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除了秦国,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是哪一个国家呢?Yes魏国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是哪一个国家呢?Yes魏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4/1/18 16:14:41

只有战国初期的魏国

最有条件走上统一六国的轨道。

注意:①这里的最有条件,只是相较于其他五国而言,并非条件彻底成熟,跟秦国更是没法儿比。

②只有战国初期的魏国有时机窗口,建立稳定霸业,而后进去四方。可惜没有把握住,惠王以后的魏国就便只剩下从合纵盟主逐渐沦为附庸国的机会了。

本答结构:①为什么是魏国?②为什么仅仅是战国初期的魏国?③为什么不是其余五国?

[var1]

2.魏国的优势条件【为什么是魏国】:

地缘战略:

战国初期的魏国继承了

春秋“超级大国”:晋国

的核心领土:河东地(土地肥沃、春秋战争很少波及的晋国腹地),经略了

关中东部的河西地

(畜牧和战略要地),占有并治理着以邺城、大梁为重心的殷商发家之

河间地

(战略与经济要地)。北有燕赵抵挡匈奴东胡,与赵国共同削弱中山;南有韩、鲁、宋等中等国作为与楚国的缓冲,而且还有三晋联军的协同型地缘。此时的

双哑铃型国土(东-河间;西-河西;北-燕赵;南-韩宋鲁;中-河东腹地)

,至少是优势远大于劣势的,秦未强而三晋未反目的地缘格局,是有利于中部的魏国的。

[var1]

君主统治

:文武惠三代君主,历时近一个半世纪(前445-前319,即便算魏成为天子封侯的前403年为起点,也有近八十五年的时间)的统治,不可不谓稳定而有作为。用人才,励精图治,四方征战,无不君令出而得行。这一时期得魏国,往前堪比晋国的文、襄、景、厉、悼;往后堪比秦国的孝、惠文、武、昭襄、始皇。三国相继持续一个世纪的制霸,与英明君主的较连续、在位久有很大的关系。此时的前三代魏君,可谓恰当其时。

[var1]

肱骨之臣:

子夏(西河学派)、段木干、田子方(子夏弟子)、吴起(镇河西)、李悝(变法)、乐羊(征中山)、西门豹(治邺)等人,纷纷在文武之时受用于魏国都城与四方;惠施、庞涓等受用于惠王。在战国变法风潮初起之时,魏国能够尽地理位置之便,应用各方人才以强国,而惠王中后期虽人才不得进,仍能在屡败齐秦的前提下保持大国姿态,如若魏惠王能够持续发扬文武二侯的精神,把惠施的“去尊”改革深入下去,那么魏国之人才优势与霸业的持续,则有机会了。

人口国力

:魏国占据着春秋第一强国晋国遗留下来的河西与河东两大人口经济重心,又有河间地等殷商以来便得以发展的经济重地,南北皆有中等国缓冲分散掉了一部分作战削弱,唯有东边的齐国有足以与魏国抗衡的国力,却又处于田氏代齐后的政权不稳、声誉不佳时期,秦国尚处于变法前夜,楚国则刚刚被吴越拖垮。文武二侯时期,魏国的国力人口有较大比较优势,惠王时期虽处于被周边赶近的转折点,但任然具有足以影响中部的区域霸主实力。

[var1]

3.魏国优势的反转【为什么只是战国初期的魏国】:

①魏国初期的勃兴与惠王以后的渐衰,可谓成也地利,败也地利。文武二侯以及惠王初期的至少半个多世纪黄金时期,魏国的地利一直建立在三晋联合与齐秦一边强的国际格局下,一旦三晋反目,则南北不安,齐秦双强,则东西难顾。所以魏国如若能够在战国初期的半个世纪黄金期取得一块儿稳固持久的后方,则霸业可成。

②然而上述战略预期是很难达成的:

其一,赵国的晋北地区

,且不论其开发程度较低、不如河东关中肥沃温润的劣势,一旦魏赵反目,则三晋联合的局势便会打破,魏国很难在面对三晋内斗的同时取得赵国腹地;

其二,燕国与赵国的河北地

,河北地虽在后世屡屡成为一些势力的大后方(刘秀袁绍等),但在此时,无论魏国选择攻赵还是攻燕,都将影响魏赵关系并进一步影响三晋关系,毕竟燕在赵的北边,虢国的殷鉴不远,赵国不是傻子。即便魏赵联合灭中山、燕,二分河北的局势仍然不利于大后方的战略构想;

