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当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参与此役,这对于东吴来说,几乎是出动全部精锐了。但是,在逍遥津这个地方,孙权却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败仗。
一
具体来说,逍遥津之战是第二次合肥之战的主要组成部分。此战,因为曹操将主力调往汉中之地,所以在合肥只有7000守军,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援军,毕竟荆州地区的曹魏将士,还需要防备蠢蠢欲动的关羽。从兵力上来看,东吴在逍遥津之战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放眼整个古代历史上,10万人对战7000人,或者说是10万人对战800人的战役,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不过,这场战役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此战,张辽、乐进、李典三位曹魏大将镇守合肥。经过一番商议后,三人决定由张辽主动出击,而李典、乐进则是守卫城池并进行策应。于是,张辽就在七千人中募选壮士,选出了八百人。张辽又杀牛,开剥牛肉,将牛肉赏给八百名敢死者,准备着明日的大战。
二
第二天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张辽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在冲入东吴的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一边冲锋陷阵,冲入东吴的营垒。此后,张辽率领800壮士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
为了保护孙权撤退,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根据史料记载,陈武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也即陈武之于孙权,就好比赵云之于刘备,都承担着护卫主公的重任。在陈武的奋力抵抗下,孙权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为了躲避张辽的追击,孙权丢掉主帅的旗帜,并逃到了山坡上。在古代战争中,主帅的旗帜一旦倒下,无疑会让己方的阵营大乱。所以,对于10万东吴大军,也因此全都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合肥守军因为初战告捷 [42] 而军心大振,李典、乐进等合肥诸将们都对张辽表示心服口服。
三
东吴各兵团接到撤军令,纷纷兵皆就路,各自退去了。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准备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出发了,而在逍遥津以北只仅剩下少量的精兵。张辽觇望知之,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
于是,在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继续追击东吴大军,并且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在此背景下,孙权骑马跳过断桥,才免于被张辽活捉。
那么,问题来了,在逍遥津之战中,为什么张辽凭借800将士就能让10东吴大军溃不成军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奇袭是张辽以少胜多的关键。在曹操给张辽的信中,核心内容就是要趁东吴10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的时候突袭对手。于是,张辽在凌晨的时候突然进攻还在熟睡中的东吴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仗着自己的兵力优势,对张辽的偷袭根本没有什么防备。
四
最后,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的兵力组成上,往往来自于各个将领的部曲,也即这些兵力平时都在各个将领名下,需要战斗时才由孙权等人集中在一起。由此,对于这10万大军,不仅没有集结成阵,彼此之间也缺乏足够的配合和协防,这是张辽能够成功突袭的重要原因。而且在逍遥津之战中,东吴本来可以在后期凭借兵力优势围堵张辽的,但是,因为主帅孙权只顾逃跑,促使东吴大军失去了指挥。
此外,逍遥津之战后,曹操大为叹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又在次年“乃增辽兵”。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乐进在此次战役的战功不明确。因为乐进多年以来的数次立下战功,增邑五百户来分封给乐进的一个儿子作为列侯,乐进本人升至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