嫁他族。

古代“妇人谓嫁曰归”,如《诗·大雅·大明》有言:“大邦有子,伣(音欠)天之妹,文王厥祥,亲迎于渭。”大邦即殷,商王帝乙将王族少女远嫁周族文王,就是想利用血缘姻亲纽带维系商周之间的臣服关系。由此编织出由宗亲和姻亲盘根错节的政治金字塔网络。如果说夏朝的政治联姻还是为了团结强大异血缘诸侯国的话,那么,商时的政治联姻已基本确立了以商族为宗法核心的父权家长制地位。

为了子孙的繁衍,为了疆域的巩固,历代王族一贯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娶妻多少已成为王朝兴衰的标志。凡国力强盛,则“重国广嗣”,娶妻亦多。不仅可靠子孙之众管理国家,也可后继不忧,不愁没有接班人。商代的联姻邦国越多,它的根基也就越牢固。殷商以武丁娶妻最多。

在商王的后妃制度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有的王不止有一个法定的妻子。像仲丁有2位法定配偶,祖丁有3位,武丁有3位。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因此,商朝还没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父死子继”配合“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凡兄弟行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对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个制度在中丁时期被打乱,中丁父辈有小甲、大戊、雍己三人为王。中丁为大戊之子,雍己死,按惯例王位应由小甲之子继承,但“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从而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到小乙时,干脆以幼弟之子继位,故小乙给其子武丁。康丁以后,后妃制度改变为一王一妻制,并实行直接传长子制度。因此,商代王位继承制度虽有兄终弟及现象,但其主干仍是以传长为常法。

三、商朝的行政体制

商代的疆域由两部分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诸侯方国的领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称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诸侯方国管辖的领地在王室周围的称为四土。在商王身边治理王畿的官,称为“内服官”,而诸侯方国臣属王室,其主要活动在王畿外的诸侯国之内,称为“外服”。这些官吏即是王室的外服官。

商朝内服职官称为殷百辟,或百僚庶尹。表示其设官之多。商朝官吏多以尹为名,尹有治理、正长之义。庶尹相当于甲骨文中的多尹。

内服

属于中央王朝的职官。商王之下,百僚之上有一人总领其事,辅佐商王。如成汤时的伊尹,便被汤“得之举以为己相”。武丁时的傅说(悦)被“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内服职官可分为四类:

(一)政务性职官。有掌管农业的“藉臣”,掌管畜牧业的“牧正”,掌管手工业的“多工”。

(二)军事性职官。商代文武不分职,凡是官皆可出征为将。但因古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侧重军事的武职已出现。商代军队以师为最大编制单位,师长是武职中地位较高者,在甲骨文中的多马、史、戍、卫、射等都是军事性职官。

(三)宗教文化类职官。即卜、巫、史等。商人非常相信天神,每事必卜。所以,在商王身边专门有一群从事占卜的人。甲骨文中称为“多卜”。即当今学者们所称的“贞人集团”。巫也是职司神鬼的。古时卜和史不分,常常祝宗卜史连称。在祭祀时,史主掌向神的祷告词,还掌封官册命之事,甲骨文和商代铜器中有“作册”,是掌册命的官。“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四)宫廷内职官。商王所居称为寝,甲骨文中有王寝、东寝、西寝等名称,在安阳殷墟发现商王宫寝基址五十多处,是王的居所及宗庙遗迹。主管宫室的官称为寑。宰也是主王宫事务的官吏。冢宰即王家事务大主管。武丁在未得傅说前,曾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

商朝的内廷官常握有实权,出任重吏。比如商王曾命自己身边的寝去“省北田四品”,即视察北方土地,划分其等级。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任。而臣或小臣,本是处理王宫及王室事务的执役人员,这些人也多担当军政要务。如管事耕藉的“小藉臣”、管理众人的“小众人臣”、管理牧马的“小多马羌臣”。这些小职官后来演变成管理某些部门的专职官。

四、商朝的军事制度

商王是军队的最高首领。无论是他亲自出征还是授权与将领,都必先禀告或受命于祖庙。仪式非常隆重。商王亲征在甲骨文中称“王自征”、“王往征”“王征”。王以下武官有:师、马、亚、射、卫、戍等,商朝武官的各级领导指挥系统。