其三,秦国关中西部地区

,此时的秦国可谓强国中的最弱,也是魏国选择后方的最佳选择,既然已经有了西河(河西)的桥头堡,进一步的攻取,至少在军事上是容易的。不过,双哑铃的国土,就有双哑铃的防守需求,而战国初期的变法,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提升作战后勤补给能力。秦虽偏弱,灭秦也是灭国级的,秦魏河西征战进一步扩大为灭秦战争,是有巨大的风险的,且不论有没有可能演化成为吴越楚混战并最终两灭一衰的局面,但就已经发生的秦魏河西征战结果来看,魏国既然不可能在河西防守战中战胜变法后的秦国,谈何灭秦?

其四,东边强齐

,魏国在面对上述二难选择后,作出迁都伐齐的战略选择,很多人认为这种死磕性质的征战是不智的,但我认为这是魏国的唯一选择,至少是最不坏的中策。攫取山东半岛,虽无地利可守,却可以在北方燕赵制约、南方楚国尚弱、西方秦国较远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战略缓冲期,而且死磕强齐,至少不会引起三晋的强力反弹,这样做是困难而明智的。至少三晋联盟稳固、齐秦不会两强,还有转圜的余地。

③综上,私以为,魏齐争霸作为战国初期的中心纷争,是魏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后来的秦赵之争相仿,寄托着魏国的霸业国运与齐国的存亡国运。魏国只有彻底平灭齐国,方能进一步谋取霸业乃至统一。然而,就在这么关键的赌国运系列战争中,魏王作了一手好死地去欺负韩赵,只图一时之利、一逞之强、一意之快。失去了三晋联合的利好局面,更别提像日后的燕国一样联合多国军队大举灭齐。魏惠王真可谓失察、失策、失人心,最终失国运也。

[var1]

4.其他五国浅析【为什么不是其他五国与战国中后期的魏国】:

经济基础:

战国时期的开发程度较高的经济重心,无外乎齐、晋、秦三地,其中三晋被韩赵魏所分,腹地归魏,韩地自春秋便久战,赵地偏北,唯魏最强;燕、蜀、楚、淮等地则经济开发程度较低、条件较恶劣(北寒南瘴还多战)。至少在经济上只有齐、魏、秦最有根基。

政治稳定:

齐、楚、韩、赵、燕乃至战国中后期的魏,始终没有获得一次连续三代及其以上的连续明君时期,霸业短促而不持久,政治稳定面积淀不深厚,贵族政治弊端始终没能根除(楚最甚),就像没有轮轴的轮辐无法滚动,没有强有力的君主+臣工的组合,六国真心无法独立抗衡秦国。

变法深度:

除过赵、魏两国的变法,其他几国的变法,无不停留在统御之术与军事技术的层面,根本没有深入到治国制度乃至文化生活的深层改革。即便赵魏的程度也远不及秦,何况其余四国?

地利地缘:

战国中后期,除过秦、楚、齐,三晋与燕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赵燕争于北方,韩魏四战于中央,齐楚又因其内政的落后而无力进取,浪费了较有优势的地利。战国期间的五国,真心连初期魏国的暂时地利+人才优势都做不到,何谈秦国一般的长久地利+人才优势?

人才任用:

战国时期虽号称诸子百家,然而最能把握住时代脉搏的”变法家“们,前期归三晋,中后期归秦,齐虽有稷下而无实干变法之才(名家与阴阳多在稷下),楚虽有财富却受制于贵族政治的制约(见吴起之死),燕赵则多将军义士等杀伐之人而少变法用权之枢机之臣。孰胜孰败,尽在用人,何况还是称霸统一一类的伟业?

