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牧野之战:周武王何以仅用几个时辰,就灭了商纣王?

牧野之战:周武王何以仅用几个时辰,就灭了商纣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4/1/20 12:40:54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不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这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战,仍存在诸多认识分歧。

比如: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军进军的路线,双方的兵力、部署,周军取胜的原因,等等。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莫过于

周武王的联军仅用几个时辰的时间,就击败了兵力比己方多得多的商军,攻下了商都朝歌,迫使商纣王(帝辛)自焚而死。

这不仅是文献记载,还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

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公社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最具价值的是

“利簋”——

簋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作器者名

“利”,他随武王参加灭商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这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上有铭文32字,前14字为:

“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学者们对铭文的考释至今未达成共识,这只是一种断句释例。)

利簋及其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张政烺先生将其大意释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唐兰先生释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甲子那天的早上(太阳出来后到早饭前),夺得了鼎,打胜了昏(指商纣),推开了商王朝。

于省吾先生释为:武王伐商,事前从事岁贞而吉,并为上帝所闻知,于是甲子早上一战,时间很迅速就占有了商地。

商承祚先生释为:武王伐商,于甲子早上这个时候进军,战至天刚黑这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胜利,占有了商国。

等等。

不难看出,尽管各家对这句铭文的释读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

这场商周之间的决战进行得非常迅速,一天之内,几个时辰就结束了。

而这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基本相符——

据《尚书·牧誓》、《史记·周本纪》等载,周武王的军队是在

“甲子昧爽(拂晓)”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之后就与商纣的大军会战。商军很快被击溃,纣王逃回朝歌城,当天晚上便自焚而死。

为什么牧野之战会结束得如此之快呢?商纣的大军——按《史记》的说法,有七十万人,后世多认为是十七万人——何以战斗力如此低下?

过去的正统解释是:纣王失德,行暴政,丧失人心,众叛亲离;而武王是仁义之师,百姓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史记》所说:

“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所以两军一交锋,商军即败退,并临阵倒戈,助周攻商,使纣王一败涂地。

然而,商军兵力远胜于周军,又是以逸待劳,结果却大败,甚至还是临阵倒戈,其间蹊跷,实在耐人寻味。仅仅用纣王失人心而武王得人心来解释,似乎有些简单化了。

古人对此就提出了一些说法,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这是说,周武王率领的联军中有巴蜀的军队,他们非常勇锐,而且在阵前“歌舞以凌殷人”——这大概是一种巫术,由此造成了商军的倒戈。

从我们今天来看,巴人的这种作战方式,想必为世居东方的商兵所未见,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扰乱商军军心的作用。但这不太可能是商军迅速溃败的主因。

世传纣王是暴君,失人心而失天下

现当代学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对此提出了多种解释。

郭沫若先生认为,周能灭商,“倒并不是因为殷纣王怎样暴虐,失掉了民心,而是另有一段历史原缘的。这段古史的真相,也因(甲骨)卜辞的发现才得大白于世。”

在郭先生看来,

商纣王的恶名多为周人所加,其实帝辛(纣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他和他的父亲帝乙两代,曾长期和东南夷发生战争。

“据卜辞所载,帝乙十年及二十年屡次征讨夷方,……在帝辛的一代,《左传》也屡屡说到,说他‘为黎之蒐而东夷叛之’,说他‘克东夷而殒其身’,说他‘百克而卒无后’;可见帝辛继承父业,屡次用兵,终于把东南夷平定了,故尔他能有‘亿兆夷人’作他的‘臣’——就是奴隶。”

“俘虏能有亿兆,战争可见猛烈,殷将士的损失也未必不在少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周人乘虚而入,殷纣王用俘虏兵对敌,卒致‘前徒倒戈’,遭了失败。这便是殷周之际所谓征诛的实际。”

也就是说,商纣王是因为将重兵用于征服东夷,从而给了周武王袭商的机会,最后失败自焚,也就是《左传》所说的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在一些学者看来,商纣王不失为英武之君