商朝的军队由三个部分组成:王室军队、诸侯国军队和贵族武装。商军的主力是王室军队。甲骨文称为“王师”诸侯国军队即在师前冠以某侯名。如“雀师”、“犬师”、“吴师”等。族军则是贵族的私家武装。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它们也常出征卫戍。这些贵族的私家武装在春秋战国时迅速壮大,成为各诸侯国称霸的主力军。

战车仍是打仗的主力核心。但此时的战车已至300辆。步卒编制称“行”,分左、中、右编制。军队称为师或旅。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时出征临时征集的兵员甚至多达一万三千人。原始征兵方式是临时性的击鼓聚众。到武丁时,则将居民按军事建制编制起来,战时只需命将于庙,就可率军出征。到商末,据《殷本纪》记载,商纣发兵17万人抵御周武王。其中有50余国的军队,而商王室的军队从其编制上推断应有6万人。

编入“王师”中的成员,称为“邑人”,即居住在王都及附近的平民。考古人员从安阳殷墟中发现大量中小平民墓葬,其中的男性成员多陪葬有兵器。王室统领的中央军,无论是在数量、素质还是装备上,都优于地方诸侯与方国的国军和族军。

五、商朝的司法制度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据传商时的刑律达三百条之多,说明商代的法律已比较完备,后世重刑法的荀子都说:“刑名从商”。后世将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和周代的《九刑》合称为“三辟”。辟即法。三辟即三种法律。

商代的法律具有神判和神罚的特色。成汤伐桀时,就声称自己是“致天之罚”。盘庚对反对迁都的人说“故有爽德,自上其罪汝,汝罔能迪”,(你们若有失德行为,我的祖先神在天上就要给你们惩罚,你们就活不长了。)商王要用刑,也得先占卜,经占卜后行刑,表示这是上天的判罚。

商代的法律同样体现出农耕文明国家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特色。《商书》曰:“刑三百,罚莫重于不孝。”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看不到汤刑三百的完整面貌了。从保存下来的零星史料中,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些罪名:

不孝之行。我们的祖先因长期过着累世聚居的生活,乡村的安定团结是整个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的基础。在血缘聚居的乡村,子女如果不孝,整个家族就不得安生。且在家不孝父母,出门也不会听长辈的话,甚至会犯上作乱。所以,国家对不孝的处罚最严厉。因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不从誓言。《尚书·汤誓》中,成汤在动员将士出征讨伐夏桀时说:“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颠越不恭。《尚书·盘庚》中,盘庚对臣民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迂奸宄(音鬼),我乃劓(音易)殄(音舔)灭之,无遗育。”不吉不迪即不善良不和顺,颠越不恭好作坏事,不服从帝王命令。暂迂奸宄乃诈伪奸邪犯法作乱。这些罪都要外以极刑——割鼻、満门抄斩、断子绝孙。

臣下不匡。即臣子不对国君进行匡正劝谏,也要施以刑罚。劝谏范围包括“三风”、“十愆(音千)”。“三风”即:巫风、淫风、乱风。“十愆”即:歌舞不时,贪于货色游乐、田猎、轻侮圣人议论、拒违忠直规劝、疏远有德长者和与顽劣之徒朋比为亲等。臣下若对主上这些行为视而不见,就是失职,就要处以墨刑:在脸上刺字。

弃灰于公道。“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认为此处罚在太重了。孔子则认为,这种重罚是为了让人们建立公德,了解治国的道理。在公道上弃灰,若恰遇过路人,使其満面皆灰,其人必怒,易生斗殴。如在斗殴中出了人命官司,则按法要灭三族。所以,不如塞其根源。

商代的刑罚分死刑、肉刑和徒刑三种:

死刑又分以下几种:⑴族诛——灭族。“我乃劓(音易)殄(音舔)灭之,无遗育”。劓殄即断绝,育指童稚。连儿童都不放过。⑵大辟——砍头。⑶炮烙——将铜柱上涂上油,下面用炭火加热,置人其上,人烂而堕火而死。⑷脯醢(音海)刑——把人做成肉酱、肉干。《史记·殷本纪》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愿与纣淫乱,纣怒,不仅杀了九侯女,还把其父九侯剁成肉酱。鄂侯站出来据理力争,商纣把他的肉作成肉干。⑸剖。《史记·殷本纪》载:“王子比干极力劝阻其父商纣王作恶,商纣王大怒,说:‘我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就把他儿子比干的胸剖开,把心掏出来。