总而言之,在战国时期,论经济、地利、君主、人才、变法,

中后期的秦国

综合最优,

初期的魏国次之

。齐楚赵则只有部分优势,而无法综合发挥,韩燕以及中后期的魏则劣势远大于优势。是故,如题干所问,除过秦国,真心只剩下了

初期的魏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一事:弱国无外交,弱国弱君更增屈辱,鲁昭公四朝晋君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与齐国同处于山东,所以今天的山东被称作齐鲁大地,而且鲁国文化灿烂,诞生了圣人孔子,对山东的影响反而要比齐国还大,使得今天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但不可否认的是,鲁国的国力远逊于齐国,这在鲁国建国初期,周公就有所预见了,《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有周公的感慨"呜呼,

  • 历史五大武将排名:东汉名将关羽竟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秦琼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李密,又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最后与程咬金等加入李唐。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众之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死。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 战国张仪官至丞相,但是在这件事上秦王却没有听他的,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仪为何回魏国当丞相,大秦帝国张仪精彩片段,陈轸张仪

    [var1]苏秦心里明白,张仪的才能并不在他之下,而如果他真的在这里为张仪找了一个职务,他的才能可能就被局限在这里了,所以他故意激怒一下张仪,想让他去秦国,在那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也算是他的良苦用心了吧。当时秦孝公去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位的秦王是秦惠王,他虽然拒绝过苏秦的游说,但是,难得的是,

  • 他在刘备面前表现很随便,但却独怕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刘备的谋士简雍,简雍很早就跟随刘备,可以说是患难之交,刘备派简雍去益州时,见到刘璋,刘璋很喜欢简雍。后来,刘备攻取益州,派简雍劝说刘璋投降,刘璋就和简雍乘坐一辆车子出城投降了。简雍因此被刘备封为昭德将军。简雍因为和刘备是故交,又是最早追随刘备的谋士,因此,在刘备面前很随意,不拘小节。简雍就是和刘

  • 战神还是屠夫,名将白起“长平之战”一战坑杀45万人,灭了半个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杀40万降兵

    [var1]时秦国经商鞅变法,举国奉军功爵制度,无论世族还是平民都只能杀敌立功才能升迁有望。作为名将之首,白起一生作战无数,且从来没有过败仗,以至封为武安君,取“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之意。但是威震天下,横扫六国,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白起,却为何被后世冠以“杀神”、“屠夫”呢

  • 他是曹操的养子,文武兼备,若非去世的早,司马懿没机会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的记载之中,曹真年轻的时候,与自己同族的曹遵,还有同乡的朱赞一起投奔了曹操。但是后来,曹遵和朱赞都在他前面死了,曹真觉得他们两人的家人非常可怜。写了一封奏书,请求皇上把自己的封地,分给两个人的儿子。当时的皇帝曹睿,还对朝廷大臣说,你们看看我的叔叔曹真,他有这样的仁义之心,能够舍弃自己原有的权力

  •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数百个国家这么乱,但许多国家能和谐度过几百年时间,其实战争不算激烈,更多时候大家是和平交流文化的,由于大家都是周天子下属的原因,就像是同朝为官一样,当时甚至还诞生了墨家这样兼爱非攻的流派,尽管墨家输了,但也侧面反应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特殊的氛围,似敌是友,似友非敌。乱世春秋与少数民族[var1]当然了,

  • 比肩萧何,功追诸葛亮:邯郸市的这个县区就是以他命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何简介,汉中诸葛亮简介,三国哪个名将是邯郸的

    前文我们说到,赵武灵王经沙丘之乱被活活饿死。变乱过程中,另一位赵国重要政治人物也一道被害,他就是赵国的三朝重臣,肥义。 肥义影视形象 这位肥先生应该是属于肥国后裔。前文我们说到公元前530年,肥国被晋国所灭,肥国后裔很可能被迁移安置,他们以国为姓,接受华夏族文化培养。后来三家分晋,他们的居地纳入了赵

  • 战国末期赵国第一名将,独臂将军,战神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末期名将李牧,如果李牧不死赵国会亡吗,赵国李牧军事能力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var1]战国四名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昨天偶读一篇关于战国名将传,拿了一本白起传,一本李牧传,想来白起名气更大些,先翻开白起传看了起来,不多久就再看不下去,大概是作者刻画的白起冷血形象太过逼真,亦或是长平一役成就了白起一世英名,却

  • 吕后干政、武周篡唐、慈禧垂帘,谁对历史的影响最大?应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死后吕后去哪了,吕后垂帘壁纸,武周篡唐

    评论一个统治者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得看她统治期间做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下面来分析三位女强人在各自统治时期分别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一、吕后(吕雉)吕后是刘邦的原配正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后和皇太后,刘邦在世前,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给换掉,换成赵王刘如意,但未成功,就是因为吕雉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