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骆宾王:那个咏鹅的神童,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少年屠龙的梦想

骆宾王:那个咏鹅的神童,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少年屠龙的梦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525 更新时间:2024/1/24 18:35:49

如果论及诗作《灵隐寺》中哪一句最对仗工整,意蕴深远的话,毫无疑问是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宋之问人品太差,导致后世人不愿将如此妙句记在他的名下,以至于闹出了一段无从查证的诗家逸事。

相传当时宋之问在灵隐寺中遇到一位老僧,“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这两句诗正是那位老僧随口所赠,也正是这两句诗让苦思冥想不得其法的宋之问茅塞顿开,这才有了诗作《灵隐寺》。而等第二日宋之问想要再寻老僧时,那位神秘老僧却早已不知所踪。

回过神来的宋之问在多番询问之下才发现,那个三言两语就让他顿悟的老僧不是别人,正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按照正史的记载,此时的骆宾王应该已经去世二十几年,但也有人说当年造反失败后的骆宾王在李唐拥护者们的有意无意之间得以逃出生天,从此乔装为僧侣,遍游名山古刹,浮沉江湖,不知所终。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符合骆宾王想要的结局,前者成全了骆宾王的杀身成仁,后者则实现了骆宾王摆脱桎梏,回归自由的梦想。这位七岁写出《咏鹅》的神童,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了少年屠龙的梦想,也成为了初唐四杰中结局最悲壮的人物。

南宋诗人魏庆之在他的作品《诗人玉屑》中给了骆宾王极高的评价:“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骆宾王是配得上这段评价的,因为早在七岁的时候,他就写出了震撼整个大唐诗坛的爆文——《咏鹅》。

《咏鹅》直到今天都是小学生必背唐诗之一,我们也据此可以想见,当一千多年前的七岁孩童骆宾王在宾客面前随口做出这首《咏鹅》时有多轰动了。一出道就是寻常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巅峰,这也让即便是出身寒门的骆宾王也得以被不少大人物青眼相加。

其实史书上对于骆宾王的童年少有记述,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知道骆宾王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但只官至县令的父亲也并未能庇护他太久。随着父亲死于任上,骆宾王本就勉强度日的生活彻底陷入了绝望,在同龄人无忧无虑长大的日子里,骆宾王过上了落拓流浪的困顿生活。

而当骆宾王再度回到众人视线里的时候,已经是他成为道王李元庆的

府属文人,暂时获得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能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对于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骆宾王来说,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但出人意料的是,当道王李元庆让其自述才华的时候,骆宾王却因不愿炫耀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在《自叙状》中这样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简单翻译来说就是:承蒙您看得起,但我不喜欢自吹自擂,这不符合我做人的准则,告辞。

其实写一份自卖自夸的个人总结对于骆宾王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清高自傲的他宁愿再度流落江湖也不肯以文采取乐权贵,这也隐隐然为其后续人生奠定了基调。

毕竟这样“不懂事”的刺头无论是给多少次机会,也注定无法在斗争激烈的封建官场上久留,但将“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七个字刻在骨髓中的骆宾王又注定了要借助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的人生悲剧开始了。

和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以求功名不一样的是,21岁那年参加科举失败后的骆宾王并没有继续执着于继续科举,而是开始了长期的边打工边看世界的快意人生。第一份道王府属的工作被自己用《自叙状》亲手毁掉后不久,运气爆表的骆宾王又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大唐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文治武功达到顶峰的唐高宗李治完成了古代帝王的最高成就——泰山封禅。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贺文与颂章,应接不暇的李治从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文章里,一眼相中了那篇名为《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的贺文,而那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失业在家的骆宾王。

被最高统治者青眼相加的结果不言而喻。很快,本就学富五车的骆宾王被封为奉礼郎,任东台详正学士,虽然只是个仪礼校正的小官,但唐高宗时期将门下省称为东台,我想一直想要为国家发声的骆宾王在那一刻一定是高兴的,毕竟他曾以长诗《帝京篇》表达过自己的心志。

当《帝京篇》横空出世的时候,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为之震撼。这被后世誉为唐代歌行体诗代表作之一的《帝京篇》采用五言和七言交织出现的表现形式,从长安繁华写到了王公贵胄的纸醉金迷,写到了底层群众的悠游惬意,最后所有的繁华喧闹戛然而止,在《帝京篇》的最后,骆宾王为以自己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失意而发声。