也有不少学者是从

战略或谋略的角度,来分析商周之战。

如许倬云先生就认为:“周以蕞尔小国而能克商,既不能由经济力强弱作理由,又不能由军事力量的优劣来分高低,

周之胜利当只能由战略的运用以寻求解释了。”

在一些学者看来,

周人在牧野之战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几代周人长期谋划、实施,尤其是周文王、周武王大力推进灭商战略的结果。

比如说,在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盟津,“八百诸侯”赶来助战,都说可以伐纣了,武王却以“天命不合时”为由,撤军了。其实,这既是一次试探商廷反应的出兵,也是一次伐商的实战演习。

一直等到两年后,商朝统治集团内部大分裂,纣王的哥哥微子出走,叔父比干被杀,叔父箕子因惧怕而装疯,也被纣王囚禁,太师疵和少师强抱起乐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武王……武王这才抓住有利时机,汇集联军,再度出兵伐纣。

不少学者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闪电战“

而从武王伐纣的具体过程来说,也是充满了高超的谋略。

不少论者认为,武王伐纣采用的是

奇袭战,与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精锐部队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一举击溃商军,攻陷了商都。

还有论者认为,周军能如此迅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间谍战的成功。

其实,早在《孙子兵法·用间》中就曾指出:“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认为,在商灭夏、周灭商而有天下的过程中,

伊挚(伊尹)和吕牙(姜尚)这两大功臣的间谍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姜尚早年曾在商都活动,对商廷很了解,应该也收集了不少情报。但在武王伐纣时,他作为第一谋臣,不可能亲自在朝歌主持间谍工作。

很多论者认为,周武王和姜尚安排在商纣王身边的大间谍,就是

胶鬲

《国语》中曾将他与妲己并列为亡商的罪人:“殷辛伐有苏,有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而在其他文献中,胶鬲又有贤名,不像费仲恶来那样得宠于纣王,因此说他“亡殷”,很可能是因为他做了周人的间谍。

文王渭水聘子牙:姬姜联盟是反殷的核心力量

关于此,《吕氏春秋·贵因》中记载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

说是周武王率军到了鲔水,商廷派胶鬲来问武王,要去哪里。武王也如实相告,说去商都。又问什么时候到达,说

甲子日。胶鬲即以此日期回报商廷。

当时正在下雨,行军艰难,谋臣建议停下来休整,武王却下令日夜不休,疾行不辍。其理由是,如果不能在甲子日按时到达,胶鬲就可能因提供错误信息而被纣王杀害。

为了救胶鬲,武王一路狂奔,如期到达了殷郊牧野。此时商军已严阵以待。不过最终,武王还是战胜了纣王。

《吕氏春秋》将武王的胜利归之于“义”。但这恐怕是后人的粉饰。

论者们认为这则故事要反着看:

胶鬲不是纣王的使者,而是武王的间谍。武王之所以要急行军,以确保甲子日到达,是因为那是他与胶鬲预谋好的时间。

很有可能,正是胶鬲策划了商军的“前徒倒戈”,是他先秘密联络东夷俘虏,再让纣王用东夷俘虏兵为商军前锋,巴人的阵前歌舞,也许就是他们约好的倒戈信号。

有了胶鬲这个强有力的内应,周军虽实力不如商军,但抓住时机,以奇兵制胜,一举攻克商都,也就不是太难的事了。

对以上分析,你怎么看?你认为周武王速战速胜商纣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更多文章

  • 残杀十八大臣竟被明清两朝封为一字王!曹操都没这么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孙可望剧照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带领之下,辗转四川、贵州进入云南,在云南经营数年,云南生产得到进一步的恢复,成了大西军日后抗清的稳固后方。1647年形势图而此时的南明永历朝廷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南明接连丢失了福建、两广、湖南等地,永历朝廷的地盘越来越小,最终迫不得已的选