肉刑的种类有:⑴刖刑——砍掉一只脚。甲骨文中多记载对逃亡的奴仆施以刖刑。传说殷纣王对早上涉渡淇水的人都断其胫——小腿。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怕水冷。⑵宫刑。男子去势——割去男子生殖器。使之不能生育后代、断子绝孙。⑶劓刑。割掉鼻子。⑷断手。弃灰于公道则断手。⑸墨刑。脸上永远带着刑余之人的印记。

徒刑。拘系作苦役。武丁时著名的辅佐傅说,据说就是一个身穿囚衣、用绳子系着、在傅险地筑城的苦役。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战国法律,通奸者要被处罚作城旦。

囚禁也属于徒刑类。商纣就曾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音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当时商代的监狱。商王室在各地都设有监狱,囚禁奴隶和罪犯。

六、商朝的财政制度

商朝的土地制度为拟血缘群体共有制。从名义上说,商朝的所有土地都是以商王为代表的王族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商王作为全国的父家长分配给同血缘贵族和异血缘贵族使用。由这些号称为“子”的次级父家长们管理自己的族众。所谓的私田,就是各自为了生存而占有的田地,所谓的公田,就是要供养各级官吏而上徼的租赋。当时的农民都以血缘族群的方式累世聚居在世代相传的土地上。原始社会时,他们自种自吃。进入文明社会后,不管谁当头,都得交田租。开始是劳役地租,集体耕种的一村农民,要先耕种公田土地,那上面生长收获的粮食要供养王室或侯伯。他们也有自己的头。通常都是年长者,每日坐在村口,早上监督村民出去种地,晚上检查他们带回多少柴禾。还要监督妇女集体制衣。这些人就是秦以后的地方三老。往往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村民除了交纳粮食之外,还要服劳役,如修路、筑城、参加围猎等。战时还要随主人出征,并自备装备、口粮,这就是后代的赋。各地贵族把农民上交的粮食除留自己享用外,还要上交给王室一部分,并负担提供军事力量及王室建筑劳役的任务。

商王族也有自己的土地,名为“王庄”,面积相当大,诸侯国中也有王族田地。耕种王庄之田称作“藉田”,开发王庄之田称作“裒(pou上声)田”。王族派专门的官令尹、小藉臣、小众人臣等管理监督大田耕作。王庄的收获物储藏在专门的仓库内,甲骨文中称为“廪”——仓廪实而知荣辱。商王也时常派人到各地去巡视,称为“省廪”。当时,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只用于商王族众的供给,官吏和军队都各自由自己的土地所出自行解决供给问题。不由国家统一负担。

其余则是各地侯国和方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美女、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开始这些贡物是各地方势力向中央表示臣服的进献,后来,王权加强,或商王荒淫无度时,这些贡赋就变成中央强制收取的赋税。

外服官指商人所封的诸侯或臣属于商王朝的方国。《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在甲骨文中有侯、伯、子、男、任等称,都是商代诸侯。诸侯领地散布于王畿之外,他们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自给性较大的政治实体。诸侯承认商王朝的宗主权,并要对商王室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有:

1、戍边。2、随王出征,讨伐叛国。3、向王室纳贡。4为王室服役。此时的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要比夏朝时紧密而严厉多了。如诸侯不服从商王命令,则要加以惩罚。例如:商王文丁十一年,就杀了周族首领季历,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都是王权行于诸侯之证。

外服官指商人所封的诸侯或臣属于商王朝的方国。《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在甲骨文中有侯、伯、子、男、任等称,都是商代诸侯。诸侯领地散布于王畿之外,他们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自立性较大的政治实体。诸侯承认商王朝的宗主权,并要对商王室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有:

1、戍边。2、随王出征,讨伐叛国。3、向王室纳贡。4为王室服役。此时的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要比夏朝时紧密而严厉多了。如诸侯不服从商王命令,则要加以惩罚。例如:商王文丁十一年,就杀了周族首领季历,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都是王权行于诸侯之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成为匈奴俘虏有多可怕?看看古匈奴墓葬的这一野蛮风俗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极简匈奴史,匈奴有多强大的秘密,欧洲的匈奴和中国的匈奴

    中华民族作为整体,其实真的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毕竟我们以农耕为主,所有生产资料能够自给自足,无需像草原或海洋文明那样靠四处抢劫为生,而草原文明的早期代表匈奴,把抢劫对象就定位为中华。纵观历史汉匈之战各种胜负,从战国到秦朝,中原民族对草原势力保持了绝对压制,可楚汉之争后,中原内战消耗了民力,从汉初至