所以能得到唐高宗的赏识,骆宾王一定对李唐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政治上纯粹又幼稚的他接下来走的每一步都展现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风骨,但同样也招来了无穷无尽的祸事。

吊诡的事情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忽隐忽现,留给骆宾王的安稳日子并没有太久,任奉礼郎不久的他因故骤然被贬谪。为了继续为国家效力,不甘沦入江湖的骆宾王转而投军,冲向了唐帝国最需要人才,也最为艰苦的边疆。

从长安到西域,再到川蜀,骆宾王这位典型的文人活成了大唐诗坛少有的几个真正有长期从军经历的硬茬,刀口舔血,生死旦夕的军旅生涯并没有抹去骆宾王身上的傲气和纯粹,反而让他笔下的文字添出了十分的凌厉。

唐高宗凤仪三年(678年),从前线归来的骆宾王先后转任武功主簿和长安主簿,最后再度调入中央任侍御史。

作为自古以来最讨人嫌,贬谪率也最高的官职,当上侍御史的骆宾王并没有像多数人一样对国朝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以赌上身家性命的方式一遍遍上奏,一遍遍觐见,一遍遍规谏帝王得失。

此时的李唐江山已经岌岌可危,身染风疾的唐高宗李治已经难理朝政,而精力充沛又雄心勃勃的武则天也已经基本控制住了政局,她不喜欢这个不断上书讥讽,针砭时弊的骆宾王,直接将其打入大狱,若不是巧逢大赦,骆宾王这一身傲骨只怕已经沉沦在那无间炼狱中了。

如果有人问:赌上锦绣前途和身家性命,骆宾王就真的没有后悔过吗?

骆宾王的回答已经在他的那首《在狱咏蝉》了,他说:“无人信高洁,谁来表予心?”这既是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也表达了无人了解自己的孤寂。但骆宾王却通篇没有低头求饶,他把自己比作那超凡出尘,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蝉,即便深陷囹圄也始终不愿屈服。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本就斗争日趋激烈的朝局再度萌生剧变,高宗李治的病情转危,而负责监国的太子李贤被亲生母亲武则天以“意图谋反”为名贬为庶人,幽禁长安,而武则天的权势也在此消彼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同样是在这一年,被贬为临海县丞的骆宾王到任后不久弃官而去,纵然一贫如洗,也不愿在武则天的朝堂中为官。满怀拳拳报国之心的骆宾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下了那首《咏怀》明志,其中一句“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更是直接表达出了他对李唐江山的担忧和愿意身赴国难的壮烈。

果然短短三年以后的嗣圣元年(684年),失去了唐高宗李治压制的武则天不再做任何伪装,开始向所有人展现出了自己的勃勃雄心。她先是废了唐中宗李显,继而立了傀儡皇帝唐睿宗李旦,自己则垂帘听政,完成了独揽大权的目的。

就在武则天刚以为自己坐稳朝堂的时候,一篇名为《为徐敬业武曌檄》的檄文,随着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而传遍了整个大唐。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笔为刀,檄文发出后响应声不绝,一时之间让徐敬业声势大躁,朝局为之震动。

连向来目空一切的武则天在看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询问作者是谁?当得知是骆宾王后也感慨了一句:如此人才却不用,是宰相的失职。”

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唐才子传》

再好的檄文也掩盖不了战略上的失误,藏有私心的徐敬业贪图金陵的王气,放弃了直攻洛阳的机会,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武联军被回过神来的武则天已不到半年的速度迅速平定,而那位以《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名震天下的骆宾王也随着平叛的结束而不知所踪。

有人说骆宾王死于兵祸之中,也有人说骆宾王远遁江湖,更有人以宋之问在灵隐寺遇到骆宾王的逸事,来为这位大文豪的人生画上句号。

但就像是我之前说的那样:于骆宾王而言,哪一种结局都符合他想要的人生,只要为国的拳拳忠心矢志不渝,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不重要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吕后掌权,刘邦的儿子们沦为吕氏女子们的玩偶,为何专杀赵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吕后为什么害死赵王,吕后为什么不能保住吕氏政权,刘邦为什么会杀吕后