  • 秦国仅存14年,隋朝37年,周朝为何能够连续存在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大汉不是四百年么?这四百年,是东汉和西汉,中间还出现了个王莽篡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汉西汉,是两个不同的朝代。统一全国的大秦,也不说了,只有十几年的命运,隋朝呢,也是只有三十多年,下面我们要重点说的就是周朝大家都知道,周朝也分为两部分,西周东周,周文王姬昌反商,周武王姬发伐纣建立的周朝叫西周

  • 帝王权谋术:刘备手下两员大将胜过吕布、关羽,但就是得不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出色的领导人身边都有不少带军打仗的将领,《北齐书·崔暹传》中有言:“冲锋陷阵,大有其人。”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世道混乱的时候,这样出色的将领更是容易凸显出来。例如三国时期就有无数声名显赫的英雄,名垂青史。三国时期的出色将领,大家随口都能说出好几个,但是其中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关羽、张飞、吕布等人。0

  • 项羽坑杀二十万降卒,火烧咸阳,还要恢复分封制,幸好输给了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分封制是谁提出的,项羽坑杀20万秦兵在哪一年,分封制图片

    项羽年轻时,不肯读书,不肯学武,对于兵法也是三分钟热度;但是项羽天生神力啊,而且志向不小,一次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在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六国旧贵族们看到机会,皆

  •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传统观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大地上的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从此以私有利益竞争为游戏的生存伦理秩序贯穿我国历史4000年。早在尧帝时期,就“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人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这时候四岳向尧帝推荐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取

  • 从孙权称帝,看诸葛亮北伐的无奈和伤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孙权不帮忙,诸葛亮说服孙权完整版,老版三国诸葛亮孙权

    刘备出身卑微,在乱世中,想做一番大事,不甘人下,他和关羽、张飞拉起了一直队伍,先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与群雄逐鹿,经过多次兵败挫折,在“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刘备请来了诸葛亮,这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志存高远,才华横溢,洞若观火,一出山,就给刘备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隆中对”策略

  • 广东老人家中翻出族谱,自称九龙皇帝你听过吗?祖先来自周朝皇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香港尤其是九龙地区的几代人记忆中,却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人,坚持“称皇”涂鸦几十年。家中翻出老族谱,自己竟是周王室后人?1921年曾灶财出生于广东,十几岁到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谋生,后来遭遇了伤腿拆家诸多变故。50年代初,有次整理家中旧物时,曾灶财意外发现一本族谱,谱上记载:他的某一代祖上是周朝

  • 1700年来,为何无人敢盗三国赵云墓?一挖就狂风四起,电闪雷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赵云墓现状,赵云墓为什么无人敢盗,赵云的墓真的不能盗吗

    但三国中魅力值高居榜首的赵云,1700多年来,却没人敢盗他的墓,甚至挖掘者一靠近,就会狂风四起,电闪雷鸣!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现这种说法,要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破四旧时期,有些人便想毁了赵云的墓,以立功劳。可这群人挖了大半天,掘了十几尺深,刚刚挖到看见墓顶的时候,就天降大雨、倾盆而下,瞬间将

  • 周朝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1.结束神权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是无神论国家,因为中国唯一的神权王朝商朝被周朝推翻了。中国变成了世俗国家,这时候连圣经都还没有。2.百家姓周代建立了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古代真正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最早的族谱可以追溯到周代,大部分中国的姓氏也来源于周代。3.礼仪之邦周朝发明了礼仪文化,

  • 别被荆州的卧龙凤雏误导了,三国时期最盛产人才的是这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以“十常侍”、“三君”、“八顾”为代表的宦官、外戚与名士共同搅动了东汉朝廷的乱世走向,那散落在十三州的各路名号就代表了江湖之远的人才格局。这其中,有沾满地域色彩的“颍川四长”、“江夏八俊”,有带着宗族印记的“荀氏八龙”、“司马八达”,还有冲破地域与宗族束缚的的“三曹”、“三诸葛”……乱世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