  • 项羽:千古无二的霸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项羽为何千古无二,外国人看霸王项羽,霸王项羽壁纸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京剧经典曲目《霸王别姬》的唱词,也是垓下之围绝望中项王与虞美人的千古绝唱从那个不可一世地指着始皇帝说要取代他的少年到乌江自刎一声声叹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千古霸王,仅仅数十年,而他的人生,仅仅三十年。公元前232年,作为楚国贵族项氏一族新成

  • 商汤以仁德之心治国,自焚祭天求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汤求雨时说的话,商汤之死,商汤是什么意思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其势力所及,远远超

  • 商纣王麾下的五大悍将,其中一位干掉了土行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位,邬文化邬文化的身子非常高,而且他的力量还非常大,一顿饭能够吃掉一头牛。他凭借着自己生来就有的这么强大的力量,被袁洪赏识,成为了他军营下的一位大将。在邬文化跟袁洪一起去袭击姜子牙的阵营时,邬文化把他阵下的一位大将给干掉了。但是这样一个力量非常大的人,却被姜子牙一把火给烧死了。第四位,张奎张奎是

  • 刘备的绰号是大耳贼,看看曹操孙权吕布诸葛亮关羽等人的绰号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史上刘备有哪些黑点,三国刘备最出名的一句话,三国刘备的外号

    刘备之所以被吕布叫“大耳贼”,主要是由于他“身长七尺五寸,捶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由此可知,刘备的耳朵很大,很长。我们看看其他人的绰号都有啥?曹操的绰号是吉利、阿瞒曹操,一代枭雄,许劭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的能力确实很强大,他征战一生,消灭袁绍、刘备、吕布等军阀,统一北方,为曹丕建

  • 如果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庞统能撑起蜀汉吗?看看他当时的名声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三个军事才能特别突出的人却先死了两个,而刘备一直把诸葛亮放在大后方镇守,在最后一次战争的时候,诸葛亮还是被刘备放在了蜀汉的大后方,也是没有带着他去作战,但是这次战争也是失败了。其实诸葛亮还是擅长攻城的,只不过他更擅长防守而已。在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也是进行了多次的北伐,但是却始终没能取得胜利,这

  • 姜子牙封神竟把自己给忘了,怎么办?他灵机一动,成为众神之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的本名不叫姜子牙,而叫姜尚。姜子牙是典型的大器晚成,72岁因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姜尚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驰骋于历史长河中。周文王求贤若渴,遇到姜尚,就如鱼得水。他封姜尚为“太师”,称他为“太公望”。后人也因此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姜太公的是千古第一谋士,他的辅

  • 商纣王:被黑得最惨君主,明明很有能力,变成了是非不分的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商纣王此人不一般,雄才大略,到处东征西讨武力强大1:史料中记载的纣王力大无穷能言善辩,前任商王没有看错人商纣王原名叫帝辛,他所存在的历史距离现在也有三千多年。我们对商朝末年历史的了解往往通过史料跟文物一起考证,史记里面对帝辛有这么一番描述:“长巨姣美,力大无穷,能够跟猛兽格斗。”主要是说商纣王

  • 商纣王时期商朝铁三角:费仲执政、蜚蠊招抚、恶来镇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费仲尤浑简介,吉昌与费仲,商朝时期十大事件

    配图执政费仲费仲是嬴姓先祖大费儿子若木后裔。费仲的先祖费昌曾经加入商朝武汤一方,共同灭夏。在《史记殷本纪》中如此记载费仲:“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而后世的《封神演义》小说更是将费仲描述为邪恶之星(廉贞星),职歪曲、诡辩、恶性,代表着生杀之星。似乎费仲就是大恶人一个。但在西周历史上

  • 如果让赵云替换关羽,荆州还会不会丢?对比这三方面不难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云马超关羽最强搭配,关羽大战赵云完整版,赵云跟黄忠能守荆州吗

    荆州丢失的真相一说起荆州的丢失,许多人就把原因归结于关羽的高傲。因为关羽的高傲,盟友孙权遭到鄙视,最终选择和曹操合作,偷袭荆州;因为关羽的高傲,同僚糜芳傅士仁等人,在遭到吴军袭击时,选择了直接投降,背叛了关羽;因为关羽的高傲,侄儿刘封不愿意救援,导致关羽被困麦城,最终无奈被俘。可以说,在大众眼中,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