    [var1]吕后 剧照戚夫人在刘邦晚年,因为企图为儿子刘如意争夺太子之位,遭到吕后的记恨,刘邦死后他们母子便成了吕后口中的羔羊,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惨死,已经被封为赵王的刘如意,被吕后骗入宫中毒杀,由此开启了吕后掌权杀戮刘氏皇子的时代。[var1]戚夫人被虐待而死 剧照公元前181年,吕后突然宣赵王刘友

  • 安禄山、曹禄山与亚历山大大帝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和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人人皆知的人物和事件。安禄山是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的杂胡(混血儿)。生父早亡,是康姓粟特胡人,母亲是突厥族女巫。原名也称轧荦(ya luò) 山, 后随突厥继父改姓安,称安禄山。安禄山这里他并未改名,因为轧荦山和禄山只是他粟特语名字的不同音译而已,在粟特语里这个词是Roxan/

  • 孔子老子的子为什么是尊称?本来是一种爵位?变成一种尊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老子与孔子谁地位高,老子孟子孔子顺口溜,老子孔子对话完整版

    [var1]古籍中常见到这种称呼,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var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诸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他们都有姓有名,人们之所以在姓氏后加“子”来称呼他们,其实是对他们表示尊敬的意思,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学生对

  • 安禄山手下名将之李归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随后,郭子仪与另一唐将王思礼会合,驻军长安城西,李归仁与安守忠率兵抵御,双方相持7日。5月初六,安守忠假装撤退,郭子仪率兵追击。叛军以9000精锐骑兵摆成长蛇阵,官军从中路进击,叛军变为首尾两军,夹击官军,官军大败,监军孙知古、判官韩液被俘,辎重尽失,郭子仪退守武功。757年9月,郭子仪会合各路唐军

  • 孙膑报了庞涓之仇后,并没有跳崖自尽,真实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射杀庞涓后去哪了,刘兰芳评书孙膑与庞涓,孙膑庞涓斗智批注

    [var1]为了陷害孙膑,庞涓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是找人假扮孙膑在齐国老家的亲人写信给孙膑,让其速回齐国重振家业,然后一面假意建议孙膑回去探亲几天,他负责向魏王说明情况,一面又向魏王告状说孙膑想要投奔敌国(齐国)。孙膑以为一切安排妥当,前去和魏王辞行时,不了解内情的魏王还真的以为孙膑想要投奔敌国,不

  • 安史之乱最危急的时刻,他用自己的智谋,守住了大唐最后的荣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光弼首都沦陷,太原岌岌可危公元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皇上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造反,率领15万精兵南下对大唐中原地区发起进攻。太原尹杨光瞓被叛军将领以献俘为名,被诱导出城以致身死。同年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占领了东

  • 大秦帝国灭六国 三十三代终归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前221~前207)。秦始皇继历代秦王蚕食诸侯之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他

  • 安史之乱的破局—太原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平定安史之乱最后一战,安史之乱的各路军,安史之乱经典战役

    然而,在八年惨烈的安史之乱战场上,太原战役的规模不算最大。但要论对整个平叛战局,乃至大唐王朝命悬一线的国运都有决定意义的一仗,必须此战!当初,安史叛军已经席卷中原,洛阳长安都成了叛军尽情烧杀的乐园。太上皇唐玄宗拍拍屁股躲进了蜀地,就甩锅给新皇帝唐肃宗李亨,仅仅丁点可怜兵马,驻守着太原。就是在这个生死

  • 子路做好事请挖沟百姓喝粥,孔子为何把锅砸了,还把粥全部倒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var1]如果说要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那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孔子。黄帝伟大吗?伟大,他是华夏始祖;秦始皇伟大吗?伟大,他开启了封建帝国;但孔子的伟大却是在思想层面上的,哪怕国家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化,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骨髓中的儒家思想

  • 安禄山、柳宗元、郭子仪,都曾“住”在陕西这所学校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皇族滕王李元婴,唐睿宗李旦,代国、昌乐、西华三位公主,以及郭子仪、安禄山、柳宗元等不少历史名人。恰巧,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本部就建在亲仁、永宁两坊遗址之上,其中学校主体——北院,位于亲仁坊遗址。《旧唐书》里讲过一个故事,说唐文宗开成三年正月的一个早晨,天还没亮,宰相李石从亲仁坊家中骑着马去大明宫